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人持续种植,它们就会在世界上永远消失

发布时间:2025-09-08 14:23  浏览量:2

成熟后的小白豆4月13号,我开始试种。因为时间间隔太久了,刚开始用纸杯育苗,但还是失败了。5月17号,我在自家房子后面的田地里又种了一些,最后只出来三颗小苗,后来被鸟吃掉了,慢慢全枯死了。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大约在6月18号,我们县农业农村局的一位领导建议我再试试看,直接去地里种。这次我提前查了天气预报,带好水,直接到地里播种。结果这次出了40多棵苗,非常惊喜。为了防止鸟吃掉这些嫩苗,我用雪碧和可乐瓶剪成半截,插在土里。麻雀等鸟儿来吃,有时肚子会被划一下,就不来了,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小白豆。从那以后,我隔几天就去看一看拍几张照片。当时我们以为它是大豆,但长着长着发现不像。我在朋友圈发图说我种的大豆“长偏了”,云南农业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大豆其实也有攀爬性状,但直到开出白色蝶形菜豆花时,我才确定这绝不是大豆。直到它结果时,发现这个品种是食籽型的菜豆。它的豆籽可以吃,但豆皮不行。通过重新记录这个过程,也改正了我们以前的误记。后来确定它是菜豆,我又重新做了记录。每次复育这些濒危品种,我都非常开心和自豪,觉得自己给了这些老品种第二次生命,很有价值。做得越多就越想继续做下去。我希望今后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更多力量。豆类文化与传统习俗因为对种子有兴趣,2023年时村里很少有人种白眉豆了,我私下打听,继续种植复育。一些谷子老品种,比如屁马青颜色较乌,含花青素高,尤其适合肝脏不太好的人喝青米粥。王金庄以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类似桃花源。村民们家境普遍贫困,生活非常艰难。当时村里没有马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是村里的骆驼队,可以从外面运些粮食进来。然而,粮食十分短缺。大家为了活命,只能去河南安阳买谷子的谷壳——油糠。为了生存,大家经常吃素食,常年不吃肉,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一点油腥。由于生活困苦,村民们无法吃到肉类,只能吃各种豆类来补充身体必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平时,村民们还会食用具有药用价值的作物来保健身体。村民们会根据自己或家庭成员的身体需要种植不同的豆类。例如,上火了会喝绿豆汤,脱发需要补肾就吃黑豆,身体消肿则喝赤小豆汤,就是这样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因为王金庄有这么多的作物,它不仅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也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紧相连。我以豆类文化来讲一讲,像王金庄这种结婚嫁娶习俗,当新娘到新郎家,比如下轿的时候或下车的时候,到了男方家,男方就会请人在门口,手里面拿着一个叫“升子”的器具。在王金庄,这是一种方形的、用木头做的器具,按十升为一斗的标准制作。升子里面会放上五谷,王金庄的五谷就是谷子、黍子、豆子、麻子还有麦子,就撒在新娘的头上或者身体上,预示着她以后的生活会步步高升,生活美满。再比如说丧葬习俗。在王金庄,有人死了以后要入棺,入棺之前会在地上铺上谷子秆,然后撒上五谷,感谢父母还有五谷对我们人类的养育之恩。在棺材下葬的那一天,会在棺材旁边点上长明灯,然后在封棺时,封好棺盖后就开始填土,先横着填土,然后再纵着填,当把土堆堆成圆形以后,最后就会撒上五谷,这叫“孝子撒富贵”。其实这个我有深切体会。今年4月份,我的舅妈去世了以后,管事的说我是亲外甥女,让我拿着五谷在我舅妈的坟上撒五谷。我当时心里面就默默地期盼,想着赶紧下雨,希望坟头上能长出五谷来,让她家庭以后有吃有穿,子孙更加富贵。也希望长出五谷以后,她在里面就不会再受太阳的暴晒,希望这些五谷可以为她遮风挡雨。此外,我们这边还有家庭分居的习俗。在王金庄,一旦男孩成家后,多半与父母分开生活。分家时,女方父母会带着长势好的绿豆芽和一些粮食到女儿家,寓意女儿到男方家后,会像绿豆芽一样发,扎根成长,枝繁叶茂,日子越过越好。每年的腊八节在王金庄是麻雀的生日,村民们会用各种小豆和小米做成豆子焖饭。我们王金庄大部分人信仰道教,首先要用小米焖饭供奉神明,供奉完之后,再盛一碗豆子焖饭放在房顶上给麻雀吃。这是为了感激麻雀的恩情,因为传说王金庄以前没有谷子,是麻雀从远方衔回来种子的。这也体现了王金庄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面临的挑战现在,王家庄虽然依然种植许多老品种,但生物多样性也正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王金庄传统老品种的一个特点是生长周期长,产量很低。例如老品种金皇后玉米,亩产只有500斤,而在平原地区产量可达1000多斤。传统小豆的产量也很低,比如黑小豆和红小豆,每亩产量只有100斤,赤豆有的只有60到80斤,非常低。第二,种子资源正在流失。现在大力推广新品种,因为新品种产量高、商业性好、经济效益高,导致许多传统老品种种植面积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第三,我们这里是山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王金庄地形陡峭,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人工成本特别高。例如村民用毛驴耕地,一天最多耕1亩到1.5亩地。谷子和玉米出苗后,需要人工补苗,还要三遍除草。王金庄有句老话:“只有锄够三遍草的谷子小米,熬出来的粥才更好喝,更有味道。”因此,村民们种地非常认真,导致人工成本极高。第四,大面积梯田荒废。随着城市化进程,年轻农民开始外出务工,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更好的医疗条件,选择进城买房,村里失去了年轻劳动力,导致大量梯田荒废,梯田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很低。随着老人相继去世,传统农耕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此外,繁重的农业种植劳动也使得年轻人不愿意参与。第五,极端气候使农业风险更大。王金庄气候十年九旱,特别是近几年非常干旱且气温偏低,导致作物出苗率低或严重减产。例如2019年严重干旱,作物几乎减产70%;2021年又发生了洪涝灾害;2022年则出现严重低温,春季倒春寒,夏天也一直低温,导致豆类作物要么不开花,要么结的豆荚不饱满,豆子扁瘪。今年也出现了严重干旱,往年这个阶段应是谷子抽穗时期,今年大家刚开始补苗,有的还在等待发芽。极端气候已经成为粮食生产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但我们同时也面临机遇。首先是市场需求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喜欢健康、生态的农产品,更青睐老品种。王金庄拥有众多老品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销路更多,很多人专程来询问、购买想要的老品种或农产品,村民种植这些老品种因此有了更多的销路。第二,王金庄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立了农民种子银行,并设有展馆以及邯郸市种子博物馆,种子文化一直在不断被传播和弘扬,央视和新华社也来过王金庄多次拍摄。企业这边也在进行品牌建设。农民可以自行种植,只要不荒废土地,就能够保护老种子的生物多样性。现在王金庄已经向河北省种子资源库提交了60份老种子。例如,有些品种,如来吾县的谷子,已经被送上了太空育种,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贡献了更多力量。第三,我们通过前期普查、动植物普查以及村落文化普查,主要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为主编,出版了三本志书《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地名文化志——历史地景》《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作物文化志——食材天成》和《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村落文化志——石街邻里》,内容涵盖了王金庄梯田、作物以及村落文化。其中《历史地景》志书由梯田协会的20名会员共同撰写。这些书也让更多外界的人认识了王金庄的作物文化、村落文化和梯田文化。此外,我们每年会举办乡土儿童夏令营。我以辅导员的身份,给孩子们介绍和讲解传统老品种及其文化,让王金庄的孩子们从小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老品种,从小就与家乡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将来他们长大以后,也可以为王金庄的生物多样性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读完了《消失中的食物》这本书。其实我有特别直观的感受。例如在第64页,书中提到农民们被告知要将某些植物除掉,这些植物可能在当地已经生长了几千年,却在转眼之间消失不见。我们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多样性流失得越严重,我们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对此我特别感同身受。王金庄有一些优质的老品种,如果没有人持续种植和代代传承,它们就会失去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因此,需要我们更多人去保护它们,与时间赛跑。在第86页,我看到一段话也非常感兴趣:“持续了千秋万代的作物成了地方品种,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像水稻、玉米和其他人工种植的谷物在不同地方不断进化,适应当地环境,与生态系统、人口以及文化紧密关联。”这句话用在王金庄特别合适。从元代开始,王金庄只有500口人,现在已经有4600多人。生物多样性促进了人口增长,养育了更多的人。它的一些独特文化,如花椒、谷子、玉米等作物的种植方式,与生态系统和豆类等各种作物文化与大家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让我非常有感触。在文化方面,王金庄不同季节和节日会吃不同的食物,比如腊八节吃豆子焖饭,冬至吃饺子,祭祀时用小麦面蒸馒头,这些作物与生活文化紧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