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抬头,多地阳性率上升,可能不发烧,有这4个症状恐已中招

发布时间:2025-05-21 18:52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到换季,空气还没凉透,身边不少人就开始咳嗽、打喷嚏、嗓子疼。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测,阳了。最扎心的是,有人全程没发烧,没咳两声,就在以为“挺过了”的时候,抗原一条杠变两条,中招了还不自知

这波新冠又悄悄卷土重来,像个披着感冒外衣的“老熟人”,让人防不胜防。问题来了,没有发烧,也可能是新冠吗?到底该怎么分辨?

这一轮疫情的表现,和当初那种动辄高烧、咳到喘不过气的“典型新冠”,已经不太一样了。很多人这次感染,只是嗓子有点怪、肌肉酸、头有点沉,甚至连咳嗽都没有。表面看像感冒,实则病毒已入侵。

一位门诊患者,中年男性,平时身体不错。那天过来时说只是“喉咙痒痒的,像吃了点辣的东西”。体温正常、精神也挺好,我起初也没多想。

后来他提到,“这几天也没怎么吃饭,吃什么都没味儿”。一测抗原,两条杠。这才反应过来,新冠的“伪装术”升级了。

这波感染的特点,就是不发烧、症状轻、但传染性不减当年。病毒的“性格”变了,从当初“敲锣打鼓进门”,变成“悄无声息地潜伏”。这让很多人误以为是小病扛一扛,其实已经在默默传播。

新冠最“狡猾”的地方,是它会“借壳上市”。它可能披上感冒的外衣,也可能换上支气管炎的马甲。尤其对老人、孩子、基础病人群,哪怕症状轻,也可能引发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来说,有四种“信号”特别值得警惕。不是所有人都有发烧,但一旦出现这几种症状,就建议高度怀疑,千万别硬扛。

第一个信号是咽喉异物感或剧烈干痒。不是普通的“嗓子干”,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咽喉抓痒感”,像有根毛卡在喉咙,咳也咳不出来。尤其是在早晨或夜间更明显。

第二个是鼻塞或流涕但不打喷嚏。不少人觉得感冒打喷嚏才算严重,但新冠感染时,鼻子堵得像水泥封住一样,但就是不打喷嚏,反而让人觉得“这可能不是感冒”。

第三个是全身酸痛但不剧烈。这次的病毒不再像早期那样让人“腰断腿折”,而是像跑完步后的那种酸软感,有些人甚至以为是换季过敏或天气变化引起的。

第四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味觉或嗅觉减退”。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但一旦有,几乎就是红灯信号。尤其是吃饭时突然觉得饭菜没味、辣椒不辣、蒜味不呛人,那就要警惕了。

这四个信号,很多时候是分开出现的。比如有的人只是嗓子不舒服,有的人是鼻塞不通气,还有人只有肌肉酸痛。就是因为“零散分布”,才让人更难判断。

这波病毒也不再像早期那样“来势汹汹”,它更像“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人的免疫力。不发烧的感染者,病毒载量一样可能很高,照样能传染给别人。

从科学角度讲,这是因为现在流行的毒株变异后,对上呼吸道的亲和力增强,但全身反应减弱。简单说,就是它更容易在鼻腔、咽喉部“安营扎寨”,但不一定触发高热。

病毒不吵不闹,但不代表它没干坏事。尤其是对一些有基础病的人,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新冠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问,既然不严重,是不是就不用管了?恰恰相反。因为这波感染的“隐蔽性”增强了,人们反而更容易在无意中传播,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孕妇、小孩的,更要当心。

一个人无症状感染,可能引发一家三口阳性。而且不少老人感染后,哪怕症状轻,也可能诱发肺炎,甚至引起慢病的失控。

再说个现实点的事。前不久,有位老奶奶来医院复查血压,说最近老头子总咳嗽,她觉得是“春寒感冒”,没当回事。

这一拖,老人直接发展成肺部感染,血氧一度降到了90以下,事后才知道两人都阳了

病毒的可怕,不在于它多凶猛,而在于它“选时出击”。它会挑你身体最虚弱、抵抗力最差的时候动手。尤其是那些“习惯扛病”的人,最容易吃亏。

口罩、洗手、通风这些手段,依旧是有效的。虽然大家都想“回归正常生活”,但对病毒来说,它从没离开过。只要它在,基本的防护就不能放松。

还有个冷知识,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几个小时,尤其在封闭空间,比如电梯、办公室、公交车。哪怕感染者已经离开,病毒还可能“漂浮潜伏”,等待下一个目标。

不少人以为,自己年轻、免疫力好,就能“无敌”。但实际上,每次感染都会消耗免疫系统的“弹药”,多次感染的人,可能会出现“免疫疲劳”,对其他病毒的抵抗力也会下降。

打比方说,身体就像一支军队,每次打仗都要耗兵力。病毒虽然没把你打败,但你也不是毫发无损。长期下来,免疫系统就容易“士气低落”,反应不够灵敏。

所以说,这一波新冠的“再抬头”,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病毒在“偷偷变脸”,我们却还在按“老套路”应对。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警惕,但不恐慌。感冒样症状不一定是感冒,嗓子一痒、鼻子一堵,不妨测个抗原看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慢病人群时,一旦有人感觉不适,就该主动隔离、戴口罩、减少接触。这不是多事,是负责任。

病毒的传播和天气一样,没人能控制它,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就像冬天出门得穿衣,遇到新冠风险,也该有相应的“防护衣”。

说到底,这场“看不见的战斗”还没结束,只是换了打法。新冠不再“敲锣打鼓”,它开始“潜行伏击”。我们也要从“硬扛派”,变成“聪明应对派”。

别让“没发烧”成为大意的理由,别等“味觉全无”才后悔没测抗原。身体的小变化,可能就是病毒的“敲门声”,听见了,就别装没听见。

参考文献:
[1]王贵强,李兰娟,张文宏,等. 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读[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3):161-165.
[2]陈慧,李志刚,周丽丽. 新冠病毒感染后非典型症状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45-48.
[3]刘洋,张晓敏. 新冠病毒变异株对临床表现的影响研究[J]. 临床研究,2024,32(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