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被砸毁容反转!挨打者遭网暴,黑料被扒光,还真让姜文说对了
发布时间:2025-09-02 15:40 浏览量:1
[浮云]好好的上个班就因为问了一个问题就被砸了,脸部血流成河,脸上缝了20多针,这也太不讲道理了,但实际上可不止这么简单。
现在网络舆论突然逆转,大家没有网暴打人者,反而是开始网暴被打的陈女士,如今的状况真和姜文十五年前说的一模一样。
为什么舆论突然逆转?姜文是如何预测的?
8月25日,广东惠州一家房产公司的平静被惊呼彻底打破,鲜血从女顾问陈女士的脸上涌出,染红了她捂住伤口的卫生纸,最初故事的版本很简单,陈女士声泪俱下控诉自己的同事张某,她只是因为不熟悉客户退款表格的填写流程,想向同事张某请教一下。
结果却换来一句冰冷的羞辱,而且话音未落,杯子就砸了过来,陈女士声泪俱下的描述迅速在网络上博取了大部分人的同情心,一时间,张某成了“疯子”和“恶魔”,网友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公司和警方必须严惩这种毫无人性的暴行。
在最初的舆论中,陈女士是最无辜、最值得怜悯的受害者,互联网的记忆虽然短暂,但挖掘真相的执念却异常强大,仅仅几天之后,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一些自称是公司内部同事的人开始还原当时的真相。
他们带来的是另一个版本,而且是一个足以让整个事件发生180度反转的版本,据这位知情人称,张某当时手上正有一个即将成交的大单,客户押金已付,就等着最后签约,而陈女士却撬单了,从张某手里抢走了这个客户。
如果说“撬单”还只是触及了利益的底线,那么后续的爆料则彻底点燃了人性的火药桶,有人说陈女士不仅抢了单,还故意带着这位被她“撬”走的客户,大摇大摆地走到张某面前办理退款手续,这无疑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陈女士在办理退款的过程中言语上极尽嘲讽和挑衅,那种阴阳怪气的态度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还有多位知情人证实,张某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平时待人客气几乎从不与人红脸。
这样一个平日里温和的人,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我想大家心里也有数了,如果不是被逼急眼了,谁会如此冲动?换成是咱们其他人可能在被撬单的时候就得好好和陈女士“说道说道”了,都等不到她当面嘲讽。
而陈女士也可能是看张某好欺负,所以才又抢生意又出面叫嚣,于是舆论开始“反攻”,人们开始质疑陈女士最初的说辞里到底隐瞒了多少关键信息?更有甚者开始深挖出她在公司口碑不佳,有过长期刁难同事、抢夺他人工作成果甚至向领导打小报告的“黑历史”。
所以说姜文真的太有远见了,在2010年就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让子弹飞”,凡事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得让“子弹”飞一会,我们才能挖出更多的东西,那些从一开始就说等等看的网友也真的有远见。
“撬单”其实是业内的一种“潜规则”,为了从业绩中分一杯羹,同行之间通过提供“更低佣金”或承诺“额外服务”等方式,将别人即将到手的客户“撬”走,如此“不道德”的行径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
一套房产的成交,往往就有几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巨额提成,这笔钱对很多人来说可能相当于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工资,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所谓的职业道德和同事友谊,有时显得不堪一击。
许多房产公司对此类行为的管理几乎是0,要么是缺乏明确的客户归属界定和奖惩规定,要么是规定写在纸上却从未真正落到实处,这就给那些喜欢走捷径的人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而且这些人并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是不道德的,反而觉得自己才是胜利者。
员工之间的矛盾因为“撬单”而激化上报到公司领导那里时,得到的往往也不是公正的裁决,而是一句轻飘飘的“各让一步”,这种“和稀泥”式的管理看似维持了表面的和平,实则是在纵容不正当竞争,不断积压和激化公司内部矛盾。
最终员工之间失去了信任,整天勾心斗角,客户对整个中介行业的信任度持续走低,觉得谁都不可靠,一个本应依靠专业和服务创造价值的行业,就这样在无序的内耗中,败坏了自己的声誉。
理智被愤怒吞噬,暴力的“杯子”就挥出了,最终没人能成为赢家,这场冲突的代价最终报复到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对于施暴者张某而言,他为一时的冲动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他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
一旦陈女士的伤情被鉴定为轻伤以上,他将面临牢狱之灾,除此之外等待他的还有一笔天文数字般的赔偿,包括陈女士的医药费、误工费、漫长的后续修复费用,乃至精神损害赔偿,律师已经明确表示,这种情况很难被认定为工伤,这一切都得他自己扛。
看似是受害者的陈女士,真的赢了吗?她脸上那二十多针的缝合线,很可能将变成伴随她一生的疤痕,毁容是一方面,心理上的创伤也很难抚慰,而之后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也可能因毁容收到影响。
随着“撬单”和“挑衅”等行为被曝光,她的职业道德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个在行业内声誉扫地的人,未来的求职之路恐怕会异常艰难,涉事的房产公司同样损失惨重,一场职场暴力,将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对恶性竞争的不作为,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企业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客户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未来的业务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这起事件它血和泪的教训警示着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有两条底线永远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底线。
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施加暴力的借口,当情绪上头时,请记住张某的下场,法律不会因为你“被逼无奈”就网开一面,冲动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同样的靠“耍手段抢单”或许能得逞一时,但败坏的人品和口碑,迟早会让你付出代价,陈女士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