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啥要执意杀光回疆俘虏

发布时间:2025-06-26 22:40  浏览量:3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深秋,天山南麓的叶尔羌河畔,清军统帅兆惠望着对岸黑压压的叛军大营,面色凝重。他率领的四千余名清军,在黑水河畔已被大小和卓的一万五千叛军围困三个月。营中粮草断绝,士兵们不得不煮食马鞍皮革充饥,而乾隆皇帝的圣旨却像催命符般不断传来:“务必全歼逆贼,毋留后患。”这道冰冷的旨意背后,是乾隆对边疆稳定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对叛乱者毫不留情的铁血政策。

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春,南疆乌什城的沙枣树刚冒出新芽,一场因十棵沙枣树引发的血案却悄然酝酿。为了给宫中的香妃营造“塞上风光”,乾隆下旨乌什办事大臣素诚采办沙枣树苗。素诚借机横征暴敛,强征二百四十名回人夫役,不仅要求他们搬运树苗,还强迫他们为其子运送三十六箱金银财宝。更令人发指的是,素诚竟多次凌辱回人妇女,包括赖黑木图拉的妻子。

二月十四日夜,赖黑木图拉率领二十余名亲信突袭清军仓库,点燃草料引发混乱。早已不堪压迫的回人手持坎土曼和火铳涌入城中,素诚被迫退守城东土堡。面对前来求援的无辜百姓,素诚却因恐惧而紧闭堡门,致使这些人被迫加入叛军。两天后,土堡被攻破,素诚自刎身亡,其子被剁成肉泥,三十六箱财宝散落于血泊之中。

乾隆接到奏报后勃然大怒,认为乌什回人“竟敢戕害大臣、占据城池”,立即调兵遣将。阿克苏办事大臣卞塔海率三百清兵抵达后,竟不分青红皂白炮轰城门,炸死二十余名无辜百姓,彻底激怒了城内民众。原本未参与叛乱的回人也拿起武器,推举赖黑木图拉为领袖,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将乌什城变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几乎与此同时,天山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定边将军兆惠率四千清军抵达叶尔羌城下。这座周长十余里、拥有十二座城门的西域大城,此时已被霍集占经营成坚固的堡垒。兆惠见强攻难以奏效,便在城东黑水河滨结营,史称“黑水营”。

为解决粮草问题,兆惠亲率千余骑兵渡河夺取城南英峨奇盘山的牧群。然而刚渡过四百人,木桥突然坍塌,叛军伏兵四起。兆惠坐骑连中数弹倒毙,他换马再战,面部和小腿被弹丸击中仍死战不退。清军且战且退,涉水撤回大营时,已阵亡百余人,总兵高天喜等将领战死。

霍集占趁机调集万余叛军将黑水营团团包围。他们在河上游决水灌营,用重型火绳枪居高临下轰击,甚至掘地道偷袭。兆惠指挥清军掘沟泄水,利用树林收集叛军射来的铅丸反击,还派人夜袭叛军牲畜群,缴获千余匹战马和骆驼。在绝境中,清军甚至传言“得神之助”,以动摇敌军士气。

这场围困持续了三个月,直到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富德率援军冒雪驰援,在呼尔满与叛军激战五日,才将其击退。兆惠听闻枪炮声,率部奋勇突围,与援军内外夹击,终于解了黑水营之围。此役清军伤亡惨重,但成功拖住了叛军主力,为后续平叛奠定了基础。

乌什事变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接连爆发,让乾隆对回疆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感。他认为“回人反复无常,若不彻底震慑,边疆永无宁日”。这种心态在乌什事变的善后处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伊犁将军明瑞奏请将投降的二千三百余名叛军发配伊犁充军时,乾隆严词驳斥:“此等逆贼,若不悉数剿杀,何以惩前毖后?”最终,这些人全部被斩首示众,乌什城垣被拆毁三分之一,改设重兵驻防。乾隆还颁布《回疆善后八条》,严禁官员干预伯克政务,厘清赋税条目,并在要地增设军台、卡伦,强化军事控制。

大小和卓叛乱的结局同样血腥。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兆惠与富德分兵进攻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弃城逃往巴达克山。清军穷追不舍,在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困于山岭,一面施放火器,一面招降。最终,一万二千余名叛军投降,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首领索勒坦沙擒杀。乾隆特意下诏:“逆酋首级须献于太庙,以儆效尤。”其震慑意图昭然若揭。

乾隆的铁血手段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边疆治理的深层考量。自康熙朝以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始终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准噶尔部的反复叛乱,二是回部上层的离心倾向。乾隆认为,只有通过军事威慑和制度改革双管齐下,才能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在军事上,乾隆打破“不驻重兵于回疆”的惯例,在伊犁、喀什噶尔等地派驻八旗、索伦、绿营等精锐部队,并在乌什、库车等战略要地修筑城堡、屯田戍边。在制度上,他改革伯克制,将伯克任免权收归中央,禁止其横征暴敛,并通过联姻、封爵等手段拉拢维吾尔族上层,如将额色尹、霍集斯等伯克迁居北京,给予优厚待遇。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确实在短期内稳定了回疆局势。至乾隆末年,新疆已成为清朝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屯田面积达百万亩,贸易往来络绎不绝。

在乾隆看来,回疆的稳定高于一切,任何形式的反抗都必须被彻底扑灭。这种理念在乌什事变中达到顶峰,二千三百颗头颅落地的同时,也让回疆民众深刻认识到反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