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收割机“绿城”:利润暴跌9成至2.1亿,“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发布时间:2025-09-06 17:10  浏览量:1

编辑:X

今年3月,在披露2024年财报的前一天,掌舵绿城中国7年的张亚东,突然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

张亚东仓促离职,让绿城中国(以下简称“绿城”)董事会甚至没有足够时间商讨接任人选,不得不短暂停牌。

随后,绿城宣布,自2025年3月26日起,刘成云接替张亚东成为新一任主席。

然而,留给刘成云的绿城,没有了往日风采。2025年上半年,绿城收入同比下滑23.3%、股东应占利润更是同比暴跌89.7%,仅剩2.1亿元。

为什么销售额看着还行,利润却跌成了这样?钱,到底去哪儿了?

要知道,绿城的销售数据依然光鲜。今年上半年,算上代建业务,它以1222亿元的总合同销售额,稳稳地坐在了全国第二的交椅上。即便是只看自己投资的项目,803亿元的销售额也足以让它在克而瑞的榜单上排到第五。

答案就藏在那份财报里。首先,公司的总收入在下滑,上半年少了大概162个亿,同比降了23.3%。而且这并非单一业务的问题,从核心的物业销售,到项目管理、设计装修,甚至是酒店和租金收入,全线都在往下掉。

更要命的是,公司辛辛苦苦赚来的12.11亿元总净利润,有超过10个亿都被合作伙伴分走了。留给自家股东的,只剩下那可怜的2.1亿。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巨额的资产减值。为了清理那些卖不掉的老库存,绿城上半年硬着头皮计提了19.33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光是存货减值就高达17.17亿元,这是它当期归母净利润的整整8倍!换句话说,光是处理这些烫手山芋的代价,就足以吞噬掉它所有的利润,还绰绰有余。

管理层对此也毫不讳言,承认长库存的减值压力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难题,至于未来还要计提多少,他们自己也说“难以预估”。这话听着,让人心里更没底了。截至今年中期,绿城手里还攥着高达386亿元的已竣工待售物业,这就像一颗不知道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

一边是利润被老库存严重侵蚀,另一边,绿城却像上了瘾一样,疯狂地在土地市场上扮演“地王收割机”的角色。

今年上半年,绿城新增了35个项目,比去年同期足足多了20个。新增土地货值预计达到907亿元,同比暴增172%,在行业里高居第三。为此,它支付了362亿元的权益土地款,同样是同比翻了一倍还多。

看看它都拿了些什么地。今年6月,在武汉,它以54.36%的溢价率,拿下了江岸区的“地王”,楼面价高达2.79万元每平米。到了7月,战火烧到苏州,一块地直接拍出了6.5242万元每平米的成交楼面价,不仅成了苏州新“地王”,还刷新了整个江苏省的住宅地块纪录。

两天后,它又现身上海虹口北外滩,以12.66万元每平米的楼面价和46.33%的溢价率,再夺一顶“地王”桂冠。除此之外,杭州钱江新城二期5万多的楼面价,上海徐汇滨江13.1万的楼面价……一串串令人咋舌的数字,勾勒出绿城在核心城市不计成本的豪赌。

这种策略的风险显而易见。高昂的地价严重压缩了未来的利润空间。就拿杭州那个项目来说,房地价差只有可怜的16783元每平米,几乎就是在盈亏平衡点上跳舞。

更让人不解的是,如今市场已经进入了“好房子”时代,改善性需求成为主流,品质对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绿城却似乎还在沿用过去的逻辑,把这些天价拿下的豪宅地块,当作高周转项目来做,有的甚至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开盘、开盘即清盘。这种模式,驱动销售的究竟是地段的稀缺性,还是绿城引以为傲的产品品质?

激进的拿地策略,必然需要强大的现金流作支撑。于是,绿城开启了疯狂的融资模式。

上半年,它在境内发了9期债券和票据,融了77.11亿元。在境外,更是完成了8.02亿美元的债务置换,并成功发行5亿美元优先票据,一度被视为重启了中资地产美元债的融资渠道。

钱是借来了,但债也越堆越高。截至今年6月底,绿城的总借贷规模已经攀升至1430.27亿元,比去年底又多了58个亿。净资产负债率也从去年底的56.6%,一路上升到了63.9%。

更值得警惕的是,它的融资成本一点也不便宜。3.4%的加权平均利息成本,在TOP5房企中是最高的,远高于保利、中海这些低于3%的稳健型选手。今年2月,它甚至计划发行一笔利率高达8.45%的美元优先票据,相比中海2.9%的平均成本,市场给绿城的风险溢价有多高,一目了然。

面对绿城的这一系列操作,资本市场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国际大行摩根士丹利,直接将绿城的评级从“增持”下调至“减持”,目标价从11.62港元一刀砍到了8.55港元。大摩的逻辑很清晰:担心绿城放缓拿地会影响明年的销售增长,同时高价地项目会持续稀释利润,毛利率复苏不及预期。因此,他们大幅下调了绿城未来三年的盈利预测,幅度高达15%-35%。

这种悲观情绪直接反映在估值上。绿城的市盈率从2024年的8倍飙升至今年的35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估值泡沫破裂的风险极大。截至近期,绿城中国的市值约为251亿港元,与保利发展的近千亿人民币和中海地产的近1500亿港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绿城的一位高管在业绩会上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是发展的前提。”这句话,道出了当下所有房企的心声,也精准地概括了绿城自身的处境。

然而,怎样才算“活着”?是靠着“地王”的豪赌维持着规模的幻象,然后吞下利润暴跌、负债高企的苦果?还是壮士断腕,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径?

绿城正站在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它面临的挑战是“既要规模,又要安全。既要今天的地王,又要明天的利润”。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年的“品质神话”基因还在不在?能否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一条既能体现产品价值,又能保证健康盈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