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绍传略(之一)家族往事
发布时间:2025-08-31 21:58 浏览量:2
孟绍传略(连载之一)
文/云纳林 韩国栋
引言:距呼和浩特三十公里的阴山脚下,有一个颇具历史文化的古镇,叫毕克齐。它南临土默川,北依大青山。水磨沟的泉水从山中流经毕克齐,汇入大黑河,有土默川“水旱码头”之称。《绥远通志稿》说:“若上游暴涨,则可由它(水磨沟)出分流,汇诸大、小东河,不至泛滥为患,适可供(毕克齐)镇东五里坡、十里坡二村淤地之用。故毕镇有水利而无水害,从未受洪水之灾。”就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孟学孔——土默特中学第二任校长及华洋义赈会杀虎口驿站管理处处长、同时兼任平粜局局长。除了孟学孔之外,他的儿子孟绍——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律系,获学士学位。他们父子二人的人生轨迹,正是代表了从清末到新中国诞生后的土默特旗社会的发展状态。
第一节 家族往事
1891年,素有土默特旗左右两翼“绅士”之称的孟学孔先生出生在毕克齐镇一个亦农亦牧的蒙古族家庭。孟学孔出生时,正是国家内忧外患日益加重,社会发生剧烈震荡,民不聊生的年代。据孟绍先生晚年回忆,孟家祖籍原在东北地区,先祖随清入关,后在土默特旗沃美的草原上落籍放牧。清朝末年孟绍先生的老爷爷雇佣几峰骆驼驮着行李和家眷启程回东北,把孟绍的两位祖父放在驼背的两边迤逦而行。不料全家走到张家口附近的山道上,遭到土匪的抢劫。当时土匪还算仁义,只抢钱财不伤人,一家老小性命无虞,在无奈之下只得重返毕克齐定居生存。因半道被抢劫,家谱尽失,孟家在东北何地已无从考证。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给土默特旗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政治黑暗、经济、文化衰落,人民日益贫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围绕土地与牧场之间产生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1902年,清廷任命督办垦务大臣贻谷到到绥远督垦时(1903又加授绥远城将军),土默特旗已无荒地可供放垦。于是贻谷发布《清查土默特地亩章程》,限定土默特旗蒙古族农民在两个月之内赎回出租的户口地,逾期则由原汉族佃户交纳加价银领取地照,迫使大部分无力赎回出租之地的蒙古族农民丧失地权。由于清朝政府长期实行愚民政策,扼杀民族意识,毁灭民族文化,致使土默特旗的蒙古族到清末民初,基本失去了语言文字。土默特旗在经历了满清的压迫后,不少人已被归化为顺民,只有人才的培育才是这个民族的唯一希望。因此,从1638年清廷编土默特部为左右两翼旗到新中国成立前,土默特旗在经历了满清、北洋、国民党300多年的统治,只有在人才的培育上尚可寄托希望。
孟学孔出生后,家中有200余亩土地,虽没有进入衰落的境状,但伴随着民族危机,家庭破产随时会发生。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束手无策的蒙古族农民只能祈盼着子女们出人头地,才是摆脱民族压迫的唯一出路。上世纪初,孟家先人和其他蒙古族有识之士一样,父亲对孟学孔寄予期望,他节衣缩食供养孟学孔入土默特高等小学堂求学。
1910年孟学孔从土默特高等小学堂毕业后,与土默特旗西把栅村贺色畚的长子贺建邦、曾任土默特旗总管荣祥、曾任内蒙古政府参事室参事的赵国鼎一起进入归绥中学堂丙班一二班学习(见刘映元《贺色畚列传》土默特左旗文史资料上册27页)。
1911年,是中国大地革新鼎故的一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一场推翻帝制的革命风起云涌。继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山西支部立即响应,10月29日打响了山西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12初,山西革命军起义失败后,阎锡山率残部由晋西北出塞,经伊克昭盟过黄河,攻占包头镇、萨拉齐厅,接着开始向归绥城进攻。鉴于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四大政纲,一时间土默特旗境内人心惶惶,官宦人家更是岌岌可危。然而峰回路转的是道什儿战役中,土默特旗步骑两营出面阻击,阎锡山受挫,痛失爱将王家驹。在进退两难之际,“南北议和”成功,为抢山西督军宝座,阎锡山班师返晋。
1912年春,清帝退位,民国开始。塞外绥远开始了走马换将,绥远城将军堃岫换成了张绍曾、副都统成麟换成了前清“第五镇”贾宾卿,兵备道台麟寿被潘礼彦以观察身份代替。从这时起,一位对内蒙古近代史颇有影响的人物出现了。
此人叫王定圻,包头刘宝窑村人(1915年12月24日,被绥远都统潘矩楹杀害于归绥),王定圻少年时代入私塾就学,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王定圻回归化城古丰书院就读,后转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院,上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10年,王定圻受山西同盟会派遣返回绥远,1912年参加了阎锡山的新军因作战有功,被被推荐为绥远地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 1912年(民国元年),王定圻返回归绥,任归绥第一中学校长。
任职期间,他施行新式教育,宣传孙中山治国方略;并主办《归绥日报》,宣传三民主义。这一期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正式名称为国民党。
受王的影响,归绥不少优秀学生加入了国民党,并组成了国民党归绥支部,王定圻任主任干事,荣祥被推举为该支部文书(见《土默特志》1101页)。1913年秋,归绥第一中学新聘校长史实如,因袒护不称职的教师李笑天、董伟然,无理开除荣祥的同学郭勋而引发了学潮。在归绥官方的干涉下,学潮得到了平息,而孟学孔的同窗荣祥、杨映林、张云汉却被校方以鼓动学潮的罪名开除出校。当即荣祥将学校的情况告知了在北平王定圻后,并表示到太原投考大学,王定圻劝他还是到北平求学为胜。当即荣祥答应王定圻,决定进京求学。在荣祥动身之日,孟学孔与同学一齐送行。
王定圻在任归绥中学校长期间,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的言行影响了广大师生,也影响了荣祥、孟学孔等人的人生,期间先生主办的《归绥日报》有新闻、评论、杂著、诗词、小说等,孟学孔在浏览之余,逐渐受到教育。
约当1914年的秋天,在王定圻的举荐下,孟学孔等到了北京蒙藏学校求学,成为该校的学生。
1914年,满怀抱负的孟学孔带着振兴民族之梦,来到了北平的西单石虎胡同。这座古刹般的院落曾经在300年前是明朝叛将吴三桂的王府。上世纪初,残垣破壁的吴家大院又成了北平蒙藏学校所在地。蒙藏学校的创始人就是内蒙古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是对近代蒙古民族尤其是土默特旗蒙古族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位王公。而此时的孟学孔受到贡桑诺尔布办新学的影响,从归绥中学转入蒙藏学校学习。那时,贡桑诺尔布除了聘请内地学者来校任教外,还特意将他以前派往日本留学的吴恩和、金永昌等人聘到学校任教。
吴、金等人是受到新思想洗礼的新一代蒙古族知识分子,再加上蒙藏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官费,食宿均由校方提供,每人每年还发一身衣服。在这种情况下,孟学孔系统地学习了国文、蒙古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特别是在这里,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了解了不少有关世界形势发展格局和新文化知识。
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
顾 问:云纳林 韩国栋
主 编:任瑞新
副主编:乔福俊 歌日乐
审 核:云纳林 韩国栋 任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