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回来了!阿里狼性回归!

发布时间:2025-08-31 22:51  浏览量:3

当所有人都以为阿里这艘巨轮要在电商红海和反垄断巨浪中慢慢减速时,它突然一个急转弯,左手猛砸150亿杀入外卖战场,右手把阿里云的引擎踩到冒烟。这份财报,与其说是业绩说明书,不如说是阿里的“狼性复苏”宣言——亏是真的亏,但冲也是真的敢冲。有人说它在赌命,可别忘了,当年那个敢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家伙,骨子里就没怕过赌局。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个看似“迷失”的巨头,到底想靠什么“从头再来”?


一、150亿“买”个入场券:阿里的外卖赌局,到底图个啥?

先给各位看个扎心的数字:150亿。这可不是阿里本季度的净利润,而是它在中国电商板块因为外卖大战单季“亏掉”的钱。要知道,整个中国电商集团(淘天+饿了么+飞猪)的调整后EBITA也就384亿,这一下子就干掉了近四成利润。有老铁可能要骂了:“疯了吧?京东美团都亏得底裤快掉了,阿里还往里冲?”

但你仔细品,阿里这步棋虽然看着“血亏”,却藏着它的生存逻辑。这年头,电商的“远场”生意基本见顶,用户增长停滞,流量成本高到离谱。大家都在抢“近场”的即时零售蛋糕,谁先占住坑,谁就能在未来十年的消费战场上多一张王牌。美团靠着外卖和到店酒旅活得滋润,京东也想从“送货快”升级到“送啥都快”,阿里要是再不动手,淘宝App里那几亿用户的“即时需求”就真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所以,这150亿与其说是亏损,不如说是“买路钱”。阿里想通过饿了么和“淘宝闪购”,把外卖这个高频场景和淘宝的海量商品池打通。你想想,以后打开淘宝,既能买隔天到的衣服鞋子,也能点30分钟到的小龙虾和啤酒,这不就是把用户牢牢锁在自己的生态里吗?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季即时零售收入才149亿,同比增长仅12%,日单量虽然翻倍到4000万,但大部分营收都被补贴吃掉了。这就好比你开了家新饭馆,天天打五折吸引顾客,人气是有了,但钱包却瘪了。

最关键的是,阿里现在面临一个“双线作战”的困境:一边要在即时零售跟美团、京东血拼,另一边还得在传统电商防着拼多多。本季财报显示,集团整体营销费用飙到527亿,同比多花了208亿。这钱砸下去,到底是能换来长久的市场份额,还是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恐怕连阿里自己心里都在打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外卖大战,阿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毕竟,退一步,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二、阿里云:从“成本中心”到“印钞机”,AI成最大王牌

就在大家都盯着外卖亏损骂阿里“不务正业”时,阿里云却悄悄放了个大招:营收同比增速飙到26%,利润率还提升了0.8个百分点,净赚29.5亿。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前几年阿里云还被吐槽是“吞金兽”,如今不仅能赚钱,还成了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这背后,AI绝对是最大的功臣。

现在的阿里云,就像个突然打通任督二脉的武林高手。以前大家用云服务,主要是为了省钱、省服务器;现在,企业们排着队买阿里云,是为了里面的AI大模型、算力资源。阿里自己也够狠,本季度资本开支(Capex)直接干到386亿,环比大增60%,这钱大概率都砸到了数据中心和AI芯片上。管理层这是在用真金白银赌:未来的互联网,算力就是水电,AI就是新的石油,而阿里云要做那个“卖水”和“采油”的。

不过,阿里云的“甜蜜烦恼”也来了。增速越快,意味着竞争对手盯得越紧。腾讯云、华为云都在虎视眈眈,国际巨头AWS、微软Azure也没闲着。阿里现在的策略是“用规模换利润”——通过AI订单把收入做上去,再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问题是,AI这东西太烧钱了,今天你投386亿,明天对手可能就投500亿。这场“算力军备竞赛”,阿里云能笑到最后吗?至少从本季表现来看,它暂时跑在了前面。

三、国际电商:从“野蛮生长”到“精打细算”,扭亏只是开始

如果说阿里云是阿里的“未来之星”,那国际电商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代表。以前的阿里国际站、Lazada,那叫一个“敢花钱”,营收增速动不动就30%-40%,但亏损也是天文数字。本季度,国际电商营收增速掉到18.6%,但亏损却骤降到0.6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波操作,就像一个以前大手大脚的富二代突然学会了记账,虽然赚钱速度慢了点,但至少不会“败家”了。

为啥突然变“抠”了?很简单,地主家也没余粮了。阿里把省下来的海外营销费用,转头就投进了国内的外卖和阿里云。这种“战略收缩”虽然无奈,但效果立竿见影。不过,国际电商的“好日子”可能只是暂时的。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海外消费者也开始“抠门”,想靠“精细化运营”继续减亏,难度越来越大。而且,阿里在海外最大的对手SHEIN、Temu还在疯狂扩张,它们的低价策略简直是“降维打击”。阿里国际电商要想真正盈利,光靠“节流”肯定不够,还得找到新的“开源”办法——比如,把国内的AI技术、供应链优势复制到海外?这步棋要是走活了,那才是真的“杀疯了”。

四、核心电商:“基本盘”稳了,但“危机感”还在

说完新业务,再看看阿里的“老本行”——核心电商(CMR)。本季CMR同比增长10.1%,看起来还行,但仔细一琢磨,这增速里藏着不少“水分”:一方面是国补带动消费回暖,整个电商行业都在涨;另一方面是淘天悄悄涨了0.6%的服务费,还推广了“全站推”广告工具。这就像你开了家超市,业绩增长一部分靠客流量增加,另一部分靠悄悄涨价和多摆广告牌。

最让人担心的是,传统电商的“天花板”越来越近了。用户就那么多,大家都在抢;商品也差不多,你打折我也打折。阿里想靠“淘宝闪购”把用户拉回来,但即时零售毕竟是“增量市场”,能不能反哺传统电商还不好说。现在的淘天,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明星,虽然底子还在,但不得不靠“医美”(新业务)和“浓妆”(广告工具)来维持人气。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里核心电商的利润依然丰厚,384亿的EBITA足以支撑它在新业务上“烧钱”。只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能过多久?如果外卖和阿里云的投入长期看不到回报,核心电商会不会被拖垮?这恐怕是马云和张勇最头疼的问题。

五、“其他业务”成弃子?阿里的“断舍离”与“聚焦”

最后,咱们来聊聊那些被阿里归到“其他业务”里的“边缘人”:菜鸟、阿里娱乐、高德。本季这些业务收入同比暴跌28%,亏损还扩大了31%。说白了,阿里现在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把资源都砸到电商、云、国际业务这三个“亲儿子”身上,其他“庶出”的孩子只能自求多福。

这种“断舍离”虽然残酷,但也实属无奈。以前阿里有钱,什么都想做:电影、音乐、地图、本地生活……结果摊子铺得太大,精力分散,很多业务都成了“赔钱货”。现在砍掉边缘业务,就像给大树剪枝,虽然疼,但能让主干长得更壮。不过,“其他业务”里也藏着宝贝,比如菜鸟的物流能力、高德的地图数据,这些都是未来构建“即时零售生态”的关键。阿里现在把它们归到“其他”,是暂时的战略收缩,还是真的要彻底放弃?这得打个问号。

结语:狼性回归,还是“赌徒”心态?阿里的“二次创业”难在哪?

看完这份财报,你会发现阿里变了:以前那个“佛系”的巨头,现在浑身透着一股“狼性”——敢砸钱,敢冒险,敢断臂求生。但这种“狼性”背后,也藏着一丝焦虑:外卖大战能不能赢?阿里云的AI故事能讲多久?国际电商能不能顶住SHEIN、Temu的冲击?

有人说阿里这是“二次创业”,但我觉得更像是“绝地反击”。它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即时零售”和“AI云计算”上,赢了,就能重回巅峰;输了,可能就真的“迷失”了。不过,做生意本来就是一场豪赌,当年阿里敢搞淘宝对抗eBay,敢做支付宝挑战银行,靠的就是这股“赌徒”劲儿。

最后,送给阿里一句话:“狼性回归”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真刀真枪地干。150亿的亏损能不能换来市场份额?26%的云增速能不能持续?国际电商的盈利能不能稳住?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但至少现在,那个曾经“躺平”的阿里,终于站起来了——不管结果如何,这种“从头再来”的勇气,就值得一声“respect”。毕竟,在互联网这个江湖里,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赌”的勇气都没有了。阿里的故事,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