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在孩子面前说这4句话,否则毁了孩子还不自知!(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9-06 13:51 浏览量:1
在一个家里,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更是孩子一辈子的福气,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礼物。
可现实中,很多家庭的谈话方式却充满暴力,聊天中全是评判、指责,带有攻击性的言语。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书中指出: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回应可能成为照亮黑暗的第一束光,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下4句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千万别对孩子说。
这是 “否定式沟通” 的典型话语,很多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一点小事都要刨根问底。
殊不知,当“为什么”成为审判的开场白,孩子的耳朵就会自动关闭。
质问的背后,藏着对孩子的指责与不信任。
-比如:“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写完?”其实在说“怎么又偷懒?”
-“放学为什么不早点回来?”其实在说“你是不是又偷偷跑出去玩了?”
临床心理学家发现,长期被“为什么”质问的孩子,青春期出现“习惯性撒谎”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2.3倍。因为,谎言能让孩子避免更多的痛苦。
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孩子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父母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哪怕再小的事,都觉得他在犯错。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压抑。
家庭应该是让人放松的、治愈的地方,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
一个家最大的松弛感,是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允许孩子犯错、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02
邻居家的女儿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上课从不举手发言。
有一次,老师建议她妈妈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
没想到话刚说完,她妈妈就当众抱怨起来:“她从小到大都是这副没出息的死样子,根本站不到台前去,上去了也是丢人现眼……”
站在一旁的女儿听到这话,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了下去。
原来这个女孩不是不会发言,而是不敢发言。长期的否定和打击,让她失去了自信。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和鼓励。父母的评价往往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当我们用“太笨”、“没出息”来定义孩子时,他们很可能就会用“没出息”来定义自己。
郑渊洁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一个孩子被贬低得多了,内心就会失衡,会不断自我否认,质疑自己,形成向内攻击。
父母平常和孩子沟通,不妨换一个角度。把“笨”、“懒”、“猪脑子”等贬低的语句,换成一些正向反馈:
-“没关系的,你已经很厉害了!”
-“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
-“宝贝你真棒,比上次进步了许多”
多称赞孩子,多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阳光自信,进步越来越快。
03
第三句:「 爸妈养你不容易 」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喜欢用“感情牌”来教育孩子:
- 我天天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啊;
-爸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东西都可着你了;
-你不努力学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本意是通过卖惨换取孩子的亏欠感,逼迫孩子努力学习。
实际上,言语中流露出的付出感牺牲感,会让孩子被愧疚裹挟,充满压力和自责,心理内耗严重。
绘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中,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
-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回答:“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压力、无奈。可是这和我们的孩子没有关系,他们也不应该被迫接受父母的负能量。
不要再和孩子诉说生活的艰辛,以此来引发孩子的愧疚了。
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阳光,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04
第四句:「 你有啥好抑郁的 」
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
其实每个“生病”的孩子,之前都可能跟父母发出过求救信号:
-“妈妈,我最近感觉心里不太舒服,什么事都不想做!”
-“妈妈我好累啊,明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
可是很多父母不仅选择性地忽视了孩子的痛苦,还反过来说孩子矫情、不懂事。
要知道,抑郁并不是小孩的“无理取闹”。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包容。
当孩子有抑郁倾向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我理解你”、“我一直都在”。
父母的共情和理解,对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鼓舞。
05
结语
诗人安琪洛说过:“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从今天起,父母一定要学会把伤人的话咽回肚子里,多表达温暖、和善的言语。
在日常沟通中给予孩子足够关爱的力量,才能帮助他们更积极、快乐地生活。
希望未来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变成一股连绵轻柔的细流,推动孩子勇敢向前,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