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暑期“分类热”席卷全民 “生态绿”成最美风景线

发布时间:2025-09-01 15:18  浏览量:4

这个暑期,垃圾分类“新招”频出。用玉米皮编织成防烫垫、建立环保积分制推动有害垃圾回收、走街串巷向市民宣传分类小窍门……随着崭新的秋季学期到来,宁波镇海区中小学、幼儿园孩子们的暑假迎来了落幕。一幅“生态绿”画卷在雄镇大地徐徐展开,呈现了“分类热”的良好局面。

10后专盯“破烂儿”“捡破烂”成新风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90后流行玩古着,00后喜欢拆盲盒,10后喜欢收集漂亮的包装袋,“收破烂”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在盛家社区,10后们从收集废品到手工课堂,把穿不下的牛仔裤搭配从废弃衣服上剪下的好看图案,改成了新潮的背包;经过切割、粘贴、装饰的鞋盒,变身篮球框、棋盘格等“迷你游乐场”;陶瓷碎片拼凑成精致的青花瓷剪贴画,感受瓷器之美。这些漂亮的作品,在社区大厅的“旧物新章”成果展上展出,实现了从“扔对垃圾”到“用好垃圾”的转变。

“咖啡渣富含油脂和多孔结构,可是和皂基的好搭子!”总浦桥社区里飘出阵阵咖啡香,亲子家庭们小心搅拌、注模,手工皂就此诞生;汉郡社区则赶了波新潮,将咖啡渣和环保陶土混合,捏出Hello Kitty、Labubu等造型的冰箱贴。一场场“咖啡渣重生记”,成为暑期里最生动有效的环保教育。

“捡破烂儿”成了一种风潮,渐渐“卷”出了新高度。从小朋友到老年朋友,全区全方位、多举措开展变废为宝行动,用“0元购”践行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循环利用“出新招” 按下减碳“加速键”

7月25日,莲晴社区“红领田 循环家”——“田恬”堆肥实验项目开课,小朋友们用收集的厨余垃圾,体验了一把堆肥的过程。这标志着“田恬圈”共享农场二期厨余垃圾堆肥实验项目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后续,我们还将发动党员认领试验田,建立‘田恬堆肥联盟’,实行‘碳积分’兑换,将其打造成生态环保科研基地,并培育出特色共富农产品,将该项目打造成可复制的社区生态治理样本,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莲晴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这是镇海区积极做好循环利用的一道缩影。从胜利路社区能人牵头打造四时种植园,旧木料、废水管成为蔬菜的“支撑架”,到金东社区募集闲置图书110余册,带动参与家庭36户,在书籍“变形记”传递置换理念……镇海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运用特色的宣传方式,向市民传递源头减量的可持续生活理念。

志愿服务“掀热浪” 垃圾分类“入家门”

“一个塑料瓶降解需要多少年?”7月8日,镇海区垃圾分类宣讲员走进银凤社区暑期假日学校,为孩子们带来有趣的知识课堂,树立起“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这个夏天,一场场特色、有趣的宣传活动不断上演。未名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小能手成长营2.0”,小营员们走进宁波首创,见证垃圾变资源的过程;贵驷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扣响居民的家门,为居民讲述分类知识;汇源社区党员、居民自发成立夜鹰巡逻队,向居民发放全品类智能箱投放卡,讲解智能箱的使用方法和好处。在一阵阵欢笑声中,镇海区正用市民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以“行走的课堂”,搭建起垃圾分类宣教的新载体。

“阿姨,请您在21天里每天拍照记录分类情况,上传到群里。我们也会一起做好的!”这是“桶宝宝”在21 天家庭垃圾分类打卡行动中积极带头参与的一幕。目前,“黄背包”“绿主妇”“骆驼侠”等全区679支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扎根角落,“垃圾分类‘新时尚’要转变为‘新习惯’”是他们共同的宣言。他们以“小板凳”课堂、“晚呼队”、“流动宣传车”等为载体,让镇海分类故事生生不息。今年暑期,开展各类宣传活动385场次,参与人数达2.2万人次,入户指导44.23万户。镇海区建设交通局“红领克”百名年轻干部们下沉64个社区、96个小区,将垃圾分类等知识送到市民“家门口”。

从农贸市场的源头减量行动,到校园里的手工课;从商超内的低碳快闪活动,到机关单位的主题讲座,镇海区正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热潮。

通讯员 章圆圆

本文来自【浙江广电出版】,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