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乐清硬核大爷,90岁了还在“飞”……
发布时间:2025-05-22 20:06 浏览量:1
“手里控制无人机,眼里心里都是美景。”这是王产城常说的一句话。细数他九十年人生经历,摄影于他,早已超越爱好,成为照亮生命的光。当同龄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他选择驭风而上,翱翔在蓝天,让镜头里充满永不落幕的热爱。
来,一起看看他的故事↓↓01
支边宁夏埋火种
“一毛钱”租来的摄影人生
王产城今年90岁,是乐清市翁垟人,他还是乐清融媒兼职摄影通讯员。退休前他曾是一名小学老师。1959年,王产城响应国家号召,背上行囊远赴宁夏石嘴山支教。西北的苍茫戈壁、成群的骆驼毛驴,与浙南的温润水乡截然不同。面对陌生的风土人情,他心底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愿望:“把这些新奇景象拍下来,寄给家乡亲友看看。”
摄影的种子,其实早在他童年时便悄然生根。舅舅和表叔都曾玩过摄影,年幼的王产城常看他们摆弄神秘的“黑匣子”。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相机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初到宁夏的他,每月工资仅36元,买不起昂贵的照相机,只能花一毛钱租用照相馆的120胶卷相机。“租金虽然不便宜,但按下快门那一刻,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笑着回忆,一得空,他就背上相机,前往草原、沙漠、戈壁,眼前的骆驼、毛驴、野马,以及朝阳和晚霞下的黄河等,都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
他命运的转折出现在调入教育部门后。单位有一台海鸥相机,胶卷管够,却无人会用。王产城主动揽下拍照任务,白天拍师生课堂、边疆风貌,夜里钻进暗房自学冲洗。显影液刺鼻的气味熏得他流泪,他却乐此不疲:“一张张照片从水里浮出来,像变魔术一样!”然而,显影液也是一笔昂贵的支出。“那时候医院里X光机房常有过期的显影液,我便宜买下来,回来自己稀释调配,跟店里买的一样好用。”王产城笑着回忆。
西北二十年,他攒下数千张照片,1985年他退休返乡后遭遇晴天霹雳——一场大火蔓延至他家,烧光了所有底片。“看着灰烬里焦黑的相纸边角,心像被剜了一块。”老人眼眶微红。这场劫难并未浇灭他的热情。回到乐清后,随着旅游热兴起,王产城经常参加旅游团出游,所到之处,他都是相机不离手。“全国各大风景区大部分都去过,只有九寨沟、桂林和西藏没去,真后悔错过了。”王产城提到这三地就遗憾不已,他说很想去看看,可现在年纪大了,旅游团不收,想去都去不了。
他每日清晨5时出门,背着相机走遍东塔山、乐清湾。为拍一只翠鸟捕食,他能在草丛蹲守三小时直至鼻子流血;大雾天顶风爬坡,只为捕捉“东塔云烟”的磅礴。出租车司机武师傅还成了他的“御用搭档”:“别人嫌他年纪大不愿接单,我倒佩服这股劲——九十岁的人,爬山比小伙子还利索!”
02
九十岁驭风而上
“说明书就是我的老师”
2023年,王产城做了一件让全家震惊的事——他花重金购置了一台大疆御3Pro无人机。“老伴说我‘老来疯’,可江山如此多娇,无人机能带我看得更远!”他摩挲着无人机的机身,眼神灼灼如少年。
想玩无人机的念头,其实王产城在十年前就有了。当时,他曾参观过无人机销售店。“虽然无人机看起来像是年轻人玩的,但我也很想上手试试。”心动的王产城也担心,买了不会玩就浪费了。“可后来我一想,佳能单反相机我都玩了5年,也不见浪费钱,无人机我肯定也能学得会。”
买了无人机后,王产城发现学习过程远比想象艰难,厚厚的说明书看得人头晕,操控界面密密麻麻的按钮更像“天书”。但他毫不气馁,将说明书放大打印,戴着老花镜逐字翻译,笔记写得密密麻麻。当第一次试飞,无人机在他控制下成功升空,并拍下第一张照片时,他心里别提多满足了。“但学习的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王产城细数,自己经历过的“炸机”就有三次。一次控制不当,机器撞上树枝,螺旋桨“咔嚓”断裂。眼看“铁鸟”折翼,他也不恼,蹲在地上研究残骸:“撞一次就懂一分,学费交得值!”
最惊险的“交学费”发生在乐清湾光伏电站。为拍海上日出,他凌晨摸黑赶到滩涂。无人机升至200米高空时,突然提示电量不足。眼看无人机向他“求救”,他急得满头大汗,拼命拉动操纵杆,却眼睁睁看着它坠入海中。“无人机打水漂,说不心疼是假的。”他苦笑,“但摄影哪有一帆风顺?年轻时在暗房通宵洗照片,不也这么熬过来的?”
他常常天不亮就打的出门拍摄,晚上还仔细钻研无人机,像极了科学家攻克难题。就在前几天,王产城将无人机以旧换新成大疆御4Pro无人机。“以前觉得他玩摄影是消遣,现在才明白,他是把生活过成了艺术。”熟悉他的店长感慨。
03
云巅之上的顿悟
热爱可抵万难
“看看这张,朝霞把光伏板染成金红色,像不像龙鳞?”王产城点开手机相册,一张航拍图跃然眼前。他凌晨4时蹲守光伏电站,终于拍到梦寐以求的“光之画卷”。无人机掠过海面,镜头里,晨光在万千光伏板上流淌。这样的顿悟,源自无数次翱翔云端的凝视。
拍山景时,他让无人机低空掠过游客,拍下他们站成一排向阳光致意的场景;拍雁荡山云雾,他特意等来一群飞鸟入镜:“山是静的,鸟是动的,动静之间才有生命。”
“以前用相机只能平视,现在无人机带着我‘飞阅’家乡,这才发现,熟悉的地方处处是惊喜。”他还摸索出一套“时间魔法”,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他陪护。凌晨4时,他趁老伴熟睡轻手轻脚出门,带上无人机和干粮直奔拍摄点;9时前赶回家,正好老伴醒来。为省时间,他常把早餐塞进摄影包——半块冷面包就着矿泉水下肚,却乐呵呵对出租车司机武师傅说:“吃啥不重要,拍到好片子才顶饱!”
三年“飞龄”,他摔坏三台无人机,却收获了比镜头更珍贵的“财富”。“不玩摄影时,常因为繁琐事烦恼,不但身体报警,还差点‘丢命’。”王产城说。直到从医院检查回来后,他偶然翻出尘封的相机,鬼使神差走向东塔山。晨雾中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久违的痛快从脚底蹿到天灵盖”。走出人生阴霾后,他从此放下烦恼,专注镜头里的美景。“摄影时,人永远走在路上,镜头一直对着前方,心里想着都是美景,身体、情绪都得到了满足,人也越活越年轻了。”
如今,王产城自称“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仍坚持每日外出拍摄。清晨5时的乐清街头,人们常遇见一位背双肩包的白发老人:包里装着无人机、矿泉水和小面包,走起路来脚下生风。问他累不累,他朗声大笑:“一摸相机和无人机,什么烦恼都没了!要是哪天没拍成,浑身骨头都发锈。”朝阳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与六十年前宁夏那个租相机的青年重叠——时光流转,他对美的追逐从未改变。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