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骆驼祥子》:拒绝祥子,重塑认识,打造自己的“角色”壁垒
发布时间:2025-09-06 15:30 浏览量:2
拉包月的祥子在曹宅的工作和生活安稳平静。在一次拉车回来的途中由于跑的太快、路面改造等原因,发生了磕碰事故。所幸只是车辆受了些损坏,人遭了些皮外伤,没有发生大的事故,事情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
正当祥子希望又重新发了芽,享受着攒钱的“聚宝盆”(存钱罐)带来的喜悦的时候,吓人的大黑塔刘姑娘(虎妞)追到了曹宅门上。虎妞告诉祥子她肚子里已经有她的孩子的“事实”(假怀孕),并且设计他和祥子的“终身大事”:如何让刘四爷腊月二十七过寿这天高兴,认祥子当“干儿子”,慢慢的教刘四爷知道她怀了新近死了的那个乔二的孩子。再想个遮丑的办法:让祥子当“接盘侠”,把虎妞嫁给祥子。顺水推舟,老头不得不承认祥子这个穷女婿。
虎妞安排完这些,为表自己对祥子的好心,将祥子放在刘四爷那里寄存的、心心念的三十块钱交给样子。一波已平,一波又起。没了三十块钱这个缠缠绕的风波,内心的水面还没有平静,这是又出现了新的缠缠绕。
拿着心心念的三十块钱,祥子思绪翻飞。假如他这时选择逃离北平,去虎妞找不到的地方。可以吗?他内心在纠结:选择“逃离”,还是选择“抵抗” 。就像他在虎妞走后祥子买了四两白干,三个大子儿的落花生。是选择喝了这个酒--破了酒戒,还是不喝---继续保持他洁身自好的生活习惯。
但当祥子猛的坐起来,摸住酒碗,吞下一大口白干时,此时他个人信念:靠自己---靠顶壮的身体,靠顶满的力气,靠顶好的生活习惯能买上自己的车,能过上“有数不清的钱,吃不进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的日子,已经开始动摇了。
他没有选择“逃离”,也没有选择“抵抗”。祥子认为:即便抵抗或者逃离,能逃离他眼中时常出现的场景吗?-----“男的拉车,女的缝穷,孩子们捡煤核,夏天在土堆上拾西瓜皮啃,冬天全去赶粥厂”。在四两白干下肚的刹那,他已将他自己的命运拴在了虎妞父女身上。他选择了对命运的屈服,选择了逆来顺受。就像书中描述祥子:像斗落了大腿的蟋蟀一样,靠着本能“爬到哪儿算哪儿,根本不想往起跳了” 。
继续,老舍先生用寒冬腊月拉车的人身上经常发生但祥子以前没有啥感觉的两个“小事”,让祥子信念由动摇到坍塌,真正到了“爬到哪儿算哪儿”。
●自己是连小水桶都不如的人:
祥子以前觉得把电石灯的水筒儿揣在怀里:在冬天包车人有饭局,或听戏晚上回去晚的话,需要用灯照亮,冻上的点不着,需要拉车人放在胸口里暖着,是一种优越。那些拉破车的根本就用不上电石灯。可现在的呢?自己拼死一个月挣那么些钱,而把所有的苦处都得受过来,还得用胸脯抱着-不许小水桶冻上,仿佛还没有个小筒儿值钱。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他原来不过是个连小水筒也不如的人。
●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在拉包月的车夫常待的小茶馆,祥子看到了:五十多岁的穿的破烂老车夫,在寒冬腊月因肚里没食,想进入茶馆暖和,由于屋里太热,应激晕过去了。一个车夫,一个落魄的车夫,从晕倒到醒来后,没有抱怨生活的困难,社会的悲惨,始终说话温柔客气—“劳诸位的驾”,真诚而完整向大家讲述晕倒的原因。以至于当他老者讲完之后,书中描写:“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象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感叹:即使身体被生活折磨得破碎不堪,老车夫的人格依然可以保持完整和真诚。
书中又接着描述:“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担心老者走,直接的原因是同情:不忍心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冻死饿死。深层原因是恐惧:恐惧看到自己未来命运的最终结局提前上演,从而彻底击碎大家残存的希望。
祥子也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同情心爆发式的冲出去十个羊肉馅的包子,祥子要让老者活着,让这个“参照物”能够活下去。给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可当老车夫喊门外看自己车的小孙子来吃完包子,听完他们拉车、生活等叙述后,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但是从未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祥子,又为花这十个包子的钱感觉很痛快。因为在老车夫的孙子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现在的小马印证了年少时的自己的经历;老车夫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如果按照“决定买上自己的车,现在还是为这个志愿整天的苦奔;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这个想法活着,以后肯定会和老者一样。
是的!祥子的信念彻底崩塌了,是他眼睛看到的、身体接触的、内心感受的告诉他、指示他、逼着他向命运屈服。没有“逃离”,也没有“抵抗”。他选择虎妞的“安排”:娶她,兴许他还能带来几辆车,跟着她享福。可是命运就这样捉弄人,捉弄祥子。
社会在发展,人群在变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当普通大众的我们面对命运的磨盘转动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影响磨盘的转动甚至改变转动方向呢?
●不要被“资本”裹挟,要有完整的“自我”。
我们守护好我们珍贵的“钱袋子”,别被资本裹挟。资本在高唱“主义”的赞歌,在为各种“主义”摇旗呐喊。就像老舍先生说的:“资本有大小,主义都一样,资本有形,主义无形。社会在用“极大极细的大筛子”截留资本,而无形的主义可以随便溜下来”。于是乎,社会出现各种的幸福标配、成功标准;于是乎,人们出现出现各种欲壑难平的欲望。于是乎, 大家在追逐幸福和成功的路上越陷越深。生活也一样,美好的生活像美好的爱情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完整、自洽的自我。
●提高认知,建立真正“自我”标准,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非常赞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以前如此。就对吗”?祥子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自己的认知不足,在于自己的生长环境造就了认知局限性。设身处地,他的选择有错吗?一边读书一边寻找答案:“要是我,我会怎么选择”?要是跟祥子隔空对话的话,祥子也许会边委屈边顺畅的说:“大家都是这样做,以前如此,我也被逼无奈啊!”
打破认知局限,从提高自身开始。万千行业,各色人等,都在社会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
首先,以自己的“角色”为中点,重视自己,打造自己的专业壁垒:吸引同频共振的人,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分担。在面对滔天大浪的时候,冷静有信心。
再者,放弃所谓的网络寻找答案、寻找认同的生活方式。沉下心,畅读经典,甚至可以像《十三邀》中历史学家钟叔河说的那样:“人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但我希望可以读书,读一切可以称之为“书”的书”。钱钟书先生也说过的:“如果不读书,走再多路,也只是个邮差”。读书能够让你的生命更加辽阔,能够让你在有限的环境和资源下,了解不一样的人生。可以说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高,谁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很难坚持的一项“工作”。
最后,借用董玉辉在世界读书日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没有遇到你生命中的贵人,那他一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书里,那么,就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