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存世极少的老版连环画,才是藏家的终极梦想

发布时间:2025-09-05 14:21  浏览量:1

原标题《北京连环画民间收藏往事》

连环画,这一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它以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其影响之深远、魅力之独特,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连环画这一传统文化产品开始与人们渐行渐远。如今,人们要找回关于连环画的记忆,只能在私人收藏家的书柜里,或者到民办博物馆里去找寻。

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有一帮热衷于玩“邮币卡”的人,他们嗅觉灵敏,发现一些人老跑到旧书摊,问有没有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他们意识到“老版连环画”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老版连环画。最初是以个人零星收藏和私下交流为主,规模小,不成气候,为连环画的收藏打开了一扇窗。

到了1993-1995年前后,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兴起,以及报国寺收藏品市场的形成,北京连环画的市场化交易开始出现,藏家们也会聚集到这些地方进行交流交易。在报国寺文化市场崛起之前,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是早期藏家淘书的重要去处。当时是每周六日开放,市场稳定,也有一定规模。虽然潘家园旧货市场比报国寺地方大,但是报国寺文化底蕴丰厚,明清两代就是书市及文人雅集之所。在报国寺经营的基本上都是北京人,在潘家园则云集不少外地商户。

报国寺文化市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连环画收藏市场无可争议的中心地标,也是全国藏家和商贩汇聚的核心枢纽。由于它交易规模大、品种最全、精品集中、信息流通最快、价格最具影响力,使之成为连环画交易的“晴雨表”。而且这里形成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很快会被印成“连藏信息报”流通全国,对全国市场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报国寺每周四的“集日”(后来扩大到周末)人山人海,堪称收藏界的盛会。全国各地的连环画很大一部分最终都会汇聚报国寺进行交易。可惜的是,这里在2018年关闭,使收藏界失去一块交流的阵地,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它标志着实体市场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潘家园又成为北京“连友”最主要的线下连环画交易市场。

王家龙先生是连环画收藏界闻名遐迩的收藏大家,之所以称其为藏书大家,一是藏书量近4万册,全国数一数二;二是他关于连环画的发展有著述,对于连环画收藏,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与理念;三是,他在连环画界有很高的声望和美誉度,热衷于连藏界的活动,常年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为“连藏事业”的推动与繁荣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王家龙是北京连藏界的一面旗帜,他有“一呼天下应”的感召力,不光北京连友“服”王先生,全国各地连友都服。

王家龙之所以被“连友”们公推为“中国连藏第一人”“小人书王国国王”,是因为他的连环画收藏无论是数量、版本,还是品相,的确堪称天下第一。

王家龙爱书是出了名的,每次拿出来阅读都分外仔细不让有丁点儿玷污损伤。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他成家立业、不断添置书柜之后。他曾给家人立下看书“规矩”:看前洗手,不许折页,不能躺着看等。他的老伴、人艺著名演员徐秀林在电视上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还“控诉”王家龙抠门:“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家养病,休息得实在是百无聊赖了,让老伴拿给我一本他藏的小人书看看,结果你猜怎么着?他给拿了一本翻得最烂的,他那好书根本就不让我看,怕我把他书的品相给破坏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王家龙对连环画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他对连环画的研究上。有关连环画的学问,他不仅渊博,而且相当透彻。从专业角度看,无论是脚本创作还是绘画技巧,抑或是理论研究,王家龙都颇有心得,而且他还把他的理论推而广之,积极去做连环画事业发展创新的摇旗呐喊者。

参加座谈会,著书立说,给出版社进良言,与连友沟通,是王先生常做的事情。相对于有些连友在收藏过程中,表现出的偏执、病态,乃至一些蝇营狗苟的做法,王先生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个大家的风范。

现在全国玩连环画的,马建国算是起步相当早的,尽管他起步时已经50多岁了,但是那时好多人都还不摸门呢。说得严重一点,马建国在连环画圈就好比“ISO9001”认证体系,他说这书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基本上靠谱。

为什么呢?我跟老马聊过,他卖书真不是卖傻力气,他是真琢磨——品相、版本,是不是名家所绘,获过奖没有,目前存世量多少,是否是作者的签名本,他都门儿清啊。

他说:“我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我都清楚啊。”老马是老北京,身上透着一股机灵劲。别看老马是工人出身,他的字写得好,而且口才也不错,能说,善于总结,还很谦虚,喜欢听别人聊。他还频繁地接受媒体的采访,上广播,上电视,上报纸,参加各种活动。老马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永远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老马说:“有的人说,我卖的书贵,是比一般人贵,它贵有贵的道理。我下的功夫还深呢,卖连环画的,谁像我这么琢磨连环画。再有,我的书品相在那儿摆着呢,不服,咱们就比比。”老马是属牛的,共和国的同龄人,76岁了,当真是连环画界的一匹老马了。他在做连环画发迹前搞过市场管理,做过集邮,所以他转行做连环画驾轻就熟,再加上他琢磨连环画,还把自己关于连环画的认知总结出来发表在报纸上,所以他在全国连友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可以这么说,老马当年在报国寺的连环画摊是全国连环画买卖好坏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好多北京的连友,在周四或者周六日有事没事的都会跑过来跟马建国聊上个把小时,谈谈连环画买卖的风向。

老马说,市场好的时候,崔永元、六小龄童常来。的确,老马做买卖这些年,也交了些名人朋友,姜昆给他题了“连环画藏馆”,有时也从他那儿买点相声类的书,六小龄童是“沾猴”的全买,崔永元是只关注电影版的连环画。

老马干连环画时间长了,请外地朋友吃饭不说花了多少钱,而是说:“今天又吃我1本9品的《西厢记》”,外人根本听不懂。

北京连环画收藏圈的发展和壮大,与中国书店积极的“助推”密不可分。中国书店系统内有很多懂行、识货的老员工,他们在连环画未受重视时,就开始留意收集、整理珍贵版本,并通过其销售和拍卖渠道,为连环画进入主流收藏视野和高价区的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连环画藏品的商业价值发现与推广方面,成果显著。

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即横二条店)就是一家专门收售连环画专门店,那里有一位被全国连友称为“罗姐”的贴心大姐——罗雪虹。

20世纪90年代末,人美社为庆祝50年社庆,出了一批精品画库,都是老一代画家刘继卣、王叔晖、任率英、毅进等人的作品,当时罗雪虹在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当主任,她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到人美社进了一批新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开了国营书店销售再版连环画的先河。

好多外地的连友,来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罗姐报到,一个电话打过来:“罗姐,我来了啊。”甭管哪儿的连友都愿意感受一下那里炽烈、浓厚的气氛。罗雪虹在任时,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多次搞过连环画的拍卖活动,以及新书的首发活动,华君武、姜维朴、沈尧伊、崔永元、杨逸麟、陈玉先、庞邦本、王可伟、李志武等连环画界的人士都曾经出席过这里的签售活动。

仅一个上午,连环画《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就销售出去200多套。作为主办者的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慧眼买断了《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首发式和独家发行权,书店领导马鸣武和主要策划人罗雪虹对这次活动都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们的这种努力与付出,深得连友们的欢心。中国书店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们的旧书专场拍卖会,它是顶级连环画精品(尤其稀见版本、名家手稿、获奖作品)最重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中国书店拍卖会上诞生的高价纪录(常被媒体报道)极大地推动了连环画收藏热潮和对精品价值的认知。

2002年秋天,中国书店举办了“2002年秋季连环画拍卖会”。北京资深连友马建国以4200元拍下“天价”《骆驼祥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套《骆驼祥子》上下两册合订在一起,仅几十页,书页也早已泛黄。买家马建国说:“该书品相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内中勾画异常生动,再加上年代也早(民国时期版本),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版本中祥子的形象是最被老舍先生认可的,我心仪它许久了,如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它落入旁人之手。”在接下来的拍卖中,马建国又以6700元的价格拍下一套《三国演义》。

这次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共征集了300件拍品,4个小时,拍成247笔,总成交率83%,成交额10万零1300元。

在拍卖会上什么样的连环画受欢迎呢?首先是当时发行量要小,连环画拍卖同样具有物以稀为贵的特点。其次,一定是名家绘名著最易受追捧。比如上海人美1980年出版的11册《鲁迅小说连环画》,汇集了贺友直、陈逸飞、赵延年、方增先、刘继卣、顾炳鑫、王叔晖等名家作品。从各种连环画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上看,“经典版”连环画的成交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但是近两年,连环画的行情出现了涨停现象,甚至有些品种的价格还出现了下跌,连友中还有人提出了“崩盘”一说。但不论连环画未来行情怎么变,那些老版经典连环画是不会被“贱卖”的,它们已经成为连环画市场稳固的基石。

老版连环画之所以在藏市经久不衰,首先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高,它们的绘制者都为一些美术大师,像王叔晖、刘继卣、华三川、程十发、顾炳鑫、贺友直、戴敦邦这样的大师自不必说了,还有范曾、陈逸飞、陈丹青等也都绘制过连环画。老版连环画的另一个卖点就是存世量少。1949年至1966年17年间,全国出版了1000余种文学普及类连环画,由于成套保存下来、品相好的并不多,所以它们是目前市场上价最高的。另外,曾在1963年至1991年之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的作品价值较高。其中,绘画版连环画要比电影版、电视剧版的价值高。

作者✎李劭南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