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滥用AI带货,大批网红商家被清退
发布时间:2025-09-04 11:25 浏览量:2
耍小聪明缺大德,终将被反噬。
滥用AI技术违规变现
一批网红商家被抖音下架、清退
前段时间,一段 AI 假冒全红婵卖鸡蛋的视频刷屏网络。
图源:抖音( 全红婵的 AI 带货视频,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有事想请大家帮忙” 为开头骗取网友信任 )
当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出现在短视频里推销土鸡蛋时,不少用户 信以为真 ,纷纷下单。
事实上, 这段语音是 AI 合成的,出镜的也并非全红婵本人。 除此之外, 孙颖莎、王楚钦的声音也被 “克隆”,用来给“婵宝家土鸡蛋”高调带货……
而早在 4 月 , 此类账号的违规行为就多有冒头,甚至出现了 “全红婵父亲”“全红婵哥哥”的 AI 语音,用几乎同一套文案讲述“家里要盖新房”,并挂载骆驼奶粉、土蜂蜜等商品链接。
4 月 29 日, 全红婵父亲回应媒体,有人用 AI 伪造其一家人声音卖蜂蜜。 8 月,有网友在全红婵哥哥的直播间 又 问及妹妹带货土鸡蛋的事,全红婵哥哥再次澄清。
图源:九派新闻
反复辟谣后, 这场数字 “冒名顶替”的狂欢才 终于 被按下暂停键。
同时, 对于该类滥用、误用 AI 的乱象,抖音电商也出手整顿。
9 月 2 日,抖音电商公布 了 近期 治理结果:对一批滥用 AI 技术的商家和达人实行下架、清退,并同步公示了几类典型违规样本,为行业划出清晰红线。
首当其冲的便是 AI 仿冒名人带货 。
据悉, 不少商家、达人 利用 AI 工具 生成虚拟人物,冠以专家、名人的虚假人设进行带货,违规变现。 骗取 消费者信任的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名人形象。
技术让复制粘贴一张脸、一段声音的成本降到接近于零,但 侵犯 肖像权、姓名权的法律 代价 却并未同步消失。侵权的同时,如果 后续 违规商家 再因商品质量造成任何负面影响,那么其所受到的惩罚,可能就不止清退那么简单了。
其次, 生成违背常识的 AI 内容 也被抖音平台处理。
在一段被下架的视频里,创作者用 AI 渲染出辣椒 丰收 的壮观场景: 植株高 得吓 人,果实密集到看不见叶子。
图源:抖音电商安全与信任中心
而主播在直播间反复强调 “保真”“所见即所得”,甚至对于“这些种出来真的这么大吗”的直播间提问,主播大言不惭地肯定回答。
但 稍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辣椒生长需要合理间距和周期,但算法并不关心光合作用和土壤墒情 , 只一味地渲染 “丰收”的场景。
无独有偶,最近良品铺子也就 “花生上树”的产品宣传图道歉,称因工作疏忽,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 AI 生产的图片素材。
图源:扬子晚报
该类与基本常识不符的 AI 内容不仅违背了商品宣传的真实性原则,更将错误的信息不带标注地发布,对网络信息环境造成污染。
除此之外, AI 内容与售卖商品完全无关 、 “挂羊头卖狗肉”的宣传行为也被严厉打击。
这 类账号玩起了 “调包”:用 AI 篡改热点新闻画面, 为自家商品做权威背书;或者利用猎奇画面博 流量 ,吸引 用户注意力后 再话锋一转推销 商品 。
图源:抖音电商安全与信任中心
消费者点进商品页才发现,新闻与商品八竿子打不着。 平台认定此类做法属于 “误导性素材”,同样予以清理。
搭乘AI技术的东风,电商造假野蛮生长
2025 年是各类 AI 工具和 C 端应用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从生成图像到克隆声音,再到可以生成电影质感的视频。
阿里、腾讯 、百度 等国内 互联网 巨头 纷纷押注大模型赛道 ,一些初创企业 也 均在发力。
今年,在全球最热门的前 50 款网页端生成式 AI 应用排名中, DeepSeek 、豆包、月之暗面等多款国产应用榜上有名。 其中, 专注于视频生成的 海螺 AI 与可灵 AI甚至 一度超越之前惊艳全网的 Sora 。
图源: a16z
AI 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像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给电商行业提质增效、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走火”风险 。
抖音之外, 其他电商平台、 乃至外卖平台,都出现 AI 造假的身影。
在电商平台, 服饰类目 是 AI 造假的重灾区。
不少商家用 AI 图替代商品实拍,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拿到实际商品后货不对版的现象。还有商家直接借助 AI 技术盗取同行的实拍图片,甚至复刻出整个山寨店铺,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也对其他商家造成侵权影响。
图源:淘宝
有卧龙的地方,就有凤雏。
在商家用 AI 假图把消费者坑惨了的同时, 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学会“借力”,在电商平台用 AI 假图仅退款。
以往消费者申请 “仅退款”,需拍照证明商品已销毁。如今,只需把完好商品照片丢进 AI 修图工具,几秒钟就能生成“碎成渣”的报废图。更老练的羊毛党还会用 ChatGPT 写一段声泪俱下的商品质量控诉,让商家百口莫辩。
图源:小红书
此外, 在外卖平台,也有部分商家使用 AI 批量制造 虚假堂食图。
截图自外卖软件
打开外卖 App , 不少店铺挂着“堂食餐厅”绿标,但门头图明显由 AI 合成: 霓虹灯字体边缘过度锐化、排队人群姿态僵硬、天空泛着不自然的糖果色滤镜。
更尴尬的是,同一套 AI 模板被不同城市、不同菜系的店铺共用 , 堪称 赛博撞衫。
截图自外卖软件
还有 部分商家线下确有实体门店,却嫌真实门头 “不够网红”,于是用 AI 图“精装修”,结果招来差评:图片和实地差距过大,怀疑走错了门。
让技术回归技术,商业回归商业
监管者与技术赛跑,往往落后半个身位。
但 2025 年以来,各 电商 平台 的 监管力度 在 逐步提升,以重新建立消费者对商品宣传的信任。
除了 抖音平台, 淘宝 也早就加入到整治 AI 假图的行列 。
今年 3 月,淘天集团发文称, 淘宝全平台启动 AI 假图治理 ,严厉打击利用 AI 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同时, 平台上线新一代图像识别模型,对商品图进行全天候的扫描。 上线后不久,就累计拦截近 10 万张违规图片。 此外, 淘宝还把 “ AI 假图”纳入商品质量分考核维度,从纹理、光影、比例等维度给图片打分, AI 感过重直接降权。
针对职业羊毛党, 淘宝也 建立账号诚信体系: 被商家投诉且举证成功的异常账号,将被限制在特定店铺下单,并取消极速退款特权。
同时,有关部门也陆续发布人工智能使用相关规范。
9 月刚刚生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便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规范, 为平台提供可落地的规则标尺。 该规范要求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标明,旨在规范 AI 生成内容,防止虚假信息传播,维护网络生态。
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纷纷响应,上线或升级 AI 内容标识功能。
至此, AI 内容治理成为一项带有强制力的公共治理议题。
AI 本该是商家降本增效的 引擎 ,而不是少数人的 道德 隐身衣。当合成一张人脸、一段语音的 造假 成本趋近于零,平台治理就必须把 商家违规的 成本重新拉高。
总而言之,行业必须 让技术回到技术的位置:成为真实商业的放大器,而非虚假生意的遮羞布。唯有如此, AI 才不会在喧嚣过后,留下一地鸡毛的信任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