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籍、替日洗白,口出狂言的赵立新,如今彻底活成了笑话
发布时间:2025-09-03 17:06 浏览量:3
编辑|L.Y
一位精通四国语言的“学霸演员”,因为几句提问,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
赵立新真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无知”。
在出事之前,赵立新一直是娱乐圈中少有的“学霸”型演员。
他1968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深造。
凭借精通四国语言的优势,赵立新在《声临其境》节目中圈粉无数。他能够用多国语言为影视作品配音。语言流利,情感饱满,不管是观众还是评委都纷纷为他赞叹。他不光是演员,还身兼导演和编剧的身份,曾经在瑞典国家话剧院做过好久的导演和演员。
这样的经历让他后来回国发挥在那的时候,被大家称为是“全能型人才”。
8月16日,杨幂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工作都要审判,接受身份,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做错了,那被外界谴责就一点都不能委屈,只能下定决心去改。这话难免会警醒许多人,但很可惜,6年前被全网封杀的赵立新,再也没有改过的机会。
或者说,他所犯下的错,并不值得被原谅。
所以直到现在,他都是被封杀状态,永远也没有回到中国演出的可能。而在被央视采访之前,杨幂还谈过艺人该有的自知之明:
“我觉得艺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他的责任感。”但这句话如果放在赵立新的身上,却是莫大的讽刺,因为他心里完全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这一点必须要在心里有个底。但赵立新却偏偏就是一个头脑不清醒、思想也出了问题的人。原本被在靠着“叔圈天菜”的头衔出圈后他的事业即将迎来一个巅峰时期,他或许能够凭借这次的机会得到更好的资源,拿到更好的剧本和角色。
但他却在这时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自己卷入了舆论风波。距离他在综艺上出圈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赵立新就出现了争议事件。
2019年时,赵立新突然发了一条微博,向网友们提问“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发出这条微博,看似是想与网友们探讨一个历史问题,但是在得到网友的回答后他却又作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回复。
网友告诉他侵略者是得不到就毁掉的人,并指出他们罪行的恶劣难以偿还,却得到了赵立新一条奇怪的回复。
他反问起了网友:那紫禁城呢?是忘了还是没带打火机?
如果仅仅是提问,或许还只是学术探讨的范畴。但当有网友认真回答后,他的反问彻底暴露了其言论背后的轻佻与傲慢:“那紫禁城呢,是忘了还是没带打火石?”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他将一段浸满血泪的民族创伤史,轻描淡写地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调侃的“智力游戏”,仿佛历史的苦难在他眼中,不过是缺乏逻辑的谜题。
仅仅两天后,也就是4月2日,他再次发问,这一次,他将矛头对准了另一段沉重的历史:“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危险的引导性。当网友们搬出“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来解释时,他给出的回应是“不太信服”。当有人指出日军的目的是“占领和统治”,所以不会轻易毁掉象征物时,他又追问:“投降前也还这么想吗?”这种步步紧逼的“好奇心”,在公众看来,已经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在为侵略者的行为寻找一种内在的“合理性”。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转发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观点,包括将南京大屠杀归结为“日军情绪暴躁所致”,以及将没烧故宫解释为“北平打得顺”,这些言论无疑是在美化侵略、淡化罪行。至此,他所有的“理性探讨”伪装都被撕得粉碎。公众清晰地看到,这位“学者型演员”的“智识”里,缺失了最基本的东西——对民族苦难的共情和对历史的温情。
人设的崩塌,引来的是雷霆万钧般的后果。起初,赵立新或许还想挣扎一下,他删除了争议微博,其工作室也发布了一份道歉声明,但这份声明很快就在投诉声中消失。最终,在4月6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注销了自己的社交账号,试图从舆论场中彻底蒸发。
但这一次,沉默和消失并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反邪教、紫光阁等官方媒体的点名批评,将其言论定性为“天真”与“伤人”,这无疑是为他的职业生涯判下了死刑。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有争议的演员”,而被业内迅速划归为不可触碰的“风险艺人”。
这种“技术性抹除”,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它意味着赵立新的面孔,这个作为演员最根本的身份标识,被行业系统性地剥离和替换。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演员,而变成了一个不应存在、必须被覆盖的“数字幽灵”。他的存在,成了影视作品的一个“bug”,需要被代码清除。
而那些无法轻易“换脸”的作品,比如备受期待的《南烟斋笔录》,则因为他和其他一些演员的问题,被无限期积压,至今播出无望。他的事业,被连根拔起。传闻中,就连他曾引以为傲的瑞典文化圈,也对他敬而远之。一个曾以“跨国”为标签的艺术家,最终发现,他在全世界都失去了舞台。
回看赵立新的整个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悲剧根源在于一种深刻的认知错位。他将“知识”等同于“智慧”,将博闻强记和多语言能力,当作了一种可以凌驾于公众情感之上的特权。他沉醉于自己构建的精英人设中,习惯于用一种审视和解构的姿态看待一切,却忘记了历史是有温度的,民族记忆是有重量的。
如今的赵立新,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的名字成了一个警示符号,提醒着所有公众人物:任何脱离了对历史与民众情感基本尊重的“智识”表演,都如同在沙上建塔,无论看起来多么华丽,最终都难逃坍塌的命运。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内心的谦卑与敬畏,而非口头上的居高临下。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活成了一个代价高昂的笑话。
参考信源:“日本人为什么没烧故宫”惊动“紫光阁”,演员赵立新道歉了 2019-04-03 17:33 解放日报
媒体:赵立新言论暴露一种危险历史观 2019-04-04 08:30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