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五世孙,唯一参加抗日的格格,被授予少将军衔,一生传奇

发布时间:2025-09-04 23:23  浏览量:3

她是道光皇帝五世孙,溥仪的侄女,父亲差点被慈禧立为皇帝,她却嫁给抗日名将,还被授予少将军衔,一生传奇。

她名叫罗毓凤。

罗毓凤出生于1910年,祖父爱新觉罗·载漪,与光绪皇帝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父亲溥儁(jùn)是载漪的次子,差点被慈禧立为皇帝。

因载漪在庚子事变中,调集义和团进入北京,本意是扶清灭洋,谁知清廷兵败后,与八国联军议和,主张灭洋的载漪就成了替罪羊,被惩办发配到新疆伊犁。

连他的儿子溥儁也跟着受了牵连。

但载漪脑子灵活,他并没有去伊犁,而是投奔老丈人阿拉善旗的蒙古多王。

罗毓凤就在阿拉善旗出生,她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蒙古多王去世后,载漪父子带着家人又去了甘肃张掖,从此在甘肃张掖生活。

关于罗毓凤为何姓罗,有必要交代一下。

清军入关后,为了统治人口基数超过满人数十倍的汉人,于是满人也入境随俗,自行取个汉姓。像罗毓凤取名“罗”姓,就是取自“爱新觉罗”的“罗”。有些取了“金”姓,有些取了“那”姓。

罗毓凤姊妹11人,她排行第八,所以被称为八格格,从辈份上算,她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侄女。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道再怎么中落,罗毓凤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先后毕业于宁夏初级师范和甘肃高等师范学校,接受了外面的新式教育,罗毓凤也成为了一名新女性。

19岁时,在冯玉祥的牵线下,罗毓凤与青海省主席孙连仲结为夫妇。

孙连仲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也是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在抗日战争时期,孙连仲参加了太原会战,山西娘子关战役,但一战成名的是台儿庄战役。

在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歼灭日军精锐第10师团,创下了台儿庄大捷,立下了大功。

孙连仲越战越勇,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

受丈夫的影响,罗毓凤也想为抗战贡献一份力量。

孙连仲在前线抗日时,罗毓凤组织部队家属赶往前线慰劳,她们冒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带着慰问品来到前线时,战士们都感动不已。

孙连仲看到风尘仆仆的妻子时,担心问道:前线这么危险,你就不知道害怕吗?

罗毓凤笑着说:老虎不怕,老虎太太还怕吗?

罗毓凤带着官兵家属,不怕累不怕脏,为前线战士们洗衣做饭,协助医护人员救护伤员。


看到前线战士保家卫国,受伤后得不到及时救治,罗毓凤便跟丈夫孙连仲商量,将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建造一所伤兵医院。

她说干就干,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筹备,就将鸡公山上的一所西式楼房改成了医院,名为“第九十四后方重伤兵医院”。

医院成立后,华北战场,淞沪前线的伤兵陆续被送过来。

她每天都会巡视每个病房,查看伤员情况。

一次在巡视的过程中,一个伤员内急憋得面红耳赤,但因为伤情太重,来不及取器具,罗毓凤直接双手接住。

伤员羞得大哭起来。

伤员说:怎么能让你用手给我接啊?

罗毓凤说:你是抗日英雄,你为我们在前线拼命,我们为你们疗伤是我们的光荣。

后来,罗毓凤还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1939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时期,许多小孩失去亲人,无家可归,沦为孤儿。

罗毓凤又在河南中部的叶县成立了一个难童教养院,收容了500多个儿童。

但是为了躲避战火,难童教养所也四处迁移。


直到迁至豫西南的山里,才算安定了下来,罗毓凤在山里建造了400多间茅草屋的难童收养院。

后来难童收养院中收养的难童达2400多,罗毓凤按照不同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给他们分了班,有生产班、文化班、劳动技能班,这些难童们长大了,也走上了抗日战场,为抗日战争出力。

罗毓凤又建立了西峡口难童教养院,总共收养难童达万名,西峡口难童教养院可以说是战火弥漫时期,难童们避难的港湾。

孩子们也亲切的称罗毓凤为“院长妈妈”。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毓凤回到故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北平城,以及沿街乞讨的流浪儿童,她不禁泪流满面。

她又在北平城的皇亲国戚家中,索求了一些书画作品,在王府井举办爱新觉罗氏慈善义卖展。

她用换来的钱,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在北平西四附近的平安里购了房产,改建成了四维慈幼院,自己担任院长。

罗毓凤兴办难童教养院的事迹打动了宋美龄,宋美龄亲自为她募捐。

罗毓凤后来随丈夫到了台湾,活到76岁,人生比较圆满,儿女绕膝,丈夫孙连仲在台湾,因为处世低调,也善终。

作为一个王府格格,罗毓凤是第一位走上抗战道路的,也成就了她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