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区600年孤独墓园:中山王徐达墓前,赑屃驮着六百年赫赫战功

发布时间:2025-08-28 23:56  浏览量:3

在南京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0号,藏着一座占地百亩的明代大墓园,孤零零地立在那儿,都六百年了。

一进园,先看见那道朱漆掉了不少的神道牌坊,穿过牌坊往里走,就瞧见一块大石碑,碑顶上刻着“明中山王神道碑”七个字,看着就透着一股威严。

碑身子两侧雕着龙,龙纹一圈圈往上缠,碑座底下驮着个大乌龟(就是老话说的“赑屃”),它昂着头,背了块快六米高的碑,好像还在扛着主人当年的赫赫战功似的。

再往墓园深处走,有个圆乎乎的大坟堆,直径差不多十五米,周围全是苍松翠柏,遮天蔽日的。

每年清明,总有些游客在这儿停下脚步,轻轻摸着墓碑上“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之墓”这几个字,小声念叨着这位传奇将军的故事。

要说徐达的故事啊,得从濠州钟离(现在的安徽凤阳)一个穷人家说起。

那时候他还是个半大孩子,元至正二年(1342年),一场瘟疫把永丰乡折腾得够呛,徐家的牛啊、粮食啊,没几个月就折腾光了。

小徐达跟着爹娘在田埂上挖野菜、摘野果子,饿肚子是常事,有时候晕得站都站不稳。

可这苦日子没磨掉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老史书上写,这小子从小就有大志向,长得高鼻梁大眼睛,性格又刚又勇,天天练拳耍棒,凤阳街头要是有人欺负弱小,准能看见他撸起袖子把那些地痞流氓揍得鼻青脸肿,“徐达好打抱不平”的名声,早就传开了。

命运的转折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

那年正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三月,朱元璋也投奔了郭子兴,成了个红巾军小兵。

消息传到凤阳,21岁的徐达对着镜子照了照自己越来越宽厚的肩膀,想起之前货郎被欺负的哭腔,想起爹娘叹气的样子,一咬牙,收拾了个破包袱,跟着同乡的朱元璋进了濠州城门。

那时候朱元璋还只是郭子兴手下一个“九夫长”,徐达这一去,可算是给这位未来的开国皇帝找着了第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左膀右臂。

徐达的军事天赋是真厉害。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死了,朱元璋接管了义军,在采石矶誓师渡江,目标是集庆(现在的南京)。

当时元军在采石矶布防得严严实实,徐达站出来说:“末将愿带三百个弟兄,夜里摸过去端了他们的营,给大军开路!”

他带着三百亲兵,趁着天黑摸进元军营寨,点起火把就喊:“天兵到啦!”元军本来就军心涣散,被这一折腾,吓得跟兔子似的四散跑。

徐达冲在最前面,一刀砍死了元军主将,给朱元璋拿下集庆立了头功。

后来这十几年,徐达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从打下镇江、常州,到守池州、洪都,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史书上夸他“用兵稳重,会疼手下弟兄,跟大家同甘共苦,所以兄弟们都愿意拼命,打哪儿赢哪儿”。

真正让他坐稳“开国第一功臣”位置的,是两场决定明朝能不能定下来的大仗。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带了六十万人,几百艘大船,把洪都围得水泄不通。

朱元璋亲自带二十万人去救,鄱阳湖水面上,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堪称中世纪最大的水战。

陈友谅有艘巨舰叫“和州载”,高得能有十几丈,徐达直接带着自己的舰队冲过去,胳膊上中了一箭,可他硬是没退,死死缠住陈友谅的前锋,给朱元璋调整战术争取了时间。

最后朱元璋用火攻,一把火烧得陈友谅大败,陈友谅突围时中箭死了,他的主力几乎全没了。

过了三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让徐达当大将军,带二十万人去打张士诚。

张士诚占着平江(现在的苏州),城防修得跟铁桶似的,他自己也成了“守城狂魔”,城里囤满粮食,城墙加高加固,还亲自登城督战。

徐达没急着硬攻,用了个“锁城法”:在平江城周围筑起长围,高三丈,外面插着木栅,里面挖了深沟,沟里还埋着尖桩,围墙上搭了“敌楼”,架着弓箭火铳,日日夜夜盯着城里。

他还让人在城外盖了个“花园”,其实是藏兵的,又用“襄阳炮”轰城墙,却故意留个口子——这是他的“攻心计”,让张士诚的手下觉得有活路,慢慢就不想打了。

这么僵持了十个月,平江城里粮食打光了,炮弹也没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督战的时候,被炮石砸死了。

徐达趁机总攻,终于破了城。

张士诚被俘后,叹着气说:“我要是有徐达这脑子,哪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又过了两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达带大军北伐,一路跟砍瓜切菜似的,山东、河南全拿下来了。

八月初二那天,元顺帝带着后妃太子慌慌张张地跑了,徐达带兵进了大都(现在的北京),把“元统”印玺送回应天(现在的南京)。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

他拉着徐达的手说:“徐将军,你帮我扫平天下,定了江山,我都不知道咋谢你,这应天的吴王府,就赏你住!”徐达赶紧磕头:“臣不敢住啊!”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虽然信他,可心里说不定早防着他功高盖主了。

打那以后,徐达就守着“三不”原则:不居功自傲,不结党营私,不贪财好色。

每次打完仗回来,他总是先把兵权交上去,回家读读书、写写毛笔字,朱元璋赏的吴王府他也坚决不住,就在南京城外买了个普通院子,跟士兵们一起吃苦。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现在的北京)练兵时,背上长了“背疽”。

这病在当时就是绝症,中医说得忌“发物”,尤其是不能吃鹅肉。

朱元璋听说了,亲自写了圣旨,让人把一只蒸鹅送到北平。

徐达看着那只油光锃亮的蒸鹅,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他心里清楚,这哪是赏赐,分明是试探,也是最后的“恩典”。

他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全吃了,没过多久,病情就急转直下,第二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在应天去世了,才五十四岁。

朱元璋听说他死了,停朝三天,亲自去徐府哭祭,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还把他葬在了钟山北边。

现在徐达墓前的石刻还好好的:石望柱有5.8米高,柱身上刻着缠枝牡丹纹;石兽有麒麟、獬豸、骆驼、大象、马、羊,一个一个雕得活灵活现,眼睛瞪得溜圆,尾巴卷得老高,马还低着头,温顺得很,那可是明代石刻里的极品,顶呱呱。

那通神道碑,碑文是朱元璋亲自写的,一共1195个字,从徐达出生写到他去世,里面有一句“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现在读起来,还是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如今徐达墓跟明孝陵、中山陵这些地方连在一起,成了南京的一张历史名片。

周末常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带着小孙子来这儿,指着石兽告诉孩子:“这是徐达将军当年南征北战的见证,他可是大明朝的大功臣!”那些从外地来的游客,摸着墓碑上的老刻痕,说不定能感觉到六百年前那个“万里长城”的温度——他不光是打了胜仗的将军,更是个在乱世里守着良心、跟弟兄们一起吃苦的“实在人”。

这大概就是徐达墓能立这么多年,还总让人心里敬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