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数字普洱“链”动河南,数据重绘“中原粮仓”新图景「已校」
发布时间:2025-08-27 13:10 浏览量: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古以来,“中原粮仓”承载的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任,更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根脉。可如今走进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普洱”“数字榴莲”却在诉说着新故事——当云南的古茶、东南亚的榴莲以数据形式“扎根”河南,当长白山的林下参靠区块链拥有“数字护照”,这片曾孕育出“精耕细作”传统的土地,正用数据要素改写农业的底层逻辑,让“中原粮仓”的图景里不仅有金黄的麦浪,更有流动的数据流。
数据不是冰冷的字符,而是能让农产品“开口说话”的“新农资”。过去买普洱茶,消费者只知“越陈越香”,却难辨山头、年份的真假;过去藏林下参,药农守着“宝贝”却愁定价、怕滞销。可现在不一样了——云南臻字号的普洱茶,从采摘到仓储的每一步都上链存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制茶师傅的工艺细节;吉林白山的林下参,被图像监控系统实时追踪,中检集团认证的数字凭证一挂网,就能锚定资产、放心交易。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打造的农业数字消费平台,说白了就是给农产品办“身份证”,让“保真难、流通堵”的老问题在数据的串联下迎刃而解。截至今年8月,14款数字农产品、3425万元的交易额,不是一串简单数字,而是数据给农业注入的“新活力”,让好东西能卖出好价钱,让老产业能找到新出路。
数据不止能激活单个产品,更能织就跨区域协作的“新网络”。谁能想到,新疆哈密的骆驼奶会通过河南的平台走向全国?谁能想到,河南的数据技术能帮哈密搭建12个子平台、引进10家数据企业?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这三年干的事,就是用数据拆“围墙”——省内联合开封、洛阳等城市建统一市场,省外在黄河流域设服务基地、在丝绸之路布运营中心,72%的交易额来自省外,50%的会员是外地企业。这哪是简单的“买卖数据”?这是把“中原粮仓”的辐射力从“运粮食”变成“传数据”,让河南从“粮食输出地”变成“数据枢纽港”。就像哈密运营中心的黄洪磊说的,豫哈合作不是“数字援疆”的口号,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活样板”,让黄河上下游、丝路东西端的农业资源能顺着数据流“串珠成链”。
数据要真正“活”起来,靠的是既守规矩又敢创新的“新模式”。数据交易不像卖粮食看得见、摸得着,它怕“数据泄露”,也怕“确权不清”。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把“规矩”立在前头——入场先验资、上架先确权,交易全程有监管,还首创了“即时交付、计量出账”的模式,让数据交易像网购一样方便又安全。截至现在,1462件挂牌数据、38.4亿元交易额、1000多家合作伙伴,这些成绩背后是“全流程监管”的底气,也是“制度创新”的勇气。就像中原环保的“水务数据集”卖给北京工商大学,既给高校研究提供了素材,也让企业的数据变了现,这就是“合规”与“赋能”的双赢,让数据既能“热起来”,又能“稳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普洱“链”上河南,从来不是某一个产品的“跨界尝试”,而是“中原粮仓”向“数字粮仓”转型的缩影——它让农业不再只看“天”吃饭,更能靠“数”发展;让河南不再只凭“粮”立足,更能以“数”赋能。未来,当茅台酱酒、郏县红牛都拥有“数字身份”,当黄河流域的数据能协同治理生态,“中原粮仓”的新图景里,必将是数据与土地共生、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生动画面。这,就是河南给全国农业数字化交出的“答卷”,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表达”。
从“数字普洱”链动中原,到“长白数参”扎根河南,数据要素正在书写新时代“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新篇章。当5G基站在黄河滩区林立,当区块链技术赋能万顷良田,河南正以数据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中原大地上描绘出农业现代化的壮美画卷。这场静默的产业变革启示我们:唯有拥抱数字浪潮,才能让“中原粮仓”既装满“中国碗”,更端稳“科技碗”;唯有勇立改革潮头,方能在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这,正是数据重绘“中原粮仓”新图景的深层意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