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后再看,与张艺谋离婚并净身出户的肖华,那时她的人生才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10 19:24  浏览量:1

糟糠之妻不可弃!有多少男人在自己好起来的时候,就把陪自己吃苦的女人给换掉了!

张艺谋应该算是其中一个,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跟才华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肖华以及肖华家里人的帮忙!

当今的张艺谋,依旧是那个手握镜头、呼风唤雨的大导演,身边是年轻的妻子陈婷和孩子们,镜头前的他,风光无限。

可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叫肖华的女人?那个在他羽翼未丰时,甘愿做他翅膀的女人?

1951年,在西安一个书香门第,肖华出生了。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小小的她,在北京胡同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4岁回到西安,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时的张艺谋,是个坐在教室后排的“边缘人物”。家庭不好,但他读书格外拼命,成绩总是一骑绝尘。

然而,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学校停课,同学们各奔东西,他们也被迫分离。肖华心里空落落的,常常回忆起那些并肩而坐的日子。突然有一天,张艺谋的信来了。

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迷茫和依恋。他写道,他一直惦记着她,甚至偷偷跟着她回家,记下了门牌号。

他因为家庭,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字里行间透着绝望,却又小心翼翼地希望肖华能和他一起,面对生活的苦难。

肖华看完,眼泪止不住地掉。她想,这男人多不容易啊!那一刻,她做了一个也许在旁人看来有些傻的决定,那就是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跟着张艺谋去了宝鸡插队。

农村的三年,是他们的荒野求生,也是他们感情最纯粹的升华。张艺谋的袜子总是破洞,肖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走了好几里路去给他买了当时稀罕的尼龙袜。

张艺谋也总会体贴地为肖华烧水洗头,在那个缺水的年代,提前打水,在灶前生火,然后小心翼翼地帮她洗头,动作轻柔得像是捧着珍宝。

结束后,两人被分到相隔50里的不同工厂。交通不便,肖华每次去看张艺谋,都要先坐很久班车,再走一段小路。

路途再辛苦,她也从不抱怨。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分享着工厂里的点点滴滴。

肖华的父母,始终对张艺谋不放心,觉得他出身不好,担心女儿跟着他受苦。有一次,甚至想给肖华介绍个条件好的对象,让她跟张艺谋分手。

张艺谋急了,他写了一封长达40页的情书,字字句句都是对肖华的深情,还发誓一定会给她幸福。

后来觉得还不够,又寄了一封血书!肖华被他的真诚深深打动,在父母面前一遍遍夸张艺谋的好,终于说服了他们。

1972年,上大学的机会来了。肖华从小就爱读书,梦想着能进大学深造。她把这事告诉张艺谋,本以为会得到支持,没想到他却说:“你上了大学,会不会离开我?”他劝她放弃。

那一刻,肖华的心,是挣扎的。最终,她选择了爱情,放弃了大学。之后,有人推荐她去上海交大,她也婉言谢绝。

大家都惊讶不已,不明白她为何放弃如此好的机会。只有肖华自己知道,她为了守护那份感情,付出了什么。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张艺谋想考。他热爱摄影,一直梦想着在电影领域有所成就。他把这些年拍摄的作品整理成册,满怀期待地去北京给招生老师看。

老师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但遗憾地表示,他已经28岁了超龄了。张艺谋沮丧极了,肖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肖华知道这个机会对张艺谋有多重要,她四处托亲戚找关系,跑断了腿,费了好大劲,终于帮张艺谋争取到了一个旁听生的资格。

也就是这一年,他们结婚了。没有盛大的婚礼,只是请了几个好友吃了顿饭,但两人都觉得特别幸福。几年后,女儿张末出生,一家三口过着平静而温馨的小日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肖华对张艺谋的照顾,真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境界。她一个月只有46斤的粮票,却总是偷偷攒下来,只为了能让张艺谋吃得更好些。

可以说,如果没有肖华在背后默默的牺牲和支持,那个后来在国际影坛上呼风唤雨的张艺谋,可能就不会存在。

都说男人成名后容易变心,这句话,在肖华这里成了残酷的现实。

张艺谋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后,接触到了新的世界。那里人才济济,思想碰撞,他的眼界开阔了,对生活的追求也变了。他开始嫌弃肖华土气。

1985年,肖华再次萌生考大学深造的想法,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也想提升自己。

可张艺谋却以照顾女儿为由反对,肖华心里再委屈,还是又一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1987年。那一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声名大噪,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然而,也是在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和巩俐互生情愫。

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10月23日。肖华像往常一样给张艺谋洗衣服,手伸进口袋,摸到了一封信。

拆开一看,第一句话就像一记闷棍,重重地打在了她心头,“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

肖华脑子“嗡”的一声,血流顿时加快。她颤抖着看向署名,那个熟悉的名字,是巩俐。

信的内容,字字锥心。巩俐写道,她的眼睛还很疼,是因为她的男友小杨到学校去打了她。

这事儿在校园里闹得沸沸扬扬,系里也准备找她谈话。她甚至写道:“我想结婚,我希望能得到答复,我期望上天赐给我幸福。”

肖华拿着这封信,感觉整个世界都轰然崩塌了。她无法相信,那个曾经写血书、为她烧水洗头的男人,竟然会写出这样的话,和另一个女人。

几天后,对方又来电话,说张艺谋已从夏威夷回来了,一回来就去找巩俐,给她买了许多化妆品和首饰。还说他见了张艺谋,问他:“听说你爱人很不错,你这样做对得起她吗?”

张艺谋却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和我爱人的结合是插队时的误会。”

“误会!”这两个字,狠狠地捅进了肖华的心窝。她这么多年的付出,所有的牺牲,在张艺谋的眼里,竟然只是一个“误会”!

1988年3月3日,张艺谋从北京回来,摊牌的时刻到了。他们带着女儿末末去奶奶家。

肖华心里大概还在期待着一丝转机,可张艺谋已拿定了主意,但肖华当然不同意离婚。

短暂的沉默后,张艺谋多少有些无奈地说,那他只好背井离乡了。

最终,在1988年,张艺谋坚持提出离婚。肖华什么都没要,只要了7岁的女儿张末。

那一刻,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但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离婚后的肖华,经历了一段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可她知道,不能一直这样消沉下去,女儿还需要她。

她重新拿起书本,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西北大学的作家班。在作家班里,她是年龄最大的学生,学习起来比其他同学更吃力。

她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倾泻在了笔端。那些撕心裂肺的痛,那些被辜负的青春,那些曾经以为天经地义的爱,都化作了文字。

1992年,肖华出版了自传《往事悠悠》。这本书,引爆了文坛和公众的关注。

它不仅描写了她的学生时代、农村生活往事,更直白地披露了她与张艺谋的婚姻如何因巩俐的介入而走向终点。

在独自抚养女儿张末的过程中,肖华倾注了全部心血。

她既要工作谋生,又要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其中的艰辛,外人难以想象。但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张末也很懂事,知道母亲的不易,母女俩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

离婚后的肖华,没有再婚。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女儿和自己的事业上。

36年光阴似箭。张艺谋依然是中国电影界的重量级导演,他的名字总是和那些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联系在一起,身边不乏年轻有为的女性。

而肖华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她不再被“张艺谋前妻”的标签所束缚,她是一名作家,一位母亲,她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