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曝内幕,张国荣去世并非抑郁症,离开前最后一通电话打给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09 18:30  浏览量:3

[胡瓜]二十二个春天过去了,香港文华东方酒店门前的喧嚣与鲜花似乎从未真正散去。那年愚人节一颗巨星从高空坠落,时间定格在傍晚18时43分。张国荣这个风华绝代的名字,从此与2003年4月1日紧紧捆绑成了一道华语娱乐圈至今未能愈合的伤疤。

四十六载人生戛然而止,官方记录冰冷而迅速:18时45分他被送抵医院时已无生命迹象。19时06分宣告抢救无效,他的人生因为抑郁症画上了匆匆的句号。

然而时间并未让尘埃落定,今年9月7日深夜向太陈岚一段视频,像一颗投入静水深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而导演王晶的看法也为这桩尘封旧事添上了新的注脚。

那么向太爆料的是什么?能否解开当年去世的真相?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悲剧发生前不到一个小时,向太陈岚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张国荣带着哭腔的声音。他急切地、坚决地否认自己有病,恳求向太一定要帮他召开发布会,他要亲自向全世界澄清。

向太一口答应下来,承诺会立刻安排,可谁能想到这句承诺竟成了她此后二十二年里挥之不去的内疚,不到一个小时天人永隔。

向太不信她也不信所谓的“投资失败打击”论,在她眼里张国荣的抗压能力远超常人,绝不会因此想不开,她的思绪飘向了另一个更玄妙的方向。她回忆起张国荣拍完《异度空间》后,整个人的状态就不对了。

这让向太坚信或许是某些科学无法解释的“脏东西”缠上了他,她本想请一位大师出手相助,但这个提议却被张国荣的挚爱唐鹤德阻止了。唐鹤德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无法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说法。

当噩耗传来时向太的第一反应是“愚人节玩笑”,直到相熟的资深记者打来电话,用沉痛的语气证实了消息她才彻底崩溃,那通未尽的求助电话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遗留的最后信号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张国荣约了好友室内设计师莫华炳在餐厅共进午餐。席间他突然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要抄下莫华炳的身份证号码,之后才知道这是张国荣给世间留下的讯号。

午餐中张国荣忽然问莫华炳,如果一个人病到无药可救,你会怎么做?莫华炳不假思索地回答,可能会选择吃安眠药。

张国荣听后却用一种异常平静的语气说:“跳楼最直接。”这句话在当时听来或许只是随口的探讨,如今回望却充满了决绝的意味。

关于他打出的最后一通电话,也有不同的版本,向太坚称是张国荣主动打给她求助。

而他的经纪人陈淑芬则说,是她接到了张国荣临终前的最后一通电话。电话里张国荣问她:“你多久能到?”他说想趁这个机会,好好看看香港。

陈淑芬心急如焚地赶到文华东方酒店楼下,还没来得及找到他,就亲眼目睹了有人从高处坠落的瞬间。

那悲伤的一幕成了她无法摆脱的梦魇,悲剧发生后的第二年,陈淑芬被查出脑部长了肿瘤,此后便极少再公开提及此事。

尽管去世的各种猜测众说纷纭,但来自张国荣家人的说法,却将矛头直指生理性病因。

他的大姐张绿萍生前曾多次公开澄清,弟弟患上的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生理性抑郁症。她解释说这是一种大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导致的疾病,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他的伴侣唐鹤德在悲剧发生的第二天凌晨,也含着泪向外界证实,张国荣长期受到抑郁症的折磨。

有详细的临床记录,有长期的服药史,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残酷的医学事实。张国荣留下的遗书中,那句“这一年很辛苦”,字里行间满是无尽的疲惫与绝望。

遗书中他还写下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诘问:“我一生人无做坏事,为何会这样?”这不仅是对命运的控诉,更是被病痛折磨到极致时的不解与痛苦。

然而在导演王晶看来,压垮骆驼的还有最后一根稻草——事业上的巨大挫折。王晶透露张国荣的后半生,有一个熊熊燃烧的导演梦,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演员和歌手。2002年一位内地大佬承诺豪掷资金,支持他圆梦。

张国荣为此兴奋不已,他全身心投入,甚至已经开始构思分镜脚本,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圈中好友。

然而就在电影即将开拍之际,那位大佬却因经济问题突然“出事”锒铛入狱,资金链应声断裂。王晶认为这对追求完美的张国荣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王晶将张国荣的悲剧归结为三重压力:导演梦受阻的职业困境、长期抑郁症的精神折磨,以及作为公众人物,其个人情感所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

永恒的纪念

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文化印记却永不磨灭,从早期被嘲讽为“花瓶”,到后来凭借一个个经典角色征服世界,张国荣用实力书写了传奇。电影《霸王别姬》里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这部影片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

他的歌声同样穿越了岁月,《风继续吹》的缱绻、《当爱已成往事》的怅惘、《沉默是金》的通透,以及《我》的骄傲,都成了时代的背景音。

每年4月1日全球的粉丝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香港文华东方酒店外会铺满花海,苏州的影迷会重温《倩女幽魂》,甚至在遥远的英国街头也有乐队会唱起那首《风继续吹》。

写在最后

向太的“灵异说”、王晶的“梦碎论”,连同家人的“病理说”,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张国荣离世原因的复杂拼图。

或许真相本就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由生理、心理、事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叠加挤压而成的结果。

而比起在各种声音中寻找一个最终答案,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记住他留下了什么,记住他教会我们的,去关心身边每一个正在默默承受痛苦的人,去包容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些关于他的不同的风波终将随风而逝,而他留下的艺术作品,以及那份对世界的善意与包容才是我们纪念“哥哥”张国荣的真正意义所在。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