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母亲刘霞霞与病魔赛跑,为救女儿透支生命

发布时间:2025-08-26 15:35  浏览量:5

凌晨三点,环县县城的寂静尚未被打破。一扇不到10平米出租屋的门被轻轻带上,刘霞霞瘦削的身影再次融进清冷的夜色。这已是她带着孩子来到县城的第九个年头。2016年,为了能让患病的女儿得到更好的治疗和上幼儿园的机会,她毅然离开环县合道镇沈岭村的老家,在县城开始了艰难的“陪读”兼求医之路。此刻,第一份早餐工作开始前,她习惯性地回望了一眼那扇门——门后,四个孩子仍在梦乡,其中13岁的女儿毛雨婷因缠绕十年的重疾,呼吸沉重而艰难。她必须与时间赛跑,日复一日在生存的夹缝里穿行。

十年求医路:从病毒性脑炎到脱髓鞘病

命运的急转始于女儿三岁那年。当时,年幼的孩子不幸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这仿佛为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按下了苦难的启动键。此后的岁月,不是奔波在求医的路上,就是挣扎在照顾病孩的日常里。病情并未稳定,后续又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一次次诊断如同重锤,不断敲打着这个家庭的承受力。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去年,更明确的诊断最终指向了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伴随这最终诊断的,还有癫痫、低T3综合征、矮小症、脑萎缩、智力低下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和伴发症。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每月3万元的生死线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治疗费用已让这个家庭步履维艰、耗尽家底,那么去年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杂病情和激增的治疗需求,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疾病严重损伤了神经传导的“绝缘层”(髓鞘),导致女儿癫痫发作频繁且剧烈,身体发育几乎停滞,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萎缩退化。叠加低T3综合征造成的新陈代谢严重减缓,治疗变得极其复杂且昂贵。控制凶险的癫痫发作、营养受损的神经、补充必需的激素、进行延缓退化的康复训练……每一项都离不开昂贵的药物和专业的医疗支持。如今,仅女儿固定且必需的医药费一项,每月就高达3万元人民币。这不再仅仅是负担,而是一条维系女儿脆弱生命的“生死线”,沉重得令人窒息。

20平米里的生存挣扎:每天只睡3小时

环县县城这间月租数百元的10平米小屋,是刘霞霞和四个孩子蜗居了多年的“家”。空间的逼仄远不及生活的重压令人窒息。为了抓住每一分可能挣到的钱来填补女儿那深不见底的医药费窟窿,刘霞霞每天打两份工:天未亮便开始去早餐店帮厨,下午起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又要进行清洁和环卫工作。每天近2 0小时的超负荷劳作,换来的却是不足2000元的微薄月收入。深夜拖着仿佛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回到小屋,等待她的不是休息,而是患病女儿可能突然发作的癫痫需要照料,以及其他三个孩子尚未完成的功课和生活起居。长年累月,她的睡眠被残酷地压缩到每天仅三小时左右。透支的不仅是信用卡,更是她自己的生命能量。

黄土坡上的守望:丈夫的无奈与坚持

丈夫留守在沈岭村老家,耕种着那片贫瘠的黄土地,同时肩负着照顾年迈多病老母亲的重担。土地里的收成微薄且靠天吃饭,面对女儿每月3万元的刚性支出,无异于杯水车薪。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俩只能一次次刷爆信用卡,四处举债,拆东墙补西墙,在债务的悬崖边缘勉强维持着女儿“续命”的医药供给。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压得人连喘息都变得奢侈。

“十年了,最怕的还是夜里…”

“十年了,最怕的还是孩子半夜突然抽搐发作,”刘霞霞的声音沙哑,眼中是十年磨砺也未能消解的深切忧虑,“每次发作都像在鬼门关走一遭,心都提到嗓子眼。药,是万万不能停的。”然而,谈及未来,巨大的无力感几乎将她淹没,“两千块工资,连药费的零头都不够……欠下的债像山一样,怎么还?孩子的病看不到头,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无数个寂静的深夜,看着女儿在病痛中沉睡的小脸,听着其他孩子均匀却让她心酸的呼吸,眼泪只能无声地流进心里。生活的重担几乎要将她的脊梁彻底压断,但母亲的本能是最后的支柱,“只要我还能动,有一口气,就得扛下去。我是他们的妈啊!”这声“妈”,是她十年不屈抗争的全部信念。

专家与政府:困境中的微光与亟待完善的体系

医疗专家指出,刘霞霞女儿所患的疾病谱系复杂,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治疗难度大、周期长甚至终身需要干预,费用极其高昂,远超普通农村家庭的承受极限,属于典型的“灾难性医疗支出”。环县民政局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刘霞霞家庭持续十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急剧恶化的困境,目前正在积极核查具体情况,探讨包括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保提标扩面等在内的多种帮扶方案,并努力链接社会资源。

刘霞霞家庭的十年血泪,是众多长期重病、罕见病家庭在医疗经济重压下苦苦挣扎的极端缩影。这些家庭需要的,不仅是临时性的爱心援助,更需要制度性的长效保障:推动建立更精准、覆盖更广的罕见病及大病专项救助基金;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完善对长期照护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怀体系……唯有构建起更稳固、更具韧性的社会安全网,才能托住这些在绝望深渊边缘摇摇欲坠的家庭,让他们看到坚持下去的希望。

深夜,环县那间10平米的出租屋窗户依旧透出微弱却坚韧的光。屋内,刘霞霞可能在小心翼翼地给女儿喂药,可能在为女儿按摩因疾病而僵硬的肢体,也可能只是强撑着沉重的眼皮,守护着孩子们来之不易的安睡。十年抗争,重压如山,她的脊背依然在生活的风暴中努力挺直。她守护着女儿每一次艰难的呼吸,守护着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残存的微光。这微光,是一位母亲用血肉之躯和十年不屈意志点燃的生命之火,在漫漫长夜中,执着地燃烧着,期盼着破晓的可能。

(文中人物姓名及地点均为真实信息,家庭困境已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关注并介入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