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千年文脉 记录文旅新章

发布时间:2025-09-10 17:01  浏览量:1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林娜)夜幕降临,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来自安徽的李女士未曾预料,自己会在大漠中亲历一场万人共唱的震撼场面,“我就是为了这场大合唱专程来到敦煌的。”她向西北师范大学实践团成员兴奋地说道。

今年暑期,西北师范大学“寻迹敦煌 传薪铸魂”敦煌文化研学实践团走进敦煌,开展文化研学调研,并先后赴当地景区、文保单位、媒体和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对话交流和沉浸体验,深入感悟敦煌作为文明交汇地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创新,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青春表达。

敦煌文旅的“出圈”,离不开其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本馆以‘华戎交汇的都市’为主题,馆藏文物1352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8件(套)。”在敦煌市博物馆,讲解员刘学雪向游客介绍道,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敦煌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游客络绎不绝。“孩子一看到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就特别兴奋,说在课本里学过。能亲眼见到实物,感觉历史离我们特别近。”趁着暑假,来自上海的王悦婷带着孩子来到敦煌亲身感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真正体现了多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来自安徽的王晨舒对佛教文化特别感兴趣,他对融合了佛、儒、道元素的北凉石塔格外着迷。

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不仅静默陈列于馆内,更生动绽放在敦煌的各个角落。阳光下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随处可见身着“飞天”“西域”服饰的游客,以苍茫大漠和骆驼队为背景,拍摄独具韵味的旅拍大片。

四川游客吴玉玉向实践团分享:“这里的妆造价格合理,而且不是‘流水线’作业。三天内可以不限次数进入景区,我们的行程可以很灵活,一切都很自在。”

良好的游客体验,离不开规范、透明的旅游市场环境。实践团在敦煌市看到,各景区、夜市及经营场所随处可见清晰的价格公示牌与投诉举报电话,市监部门执法人员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虚假宣传等行为。

一系列措施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让游客玩得放心、消费得安心,也为“敦煌文旅”赢得了口碑与信任。一位骆驼商贩感慨道:“停车场改造、驼道优化,还安装了降尘喷淋和雾炮机……景区环境越来越好,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在敦煌夜市,民警主动为游客充当“拍照支架”,赢得连连称赞。

“敦煌的服务真的很到位,晚上出景区不好打车,当地开通了免费直通车;卫生间、垃圾桶随处可见,干净舒适,特别方便。”实践团成员石琳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敦煌还将目光投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体验延展,通过创新业态、丰富场景,持续开发大型演艺、文化空间、研学实践等多元项目,不断延伸文旅价值链,增强游客沉浸感与文化获得感,真正实现从“单一观光”到“多维体验”的跨越。

“很美,很盛大,很‘敦煌’!”刚刚从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现场走出来的河北游客董冰飞深受震撼,“演出完美再现敦煌壁画的光华,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穿越千年。”

在城市的另一边,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沙州艺境等文化新地标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实践团成员郑雨萱手持刚完成的明信片欣喜地分享:“印章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情感与美学的纽带。我可以自由组合‘飞天’与‘藻井’,表达独特的敦煌美学。”

实践团成员表示,从文化“出圈”到产业“破圈”,敦煌正以深厚文化为基、创新业态为翼,不断拓展文旅融合的边界与深度,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兴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者:尹晓军 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