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草稿——谈珍惜生命成本》
发布时间:2025-09-11 09:27 浏览量:1
《人生无草稿——谈珍惜生命成本》
作者/倚天伯仁
序章:草稿与不可逆性
草稿是初稿的雏形,是石涛笔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未竟之画,是作文本上允许涂改的铅笔痕迹。然而,生命——这一历经沧桑、不可复制的存在,从未被赋予草稿的宽容。人类的生命成本,如同鸿蒙初辟时的第一缕光,一旦消耗,便永无重写。
一章 生命成本:元本与必然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成本是价值的沉淀。而人的生命,是最原始的“元成本”——它包含“衣食住行”的实物消耗,更承载时间、健康、机遇等无形投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知识储备、偶然机遇,乃至幸福感的积累,皆是其衍生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言:“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人的价值亦由生命成本的投入与转化定义。
(关于那些违规的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一一暗的不说,明的如整小品的几年内整几个亿,而同等时间同成本,工人农民的收入大都维护生活的基本需求。有益的答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这里存而不论)。
然而,正常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差异,注定了个体成本回报的悬殊。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下,“C+V+m”的合理分配(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或能缩小差距;但现实中,资源的不均衡消耗,往往让“暴殄天物”成为人类文明的隐形代价。
二章 无草稿的文明史
自燧人氏钻木取火,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从秦砖汉瓦的夯筑,到今日数字经济的奔涌——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在消耗不可再生的成本。诗云:
风问西方云问东,
焚林竭泽几时穷?
能源烟火成追忆,
留与后人说梦中。
若将地球资源比作草稿纸,人类的贪婪恰似挥霍的涂鸦。当“涸泽而渔”成为常态,当“杀鸡取卵”被视为捷径,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草稿纸,早已被撕得粉碎。
三章 成本的诗意栖居
所幸,仍有桃源般的记忆可供回望——
我的家乡在松花江岸,龙泉镇的河水蔚蓝如练,骆驼山的青翠直抵云霄。麦浪翻滚时,孩童追逐纸鸢;暮色四合处,炊烟缠绕星斗。杏坛的琅琅书声、杏林的济世仁心、草堂的苔痕阶绿,餐桌上原始绿色的饭香(可惜今后人类再也尝不到了)……皆是成本最温柔的注解,诗意般的栖息,让人永生难忘!
四章 还元返本之道
《淮南子》有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守护生命成本,需效仿先民:
开荒辟土时,敬畏“植粟灌亩”的循环;
磨石制陶时,铭记“待有余物”的节制;
祭祀山川时,怀揣“致成本渊远流长”的远见。
人生没有草稿,但每一寸光阴皆可镌刻永恒。当“时空共享、机会均等”成为共识,当“山河无恙、人民安康”化作实践,我们终将懂得:所谓成本,不过是生命对天地最庄严的承诺。
尾声:珍惜当下
乙巳孟秋,回望来路,那些无法修改的“草稿”,恰是生命最真实的印鉴。正如松花江水奔涌向前,每一滴都在诉说:珍重当下,便是对成本最好的还元返本,亦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注:乙巳年为农历蛇年,对应公历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