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钱唐,湖起东南:一部西湖写就的杭州史
发布时间:2025-09-02 09:58 浏览量:2
文博时空 作者 尹博 泰西(泛指西方国家)异人侠客姓徐,颇嗜游览天朝胜景,每以唐徐霞客比附,自谓当代之徐霞客。其有一通灵宝物,可穿越历史现场,观文物古迹、山川大泽前世今生。
近日,到访中国的徐侠客来到了浙江杭州。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和南宋的都城,也是六大古都之一,以“东南名郡”著称于世。徐侠客最感兴趣的就是杭州的西湖,杭州的代表性文化也无疑是西湖文化,西湖历史的脉络折射着古城杭州的发展脉络。
坐在杭州西湖旁的湖景餐厅,欣赏着夏日的西湖美景,品味着西湖醋鱼的滋味……此时,徐侠客极欲使用宝物穿越,一探历史上的西湖究竟是什么景象。通灵宝物光芒一闪,徐侠客首先来到了先秦时期的杭州。
先秦杭州
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杭州跨湖桥遗址发现了7500年前的独木舟——堪称“中华第一舟”,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为确定浙江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5000多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同样在杭州被发现。良渚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其出土的玉器,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玉可以通神、辟邪,也是权力的象征,被良渚人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渚所在余杭,和夏禹有联系。相传,公元前21世纪时,大禹南巡会群臣于会(kuài)稽,会稽为浙江绍兴的古称。在大禹乘船前往会稽的路上,他在杭州舍弃了他的船,古语中“杭”即船,故而先秦时期杭州被称为“余杭”,意即“余留一船”。
徐侠客来到了春秋时期的杭州,他走到一处山坡上,极目远望,并没有看到西湖的半点影子,他没有感到诧异,因为在先秦时期西湖并不存在,还只是钱塘江入海口旁的一个小海湾。他又仔细查看一番,想要看看附近有没有居住于此的人家,由于丛林比较茂密,视野并不很好,一番查看下来,徐侠客只发现有零星的几个男人在江边游泳。他们的头发是剪掉的,并不像其他中原男子一样佩冠,他们身上还饰有一些黑色的图案,这是断发文身的越人。
在夏朝后,活跃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的是越国人,百越民族政治落后,并无礼乐文明,故而断发文身。越国是大禹直系后裔的一支,始祖为夏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国后属吴国,后来吴被越灭,又属越国,越王勾践夺回杭州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即反映了禹后裔夺回自己土地的历史。
寓居于这片土地的居民,也依旧使用着玉器。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也是龙蛇崇拜的表现。古时越人相信,通过断发文身与蛟龙相似可以获得龙的力量而不受水的伤害。但越国本土土著部族的先祖是河姆渡人,而河姆渡人是鸟图腾和鸟崇拜最早的部族,因此在越国蛇崇拜和鸟崇拜皆有出现。春秋晚期以后,表现龙、蛇等蛇崇拜的图案和凤、鸟等鸟崇拜的图案在越国地区出土的玉器中十分多见。
徐侠客看了一会儿越人们游泳抓鱼的矫健身姿,遥想其河姆渡先祖们抓鱼时应该也是如此矫健。
见西湖确实还未形成,徐侠客也无心在此多留,便使用宝物,打算直接来到东汉,查看时人促成西湖的壮举。
杭州西湖的形成
秦汉时期,西湖逐渐成为由海湾隔绝海水而形成的潟(xì)湖。原本是小海湾的西湖成为潟湖是由钱塘江裹挟的泥沙和海浪的堆积作用共同促成的,钱塘江位于西湖东南侧,和西湖隔一山相望,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将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入海口,加之海浪向岸边冲击,使得泥沙难以入海从而堆积成坝,西湖也就因此逐渐与海水分隔开来。
《史记》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秦代始皇帝的船尚可进入西湖,说明西湖还能够与江海相通,并未被完全隔绝。在西湖不远的宝石山,仍存有秦始皇当初因在杭州遭遇恶浪时系缆绳的大石头,这块石头被后人称为秦始皇缆船石。
钱塘江确实风高浪急,大禹曾在此弃船,为杭州留下“余杭”之名,始皇帝也在此遇到风浪,不得不在杭州休整,今天的钱塘江大潮依旧是蜚声中外的奇景。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为浙江钱塘江的大潮汐期。自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观潮成为临安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其时海水沿喇叭形的钱塘江口逆江而上,如“玉域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此幅画面除表现滔滔的江水,即是“大内临江起飞阁”的都城临安。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以其擅长的细腻精微的表现手法再现皇家殿宇的巍峨辉煌、临安城池的雄伟整饬、“岁岁观潮乐”的繁华热烈,而只以简括的笔法绘出成片的半露瓦顶于薄雾树影之中朦胧隐现,茂林中三面围墙的宽大空场或许即南宋的宫室所在,意境颇显空寂。
因抗潮和农田水利的需要,东汉时期杭州的地方官华信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海防大塘,彻底隔绝了西湖和钱塘江,《水经注》引《钱唐记》记载了此事:钱塘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西湖自此彻底成为湖泊,在群山溪水的源源涌入下,原本是咸水湖的西湖又不断淡化,逐渐变为淡水湖。
东汉时杭州已经颇有一番城市的样子了,徐侠客此时便穿越到了东汉,目睹筑塘景象,感觉心满意足。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很多人在搬运着石头往海岸边走。海岸上,东汉人搬运着一块块石头,正在砌起绵延几百公里的石砌海塘,场面蔚为壮观。西湖的形成是历代不断疏浚保持的结果,如果无人治理,西湖可能早已湮灭不存。
吴越国都
徐侠客又使用宝物前往杭州作为吴越国都的时代。“杭州”地名的首次出现是在隋朝,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废除了郡一级的地方机构,开皇九年(589年)实行州、县制,隋文帝废钱唐郡,设“杭州”。杭州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即在隋朝,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南段即为大运河杭州段,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杭州能够通向中原,为日后杭州的富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徐侠客来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杭州作为吴越国的国都已经相当繁荣了。欧阳修《有美堂记》载有:“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统一两浙,施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吴越三代五帝86载的辛勤治理让杭州成为全国性的经济文化重镇。
吴越国都的繁荣,和吴越国王对西湖的成功治理不无关系。吴越国第一位国王钱镠(liú),就非常注重对水的治理,认为“无水即无民”,在位期间设“撩湖兵”千人,专事西湖疏浚,这也是疏浚西湖最早的专职人员。
当徐侠客来到吴越国时,时值吴越乾化四年(914年),他来的很是时候,西湖边正举行浩大的投龙简仪式祭祀西湖水神。投龙简是杭州自唐代以来的民间风俗,在春秋或天旱之时向水神祭祀祈雨,此风俗在吴越和南宋时尤盛,大旱之时皇帝要亲临求雨,仪式极繁复。徐侠客远远地就看到仪式现场有一盛装打扮的男子正向水神敬祭三牲(牛、羊、猪),随后他持金龙和银简宣读《告水府文》祭文,声音十分有力,清晰地传到了徐侠客的耳中,大意为:
“我,钱镠,吴越国王,今年六十三岁,二月十六日生,本命壬申年(852年),在此我向尊敬的水神您汇报工作。在我钱镠的领导下,吴越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物产丰厚、人民安泰。希望水神您继续保佑吴越国的国民,让吴越国能一如既往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念完这段话,吴越王钱镠向西湖跪拜,随即将金龙和刻有祭文的银简一起投入西湖中。西湖被投入龙简后泛起淡淡的涟漪,旋即又归于平静。礼毕之后,仪式逐渐散场,待到湖边不剩几人,似乎投龙简仪式发生过的痕迹消失了,但湖底淤泥中的文物静静地等待着千年后的重见天日。
千年之后,随着西湖湖水的再次疏浚,钱镠于914年投下的金龙和银简在1950年代从西湖中出水,此银简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清理下重新恢复了往昔的模样。岁月并没有给银简带来太多的磨痕,今昔对比让徐侠客感觉十分奇妙,遂也期待起南宋时杭州作为国都西湖边上会发生什么。
南宋国都
吴越时杭州虽已极繁荣,但杭州的鼎盛时期,还是在南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宋都城杭州分为内城皇城和外城的民众生活区两部分,内城方圆九里,环绕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据宋代钱塘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
徐侠客一瞬间就置身于热热闹闹的杭州城中。卖糖的、卖肉的、卖水果的……各色叫卖声淹没了他的耳朵。轿子、人力车、牛车、驴车、骆驼车……各种交通工具也都可以在街上看到。有几个小贩担了很多瓷器,见徐侠客看他们,几个小贩就走上前来想要向他兜售货物。
这些瓷器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窑口,各个窑口的瓷器很多都能在宋代的杭州城找到踪迹。全国各地的各色商品,通过运河运达杭州集散,其中尤以瓷器为重,大量的瓷器被运到杭州,又从杭州分销到各地。浙江本也就是瓷器生产的重镇,加之知识分子和皇室对瓷器的旺盛需求,南宋在杭州设置了官窑,专门生产宫廷专用的御品;民间的一些窑口,如同在浙江境内的龙泉窑,其中高质量的瓷器,也会被征用为贡品。
因为没有南宋的货币,徐侠客摆手拒绝了小贩的推销,几个小贩也不纠缠便走开了。宋代依旧使用圆形方孔钱进行商品交易,也可使用金银锭进行交易。在宋代比较特殊的是纸币(交子)的出现,但纸币并不在全国流通,并不很是容易使用。在这些货币中,金锭最为珍贵也最为值钱。在南宋时,临安城有一百多家金银铺子,彼此之间有竞争关系,这些铺子还会在金银锭上刻字,如“陈二郎”等金银匠名,在金银锭上标明成色、铺名、工匠名等信息可以展示商店的信誉,扩大知名度。
徐侠客打算走出城门到杭州城外的西湖去。只是这杭州城实在大,一时半会走不出。沿途各种茶楼酒肆、勾栏瓦舍,热闹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令他目不暇接。宋代商品经济极度繁荣,南宋临安城商肆林立,各种行业样样齐全,“无一家不买卖者”,“买卖昼夜不绝”。因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市民们富裕起来也会注意生活中的装饰,徐侠客沿路也看到不少建筑中饰有精美的纹样。
西湖十景
终于到了西湖,看到西湖优美的景色,感受着西湖的水汽,徐侠客因赶路有些燥热的身躯似乎一时间变得清凉。
提到宋代的西湖,不得不提到两次在杭为官的“老市长”苏轼。南宋时西湖能保持其景色的美丽,有赖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对西湖空前规模的疏浚。
西湖自唐德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凿六井引西湖水供居民使用以来,就一直是杭州百姓重要的生活用水取水区。苏轼在杭州为官时,西湖淤塞的问题十分严重,六井年久失修,而湖水已淤塞过半,旱时不能灌溉,涝时淹害农田。忧心百姓的苏轼看到这一问题迅速向当时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其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正是因为苏轼的修治六井、整治西湖,杭州次年大旱,百姓却无缺水之虞。治水期间,苏轼利用浚挖的葑泥于湖上建长堤,堤上建六桥,遍植花柳,人们感念苏轼的功德,将此堤命名为“苏堤”。
苏堤春晓也是初创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之首,宋末元初词人张炎游览西湖写有《南浦·春水》,开篇即写道:“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苏堤春晓也指的正是寒冬过去西湖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苏堤的桃柳宛如报春的使者,湖波映照下桃花灼灼、杨柳飘飘。
南宋时逐渐形成的西湖十景,被认为是西湖的典型景观,代表了西湖的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节、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的精华,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为西湖十景御赐提名,确定了十景的最佳观赏地点,也使得西湖十景正式得到皇家钦定。
尽管清人又将西湖景色增至十八景乃至二十四景,但还是以南宋初创的十景最为著名。
望着苏堤,回忆着苏轼流传千古的名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徐侠客不禁感慨万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熙宁四年(1071年)至七年(1074年)第一次在杭为官时写的,与客共饮后,赞美西湖美景。而当苏轼遭受贬谪之苦,十多年后第二次来到杭州(1089年),他已经不是一个青年人,也不再意气风发,政治上无比失意,他再次于西湖上和客人饮酒,变得不再轻松愉悦,而是复杂而沧桑,《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有:“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但政治上的失意,没有压倒苏轼,他留给我们的是豁达与逆境中的生存心境。
静静地在湖畔坐到夕阳,伴随着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徐侠客结束了他的穿越,回到了西湖畔的餐厅。
醋鱼还没有吃完,徐侠客又夹了一口醋鱼放入口中再次加以细细品味,看一眼现代的西湖水色,历史和现代交汇,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