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金庸父亲查枢卿因何事被枪毙,他到底冤不冤?
发布时间:2025-05-22 23:18 浏览量:2
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大名如雷贯耳,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出自他之手,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因工作移居香港生活,有“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誉。
金庸祖上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在清代,海宁查氏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地位非常高,甚至被康熙帝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了许多匾额。
到了金庸父亲查枢卿这一代,海宁查氏虽说不如百年前辉煌了,可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有三千多亩田地,100多户佃农,妥妥的地主家庭。
1951年4月,全国开展镇反运动,查枢卿被枪毙了,他到底犯了何事,死的冤不冤呢?
1897年,查枢卿出生于海宁袁花镇,受进步思想影响,为人开明好施,22岁毕业于震旦大学,在当时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了。
查枢卿的妻子徐禄身份也不一般,她是作家徐志摩父亲的堂妹,徐家在当地是大富商,两家结为姻亲算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婚后,查枢卿和徐禄夫妇生下多个孩子,金庸(查良镛)排在老二。
大学毕业后,查枢卿接手家族生意,在当地经营一家钱庄,生意还算红火。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向南入侵,查枢卿家乡遭遇轰炸,经营的钱庄毁于炮火,无法继续做生意了,不得已夫妇二人只能举家逃难,途中妻子徐禄因疾病身亡。
徐禄病逝三年后,查枢卿娶了原先在查家打工的丫鬟顾秀英,她成了金庸的后妈,生下了四子二女。金庸长大后,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曾在杭州一家报社当记者,于1948年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担任翻译,记者工作。
抗战胜利后,查枢卿也重整旗鼓,凭借雄厚的家底再次开设钱庄,期间他兴办教育,接济宗亲,救助有困难的百姓,在当地人缘还算不错,至少算是一个开明的地主阶级。
建国初期,国家为社会稳定,开展了“镇反”运动,因金庸在香港工作生活,查枢卿一家被扣上了有“海外关系”的帽子,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当时,全国各地在搞土地改革,查枢卿有不少土地,同样被扣上了“不法地主”的罪名。
不论是不法地主还是海外关系,就这两项罪名,就当时来讲虽然很重但大概率不会要了查枢卿的命。最终,因为一把枪,查枢卿被扣上了“窝藏土匪”的罪名,要了他的命。
事情发生在1951年,邻村一残匪揭发了查枢卿家中藏着一把枪,经过搜查确实搜出了一把手枪。据金庸的妹妹查良琇后来回忆,后妈顾秀英的弟弟是浙南山区残匪,新中国成立前偷偷将一把枪藏在了姐姐家后院放粮食的仓库中,事先没有告知查枢卿夫妇,他们并不知晓。
原本顾秀英弟弟藏枪支一事没有外人知道,即便事后知道了也可以主动上交,不会有什么灾祸,可他是个大嘴巴,什么事都跟同道说了。建国后,邻村一残匪或为了立功还是其它原因,举报了查枢卿窝藏枪支。
私藏枪支是重罪,查枢卿一时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加上他大地主和海外背景的身份,被列入了“杀”的名单中,主要罪名就有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等。
关于查枢卿的“抗粮”罪,里面也有不少问题没有查清,当时粮食在佃农手里,他们已经向当地政府交了公粮,查家的粮食就少交了,至于是故意少交还是征粮队伍没有查清,一时间也没有证据。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当时全国正在平反冤假错案,金庸获邓小平接见时提到父亲的案件。当时,邓小平劝金庸团结起来向前看,金庸表示赞同,说道:人死不能复生,算了吧。
不久,浙江海宁县与相关部门联合调查查枢卿当年被枪毙一案,发现是一件冤案,决定为此案平反。
至于说查枢卿被枪毙一事冤不冤,放在如今来看难以理解,确实有点冤枉,有海外关系,家里田地多了点也是罪名了吗?
结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代背景来讲,查枢卿的情况很难清白脱身,被“打倒”也不奇怪。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为广大群众利益,查枢卿这样的大地主被打倒正常。
如果光是大地主的身份,查枢卿大概率是改造,不会被处死,加上有海外背景身份和所谓的通匪、私藏枪支等问题,在那个年代很难洗白了,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所以,冤不冤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讲,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