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的配角,伪满军和伪蒙军各自表现如何?

发布时间:2025-09-10 15:50  浏览量:1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5月到8月,由日本关东军及其控制的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之间的冲突。战役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告终,被日本史学家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此后被迫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战役过程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一下诺门罕战役中的两个配角:伪满洲国军和“伪蒙军”(因为此时外蒙古并没有完全独立出去,名义上仍是中华民国高度自治的一个行政区,故暂以“伪蒙军”称之)各自的表现如何?

电影《登陆之日》中诺门罕战役中的日军

先看一下伪满军,在持续四个多月的战役中,日方派出了乌尔金部队、兴安师(支队)、石兰支队、铃木支队等伪满洲国军共计万余人。

一、乌尔金部队

乌尔金部队即伪满兴安北省警备军,司令官是蒙古族的乌尔金中将。1939年5月11日,伪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乌尔金部队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

随后冲突扩大,在5月13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搜索队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104名骑兵、90名装甲兵,加上伪兴安北警备军骑兵第八团约400人,在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外蒙方面在伤亡了30余人之后,于15日主动撤向了哈拉哈河西岸。

1939年5月28日拂晓,由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一部约1058人、东八百藏中佐搜索队约200人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日军搜索队战死115人、失踪81人,几乎全军覆没,东八百藏本人也被击毙;而日军山县部队战死151人、生死不明92人,伤亡率为20%。乌尔金各部也损失惨重撤离战场,之后基本作为辅助部队继续在右翼作战,8月24日其残部跟随井置支队撤离。

二、兴安师(支队

兴安师是以兴安第五团,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为基干,抽调兴安各军蒙古族“精锐”士兵临时组建的野战性质部队,拥有一个炮兵团和迫击炮团。由日籍中将野村登龟江为师长,中下级军官也有相当数量的日本人充任。

在诺门罕战役中,由4600多人参战的兴安师被拥有优势炮火的苏蒙军打得损失惨重,炮兵团在开始的炮战中便损失了半数的炮火装备,仅有的装甲车也被苏蒙军悉数击毁。之后苏蒙军又加强了反战宣传,动摇了一大批蒙古族士兵。

伪满兴安军

到了7月7日,兴安师实质上已经全线崩溃:骑兵第五团团副德勒格少校,副官旺吉勒上尉叛逃苏军,骑兵第四团800余人,经历战损和逃亡,仅剩下日籍团长高桥上校以下53人,就此撤销编制。师司令部也在三面包围中险些被全歼,在日军一个联队三千多人的支援下才打退了苏蒙军队。之后虽然经过收拢散兵,但也只剩了2600多人,而且还被日军区别对待,日籍军官享受的是大量的罐头、饼干、清酒,蒙古族士兵吃的却是发霉的高粱米,这无疑又加剧了士兵的逃亡。

到了8月3日,在报销了三个团级单位后,日方终于决定将不足两百人的兴安师蒙古族士兵撤出战场。

三、石兰支队

石兰部队的指挥官为石兰斌,石兰斌原为马占山部第三旅参谋长,后任骑兵五十五团团长,马占山退入苏联后,石兰斌领全团600人投降日寇,之后众叛亲离,部下绝大部分追随第三连上尉连附郭凤来起义。后日本方面组建由汉族士兵和日籍军官组成的伪满军交由石兰斌带领。

虽然石兰斌有了新的部队,但这支以汉族士兵为主体的伪满洲国部队,从齐齐哈尔出发开始就士气低落,抗拒到前线充当日军炮灰,8月21日,石兰支队第三教导团第一营在王显,徐春舫的率领下,全营240人杀死日籍军官起义投苏。其余残部随即被撤出前线,石兰斌被停职。

诺门罕战役苏蒙军指挥官朱可夫

四、铃木支队

由第三军管区第三教导团为基干组建,总兵力3000人,指挥官为铃木将军(日籍),关于铃木支队的资料较少,根据日方资料推测,该部与石兰支队同期调动后,一直充当二线预备部队,未与苏蒙军正面作战。

再看看伪蒙军,整个战役期间,外蒙军总参战兵力约为 2个骑兵师又数个独立支队,总人数在4000人左右。

在战役初期的冲突中,伪蒙军吃了亏退到哈拉哈河以西。在5月28日阻击山县武光和东八百藏的进攻战斗中,伪蒙军骑兵第6师配合苏军与日军进行激战,虽然击溃了日军进攻部队,但第6师师长沙日布和苏联顾问瓦西里耶夫均在战斗中阵亡(也有资料认为沙日布在5月14日的冲突中阵亡)后来骑兵第6师的继任者洛登·丹达尔继续率领部队同日军战斗,取得可观的战绩。

洛登·丹达尔雕像

伪蒙军骑兵第8师主要在6月中旬之后参加战斗,与第6师一同配合苏军对日军的第23师团进行打击。在7月1日的战斗中,外蒙军骑兵第6师在苏军炮火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顽强防守哈拉哈河东岸的登陆场和河西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顶住了日军数次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和炮击。

在1939年8月20日苏军发起的“八月攻势”总攻中,外蒙军骑兵部队与苏军坦克、步兵部队协同作战,负责侧翼包抄、扩大突破口和清剿被围的日军残部,表现出色。

在整个战役期间,伪蒙军有990人阵亡,上千人负伤,11辆轻型装甲车被摧毁,此外还损失了1921匹军马和骆驼。

从伪满军和伪蒙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表现来看,伪蒙军的战斗意志更强一些。当然,伪蒙军表现出色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支持,苏联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支援,还派出了像朱可夫这样优秀的指挥官,使形成了高效的步、炮、坦、空协同作战能力。

而伪满军方面则始终被日军歧视和不信任,不仅在日常待遇上区别对待,在作战部署上也常将其置于危险境地或作为“炮灰”,从而导致参战的伪满军不是逃亡就是反水。苏日双方战后开始和谈,并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中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无疑说明了,诺门罕战役后损失最大的一方仍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