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这条道路马铃叮当,商旅塞道,影响并见证历朝兴衰——

发布时间:2025-09-09 13:20  浏览量:1

三门峡影响历史的大事件·交通篇

两京重地 一路相牵

刘书芳 王丹丹

本篇提要:

一、最繁忙的交通要道

二、最重要的东西驿路

三、见证历代兴衰更替

四、丝绸之路关键路段

五、传播文化的重要通道

当记者站在崤函古道的遗址上,历史上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呈现在眼前:马铃叮当,身着奇装异服的商队一队跟着一队从眼前走过;战马嘶鸣,秦末数十万起义军手持锄铲刀叉在周文带领下西去攻打咸阳;笑声四起,那是杨贵妃在张云容等人的侍奉下正随唐玄宗步入绣岭宫;哀叹唏嘘,诗圣杜甫牵着瘦马,心中正在回味着头天晚上石壕村的所见所闻。崤函古道连接长安与洛阳两大古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朝代兴衰存亡。

一、最繁忙的交通要道

崤函古道西起陕西潼关,东到洛阳新安,长200多公里,主要路段和重要路段均在三门峡区域内。它处在两京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方向最重要、最繁忙的大通道,王侯将相频现于此,商贾游子比肩接踵,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图片来自《三门峡通史》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北有太行山和中条山,呈东北—西南方向,阻隔了北部东西交通。南有伏牛山、大别山,呈西北—东南方向,也不利于东西交通。所以秦岭—崤山与黄河之间的地区便成为中国东西交通重要出路。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记载,崤函古道早期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它在夏商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开发。西周之初,兴建东都洛邑,并在两都间修建宽阔平直的道路,这便是所谓“周道如砥”。秦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其中最主干道就经过三门峡区域的咸阳至三川郡(今河南洛阳)段,再由三川郡分驰原关东六国旧地。两汉沿用秦驰道,同时开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崤函古道也由原来的国内通道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重要路段。隋唐时代,崤函古道进入鼎盛时期,沿途馆驿设置周全。

崤函古道因处于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之间。皇亲贵戚、文武百官、商贾逆旅、黎民百姓的往来,商贸物资的运输以及使者、僧侣的旅行,都要在道内穿行;特别是汉以后,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路段,外国使者、胡商蕃客云集此道。

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古道上曾有一辆拉瓦瓮的车不能行走,造成“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一时拥挤不堪。一个叫刘颇的人出钱将瓦瓮买下,推下悬崖,才保证了道路通行。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崤函古道繁忙的程度。

二、最重要的东西驿路

记者从史料记载上了解到,崤函古道也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驿路。

崤函古道上分布着很多驿站。驿站原来只是供传递军事情报的人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地点,后来功能逐渐扩展,成为物资输送、官员停靠的重要场所。隋唐时期,长安与洛阳之间馆驿设置周全。据统计,中唐时期崤函古道沿线设有驿站21个,遇到急事,两日余可达。馆驿构成了崤函古道完备的交通保障体系。除官办的馆驿外,崤函古道沿线还开设了许多私人旅店,如逆旅、客舍、邸店、村店等。北周开始在道旁植槐树,既方便计算里程,又让行旅得以庇荫。盘豆驿(今灵宝西部)附近槐树有槐王之称。

崤函古道驿站行宫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自《三门峡通史》

交通条件大为改观,邮驿速度明显提高。《周书·宣帝纪》记载,大象元年(579年)十二月,“乙丑,行幸洛阳。帝亲御驿马,日行三百里。四皇后及文武侍卫数百人,并乘驿以从。”白居易《从陕至东京》:“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就记述了一个普通官员行程。遇到军情,则驿马急递。韩愈《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诗:“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崤函古道馆驿发挥着“邮星整俗,驿传宣威”的作用。

三、见证历代兴衰更替

崤函古道处于长安与洛阳之间,军事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每遇改朝换代或战乱年代,崤函古道成为各路军队行进的重要通道,攻与防引起的战争此起彼伏,见证着朝代的兴衰更替。

先秦时期,殷商灭夏,时夏桀沿崤函古道西逃。商军沿崤函古道追击。周武王伐纣来回都经崤山古道。返回途中,“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尚书·武成》)成语典故“归马放牛”即产生于此。春秋时期,秦国想借此通道,称霸中原,与晋国出现矛盾,发生了崤之战。战国时期,秦与魏韩之间为争夺这一通道,在三门峡地域打了近百年的战争。

秦末各路军队西进路线示意图 图片来自《三门峡通史》

秦末,起义军在周文带领下,沿崤函古道西进,突破函谷关防线,直捣咸阳,在此遭到秦将章邯军反扑,周文退出函谷关,后在渑池战败自杀。项羽带领军队取得巨鹿之战胜利后,沿着崤山古道一路向西,攻取函谷关(此时为汉军占领),进入咸阳。

西汉末年,两支农民起义军绿林、赤眉先后自此攻入长安。后赤眉军回师东去,途经崤山地区被刘秀军击败,全军投降。

唐朝时安史之乱期间,叛军经过崤函古道,取得西原(灵宝西部)之战胜利后直入长安。唐军追击叛军经过古道,在陕州新店与叛军交战取得胜利后,顺利收复洛阳。唐末,黄巢大军进占洛阳后,即沿崤函古道向关中挺进,相继攻克陕州、虢州后攻入长安。

四、丝绸之路关键路段

崤函古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便利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东汉李尤《函谷关赋》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冠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描述汉代外国使节和商人会集于函谷关前,车马人员喧嚣的繁荣景象。

三门峡出土的唐三彩胡人俑 图片来自《三门峡通史》

三门峡古代产丝绸,并通过崤函古道销往西域等地。唐开元以后,崤函地区是当时重要的蚕桑丝织品产地。崤函地区所产丝织品除作为贡赋运至两京外,还通源源不断地运至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丝织品贸易中心,然后销往西域以至国外。今天出土的文书中多有反映。

崤函地区出土有大量的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如唐三彩骆驼、胡商俑、波斯萨珊王朝银币、胡人灯俑、胡瓶等,真实地反映出崤函古道与丝绸之路的内在联系。

大量的海内外商品由崤函古道转输往来,众多的胡商蕃客云集而来,刺激了崤函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崤函古道的开拓与管理,保证路线的畅通,以适应道路国际化的需要。今天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33处遗产点中唯一完整保留的大规模道路交通遗址。

五、传播文化的重要通道

崤函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崤函古道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上极其重要的路段。人口流通、商旅往来,使各种文化在崤函古道上传播、流淌。

唐宋著名诗人在三门峡驻足写诗地点分布简图 图片来自《三门峡古代诗词解读》

函谷关在古代历史上影响巨大,人们过关停留时间较长,它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所以在此出现很多文化盛事。最著名的就是老子在此撰写了《道德经》。战国时,公孙龙入关,展示“白马非马”论,成为阐释名家思想的典型事例。

崤函古道驿站是行人逗留的地方,人们在此留宿用餐,相聚辞别,休息游玩。因此驿站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不少文人在此有感而发,写下很多诗文。除杜甫“三吏三别”、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外,还出现大量的优秀文章,如潘岳《西征赋》、都穆《砥柱》等。此外,还有不少笔记小说,记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雏形,到隋唐时期的鼎盛繁华;从“两京锁钥”的车马喧嚣,到丝路之上的“万国玉帛”;从见证王朝更迭的烽火战场,到孕育《道德经》的文化圣地,崤函古道以三门峡为核心,编织出一张连接历史与文明的交通网络。这条古道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串联起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生命线”,其留下的印记,至今仍在诉说着三门峡作为交通要冲的千年荣光,也让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