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世界上最大的鹿“犴达罕”现身绰源国家森林公园
发布时间:2025-09-12 10:51 浏览量:1
近日,绰河源镇政府联合绰源森工公司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绰源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犴达罕(学名驼鹿)的清晰影像。
图源牙克石融媒,侵删
画面里,一对健硕的犴达罕母子正在林缘地带安静活动,姿态悠然。这一珍贵场景,不仅展现了珍稀动物的自然状态,更成为大兴安岭岭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见效的有力证明。
驼鹿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鹿,体长2.4~3米,肩高1.85~2.1米,体重260~770千克,因肩部高耸似骆驼背上的驼峰而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鹿长有一对掌状的鹿角。它们头部长而窄,鼻粗壮而下垂,上唇延长,喉下有厚实的垂皮,颈部短,身躯巨大而腿细长。驼鹿角的叉数与年龄相关,6—8月龄时生出新角,初生的角为单枝,称为锥角。第三年分出2个叉,并在基部出现角盘,第四年分出3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以后则不再呈现规律。
驼鹿属典型的环北极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多在林缘沼泽地带活动,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在北美洲,人们称驼鹿为“moose”,而在欧洲,人们称驼鹿为“elk”(“elk”在北美洲被用来称加拿大马鹿)。动物专家们认为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为不同的独立的物种。
中国的驼鹿目前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泰山一带,其中,大、小兴安岭分布区不仅是亚洲驼鹿分布的最南部边缘种群,也是世界驼鹿最南分布的种群之一。
驼鹿喜欢待在僻静的原始森林,多在林缘活动,且从不远离森林。它们注定逐水而居,因为水对于它们来说太重要了。在炎热的夏季,一身厚实的毛皮对驼鹿来说实在太碍事了,不过,它们会有奇招,就是常卧在浅水处,这样既能避暑又可躲避蚊蝇的叮咬,简直是一举两得。或许这样的避暑力度还不够强,所以驼鹿也多会在夜间觅食,因为夏夜相对酷热的白天总是那么惬意。
驼鹿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动作相当灵活,受惊吓时奔跑时速可达16-17千米以上。驼鹿属于典型植食性动物,大型精饲者,可取食植物种类高达70多种,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这些食物从类型上可分为四大类:枝叶类食物、枯叶类食物、草类食物。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快速发展的林区经济建设影响,我国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向北退缩态势日趋明显。2021年我国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驼鹿从原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地位的升级,一方面表明这个物种急需加强保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驼鹿种群衰减已经引起国家重视,未来或有扭转趋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