科普引领,医路向前丨守护青春“心”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12 11:46  浏览量:1

在当下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心理问题并非“矫情”,它像“心灵的感冒”,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那么,家长、老师该如何察觉孩子心事?又该怎样给予正确引导?孩子自身又该如何应对?又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更容易“心累”?让我们跟随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主治医师陈雪一同探寻守护青春“心”世界的方法。

最近门诊来了位高二女生小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却在最近突然拒绝上学。妈妈急得直掉眼泪:“她说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孩子的话越来越少,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和她沟通了。”

这不是个例,《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中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12-18岁)中,15%-25%存在明显抑郁症状,如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自我否定等,这些症状虽未达到临床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已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问题越来越“低龄化”——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初中生因人际矛盾等困扰而出现情绪问题也显著增加。所以,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

一、我们要如何去察觉到孩子有心事?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矫情,真的吃吃苦就好了。”但心理问题从来不是“作”——它像一场“心灵的感冒”,早期干预就可能痊愈,拖久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的这些变化,或许是在表达内心的困扰。

情绪变化: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易怒,经常莫名哭泣或发脾气;

行为异常:失眠早醒、暴饮暴食或吃不下饭、沉迷手机或者游戏逃避现实;

身体不适:总说头疼、肚子疼,却查不出原因,频繁请假,拒绝上学;

言语暗示:“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真没意思”“你们别管我了”……

二、给家长、老师、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南

01

给家长:先学会倾听,再引导孩子

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聊些无关学习的事,如“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晚饭想吃什么?”,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是被关心的,不是被监督的。这种轻松的对话模式,会让孩子更愿意主动打开心扉。

当孩子考试考砸了,先试着理解孩子的难受和挫败感,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试着一起分析原因,会比直接说“下次努力”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考不上好学校以后怎么办”这样的施压,会让孩子把成绩和自我价值绑定。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比如“你今天认真复习了很久,能坚持下来真的很厉害”,让孩子知道,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抽出时间一起去公园散步、聊聊学校里的事、打打球,帮助孩子放松心情,与孩子之间有更多一起做的事情、一起聊的话题,让孩子感受到陪伴的温暖。

02

给老师:课堂之外,老师还能做些什么?

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学生突然上课走神、喜欢睡觉、作业拖拉、情绪失控,可能是出现了抑郁、焦虑的情绪;

积极沟通:找合适的地点和时间与学生沟通,“最近是不是遇到困难了?老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联动资源:发现学生出现明显的情绪或行为异常,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必要时启动“校医联动”。

03

给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应对

给自己成长的空间:考不好、和朋友吵架、被爸妈批评……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小插曲,就像学走路会摔跤、学画画会画歪一样,并不是失败和灾难;

找到自己的情绪出口:写日记、运动、听音乐、养宠物……找到一个让自己放松的方式,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勇敢说“我需要帮助”:如果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一定要告诉信任的大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三、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容易心累?

学业压力:从“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甚至到现在的“高大衔接”,孩子的时间表被塞得满满当当;

社交挑战:同学矛盾、网络暴力、青春期的情感萌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庭环境:父母的高期待、离异家庭的疏离感,甚至一句“别人家孩子比你强”,都可能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

网络冲击:短视频里的“完美人生”、游戏里的即时快感,对比现实中的挫折,更容易让孩子感到迷茫。

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特点,身处其中的我们也将会经历、感受并成长。最后想对你说,亲爱的孩子:如果你此刻正被乌云笼罩,请记住黑暗不是你的错,寻求光亮才是勇敢,健康的身心是我们未来闯关的底气。亲爱的家长和老师:在追求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察觉孩子的困扰、陪伴,并提供帮助。让我们一起,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倾听代替说教,用专业守护每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种子”。

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黄浦区加强区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设,建立了由29个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强大科普团队。近日,由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黄浦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办,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承办,黄浦区融媒体中心协办的“科普引领,医路向前”系列科普栏目,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