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大十子旧事:致永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9 04:08 浏览量:3
民国时期永登九街十八巷露天集市故事四十四:永登大十子旧事:致永和的故事
作者:苗汀 周厚澎
永登县城的北大街,自大十字向北延伸至北城门,920米的青石板路,藏着老县城的烟火气。出了北城门,便是当地人唤作“北稍门”的地界,而大十字旁那五间敞亮的铺面,正是民国时期永登人无人不晓的商号——致永和。
致永和的大掌柜马元麟,是小仓巷走出来的人物,字福斋,祖籍四川巴中,辗转临洮才落根永登,后来还成了县城有名的商会会长,大伙都说他“砝码滴很”。这商号家底厚实,股份一分为三,股东各持一份,生意做得遍布各地:岔口驿有专属的草山和山场,养着成群的马和羊;小仓巷口有分店,兰州双城门占着店铺股份,连湖南的茶山都有份,按现在的价算,资产早过了亿。
店里的光景更是热闹。前铺卖的东西应有尽有,油盐酱醋茶糖是日常必备,陇西的酥软点心、华藏寺的醇厚酥油、坪城的新鲜牛羊肉摆得满满当当,山陕来的毛蓝布匹透着质朴,上海的照明煤油能点亮夜晚,南方的日杂用品新奇实用,活脱脱是当年的“新零售”,啥都能在这买齐。后院更是配套周全,办公室、客房、住宿房一应俱全,食堂里掌勺的是李师傅,还有能停驻车马的车马店,往来客商到了这儿,不用愁吃愁住。
最让人惊叹的是致永和的运输队。早先靠骆驼驮队跑长途,后来兴起大马车队,每次车队进城,头刚扎进大十字,尾巴还在北稍门外头,那阵仗,一看就知道运的货有多足。
马元麟掌柜的本事,在九街十八巷传得神乎其神——他能双手同时打算盘,噼里啪啦的算珠声里,账目分得明明白白,没人不夸他聪明绝顶。他原先住下巷子,后来搬去小仓巷时,把老房子留给了亲哥马元龙,自己用奖俊埠岭的好松木,换了李家的前院,盖了新宅院。那宅院的大门楼子修得气派,院子中间还辟了个小花园,花开时节,满院飘香,成了小仓巷的一道景致。
致永和能火这么多年,靠的从不是家底厚,而是“童叟无欺”四个字。从马掌柜到店里的伙计,都守着店规,诚信为本,货真价实,生意常年兴隆,营业额在永登商圈里总是头一份。更让人佩服的是,解放前夕,马元麟有远见,悄悄把自己的资产分批次捐给了亲友和需要的人,没给自己留分毫。
如今北大街的青石板路早换了模样,北稍门的风也吹过了几十年,但老永登人提起致永和,提起马掌柜,还是会念叨起那五间铺面的热闹,还有双手打算盘时,那个藏在账房里的智慧身影。
友情提示:本故事来源于永登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童僖先生的口述资料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