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选女婿不按常理!把9岁少年接进皇宫,让他和公主自由恋爱

发布时间:2025-09-11 20:23  浏览量:1

你敢信吗?清朝公主大多是“政治联姻工具人”——康熙20个女儿12个远嫁蒙古,好多刚过20岁就没了;雍正更惨,活到成年的女儿就1个。可偏偏有位公主,从嗷嗷待哺到61岁去世,被乾隆宠了整整一辈子,连死后的墓地都敢打破规矩叫“陵”,现在还有个城市用她的名字命名!这到底是哪位“天选公主”,能让乾隆这么“不讲道理”地护着?

这位公主就是乾隆结发妻子富察氏的女儿——固伦和静公主。你可能会说“公主不都锦衣玉食吗?算啥稀奇”,但你不知道,她的出生,对乾隆来说就是“救命的喜”。

那时候乾隆刚经历两次丧女之痛,长女、次女都没活过三岁,富察皇后又因为接连丧子,身体精神全垮了,太医都劝“得用喜事宽心”。

1731年和静公主降生时,乾隆的激动劲儿,比中了头彩还甚——你猜他干了啥?满月当天就把皇后专属的东珠项链挂在了公主襁褓里!

要知道,按清朝规矩,东珠是“至高尊贵”的象征,皇子得封了亲王才能戴,公主最多用珊瑚串。乾隆这波操作,直接把礼部官员看懵了,可他就一句话:“朕的嫡女,朕想给啥就给啥!”

你说,这仅仅是宠女儿吗?背后藏的,其实是对富察皇后满满的心疼——可这份宠爱,才刚开了个头。

4岁那年,乾隆又干了件“破纪录”的事。1736年他刚登基,就下旨册封还在蹒跚学步的和静为“固伦公主”。

要知道,清朝两百多年,“固伦”封号只给皇后亲生女儿,还得等出嫁前才封;非皇后生的,最多叫“和硕公主”,待遇只相当于郡王。

礼部官员集体上奏反对:“规矩不能乱啊!”结果乾隆直接怼回去:“朕定的规矩,就是新例!”你肯定好奇,乾隆为啥非要这么急着给女儿封号?

其实那时候富察皇后还在丧子之痛里卧床不起,他就是想让皇后看着女儿受重视,能多宽点心——这份“宠妻连带宠女”的操作,放在现在都得被夸“神仙老公+神仙爹”!

为了教好这位“掌上明珠”,乾隆的细致程度堪称“宠女天花板”。他特意在御花园东侧辟了间“静思书屋”,从江南、中原挑了12位女官,诗词、书画、棋社、礼仪啥都会。

要知道,就算是皇子启蒙,也才配6个师傅!更绝的是,他不逼公主学习,公主喜欢书法,就请最会写小楷的女先生;偏爱骑射,就调一等侍卫专门教拉弓。

诗人钱陈群在《香树斋诗集》里都写,公主“不喜胭脂,常捧《诗经》廊下读”,连乾隆都在御制诗里感叹“性姿纯孝,酷似其母”——你说,这样不被“规训”的公主,在清代能找出第二个吗?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乾隆为她选女婿的操作。清朝公主大多逃不过“远嫁蒙古”的命,可乾隆偏要让女儿“既嫁得好,又不用走”。

1739年,他选中9岁的蒙古科尔沁部少年瑟布腾巴勒珠尔,直接把人接进紫禁城,跟皇子们同吃同住同读书——这哪是选女婿,分明是“亲自培养护花使者”!

他给女婿定制的课程表,比现在的高三生还满:清晨卯时练骑射,辰时学满汉蒙三语,午时研兵法,未时练政务。还打破“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训,允许两人在御花园同游,就为了让他们自由培养感情。

13岁时,瑟布腾巴勒珠尔直接被破格封“辅国公”——要知道,他爹当时才是郡王,这爵位比亲爹还高!朝野都看明白了:“这是未来驸马的专属荣耀啊!”乾隆也不藏着掖着,在给吏部的御旨里明说:“此子是朕心许的女婿,就得早点立住身份!”

1747年公主出嫁,乾隆又一次颠覆了百年惯例。按规矩,公主嫁蒙古王公,必须跟着回草原,皇太极7个女儿6个远嫁,康熙12个女儿离京,好多都因为水土不服早逝。

可乾隆找了个理由:“科尔沁跟京城联络多,不用回草原”,硬是把女儿留在京城,还花3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一个省的年财政收入)建公主府!

这座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公主府,占地近2万平方米,239间房,梁用的是只有帝王宫殿能使的金丝楠木,地砖是苏州特制的金砖——据说每块砖要烧三年!门口的石狮子、屋脊的吻兽,全用亲王规格。

乾隆还跟监工说:“朕的女儿住的地方,不能比亲王差!”婚礼当天更热闹,蒙古王公的彩礼从午门排到神武门,其中有匹日行千里的白骆驼,是科尔沁部找了三个月才从雪山寻来的。

乾隆还亲自去保和殿主持婚宴,杀了100只羊、摆了100桌酒,钱陈群形容“红妆十里映宫墙”,那排场,比皇子大婚还足!

婚后乾隆对女儿的关照,更是“宠到骨子里”。他下旨让女婿留京任职,让和静公主成了清朝第一个“驻京蒙古额驸夫人”。俸禄上更夸张,按规矩,京里的公主每年400两,远嫁蒙古的1000两,可和静公主两份都拿!

后来备受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和珅儿媳)都没这待遇。乾隆跟大臣解释:“她是孝贤皇后(富察氏)唯一的血脉,朕不忍她受半分委屈!”

1755年公主24岁本命年,女婿在西北打仗,乾隆又担心又心疼女儿,特意让内务府造办处做了5240个护身符。这些护身符用青金石、珊瑚、蜜蜡等七种宝石做的,每种748个,加一个黄金总福,总数正好对应公主生日5月24日!

乾隆还亲自题“和平安”三字刻在上面,装在紫檀木匣里赐给女儿。据《内务府活计档》记载,这些护身符耗了近百斤宝石、五两黄金,工匠做了三个月才成。后来女婿中箭受伤,却奇迹般没伤到要害,老百姓都传:“是公主的护身符显灵了!”

公主生下长子后,乾隆的宠爱又延伸到第三代。他亲自给外孙取了个12字的满语名字:鄂勒哲伊特穆尔额尔克巴拜,每个词都有深意——鄂勒哲依是“有福”,特木尔是“如铁”,博尔克是“珍贵”,巴拜是“宝贝”,连起来就是“有福有寿、坚固如铁、珍贵如宝”。

还下旨把外孙接进宫中,跟皇子一起读书,甚至允许外孙坐在自己腿上看奏折、用膳——这待遇,连皇子都少有!《清皇室四谱》记载,外孙十岁就封了辅国公,比同龄宗室子弟快多了!

1758年,女婿因贻误军机被判死罪,朝堂上没人敢求情,公主抱着两岁的儿子跪在养心殿哭,乾隆最终改判“削亲王爵,降为贝勒”。

后来《玉香飘渺录》里说,富察皇后临终前拉着乾隆的手,反复叮嘱“善待和静”,乾隆也在御旨里提过“念及孝贤皇后遗愿,才免他一死”。

三年后,乾隆又悄悄恢复了女婿的爵位,还额外赏了双俸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给女儿的补偿!

1775年,公主61岁,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80岁的乾隆还坚持给她办盛大寿宴,亲自题“寿”字匾额,把富察皇后生前戴的玉簪赐给她。

寿宴来了100多位宗室亲王和蒙古王公,乾隆看着两鬓斑白的女儿,想起早逝的皇后,当场落泪,还写了句诗:“六十年来母女情,今朝回首泪纵横”——这首诗收录在《御制诗集》里,字里行间全是老父亲的不舍。

同年和静公主去世,成了乾隆所有女儿中最长寿的。按规矩,她该葬回科尔沁部,可乾隆又一次破例,把她葬在北京东郊,跟女婿合葬,还下旨称她的墓地为“陵”——要知道,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的墓地能叫“陵”,公主的只能叫“园寝”!

他还在公主的蒙古领地修了衣冠冢,也叫“公主陵”,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石像生、碑亭、神道,规模比好多亲王的园寝还大。据地方志记载,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光拉祭品的马车就有100多辆,走了三个月才到目的地。

后来,公主陵附近渐渐形成了聚落,1985年正式设为“公主岭市”,成了全国唯一以公主陵墓命名的城市。

现在北京的和静公主府成了文物局办公地,门前的石狮子还保持着当年的威严;公主岭市博物馆里,富察皇后的玉簪、公主的玉佩静静陈列着,见证着三百年前那份“拆了规矩也要护你一生”的宠爱。

其实说到底,和静公主的幸福,不只是因为她是“公主”,更是因为乾隆把“父亲的爱”放在了“帝王的规矩”前面——别人的公主命是“远嫁的路”,她的公主命是“父皇的护短”。

话说回来,你还知道清朝哪些“被特殊对待”的公主?或者你觉得乾隆这波宠女操作够不够“炸裂”?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唠唠古代皇室里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