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里的“金钥匙”:阳曲采摘产业唤醒沉睡土地
发布时间:2025-08-15 19:29 浏览量:2
凌晨五点的薄雾中,侯村乡西黄水村的果农贾志洪,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抚过磨得发亮的竹篮边缘,如同调试一件乐器。他穿梭在桃林间,指尖轻巧地一顶,“咔”的一声轻响,带着晨露的水蜜桃便落入篮中。“摘果子要趁露水未干。”他低沉的嗓音仿佛与脚下的土地共鸣。此刻,阳曲县广袤的果园正从沉睡中苏醒,迎来今年采摘旺季。从碧山的血桃到泥屯的西梅,从黄寨的“万亩果园”到遍布各乡的特色种植园,阳曲县正用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
阳曲县立足资源禀赋,将采摘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种植、科技赋能和产业规划,实现“四季有果、三产融合”。其核心发展路径清晰呈现:
“无心插柳”到“致富金果”:特色种植激活山乡
山区变宝地:碧山村(录古咀村自然村)曾受困于山地多、平原少。村民零散种植的桃树,历经40年品种引进、技术改良和政府基建支持(如交通完善),发展成上千亩桃园,49户家家有园。村民韩建云种植30余亩多个桃品种,成熟即被抢购一空。
产业转型效益显:告别传统玉米、谷子种植(亩收千元),碧山打造“4月赏桃花、5月观芍药花、6月摘甜杏、7月有油桃、8月水蜜桃、9月采苹果”特色链条。据村民小组组长石建军介绍,桃产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水蜜桃、油桃、血桃等,成为农民口袋实实在在的“金果子”。
全域布局“果盘子”:阳曲县依托北纬37°黄金带优势(地域广、海拔高、温差大),全县果树种植达2.31万亩,涵盖梨(酥梨、玉露香、巴梨)、苹果(富士系、嘎啦、国光、维纳斯黄金等)、桃(血桃、油桃、蟠桃、水蜜桃)、杏(骆驼红、凯特杏、白水杏)、葡萄(龙眼葡萄、早黑宝、阳光玫瑰)、樱桃和西梅等,采摘期从4月绵延至10月底,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人无我有”到“科技加持”:智慧赋能提升品质
品种引领竞争力:在泥屯镇归朝村西梅基地(全县最大),种植户王秀红深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道。她如数家珍地介绍不同品种西梅(如“女神”果皮蓝黑、果肉金黄;“法兰西”肉硬核小味酸甜),依靠持续更新品种吸引采摘客。
田间课堂与“掌上农技”:科技是升级“法宝”。阳曲县里组织农业专家常态化下乡指导,王秀红也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随时学习种植经验,为西梅种植插上“科技翅膀”。
“博士小院”解难题:针对产业痛点,阳曲县创新引入“博士小院”创新平台。山西农大吕英忠教授团队深入泥屯镇芦家河村车厘子大棚,精准指出“树形过密影响光照”问题,指导基地升级智能调控系统:安装物联网温度传感器与分区喷雾装置,构建起“实时监测—自动预警—精准调控”的闭环管理体系,提升果品质量。
“单打独斗”到“联盟聚力”:规划引领擘画宏图
党建联盟促规模:5月底,黄寨镇成立“万亩果园”实体强村党建联盟,串联南留南、北留、录古咀等6村,打破行政村界限,推动采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定位高端“果蔬篮”:联盟定位“康养农业+”示范区,目标建设有机、安全、高端的城市果蔬专供基地。应用立体套种技术,打造产业集群,深化三产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配套升级引客来:全县着力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加强乡村路网建设,畅通采摘“最后一公里”;在果园配套停车场、厕所、休息区,提升体验;举办各类水果采摘节、水果品鉴会等活动,扩大“阳曲采摘”品牌影响力,实现“以果引客、以旅兴农”,收获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