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涡扇-20了,为什么长江1000A还是很重要?意义甚至超越军用
发布时间:2025-08-15 19:44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长江-1000A发动机有了最新进展,就在本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大概很快能解决”。
C919大飞机确实在运营了,但是发动机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这里边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民航发动机的制造。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在优先发展军用战机,所以军用发动机发展研制之路较早。但是在民航发动机领域,我们还存在很大的短板。
也可以这么说,民航发动机本身就和C919大飞机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果放眼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民航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能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过去不具备,似乎也说得过去,毕竟民航飞机这种东西多年以来一直被波音和空客两大公司所垄断。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我国正在系统发展自己的大飞机,除了已经运营的C919,接下来还要继续研制生产宽体客机。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继续使用国外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不行的。
根据目前的消息,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正在紧锣密鼓的按照研发步骤进行中。
发动机今年将会拿到适航证,这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简单来说,适航证就意味着通过了技术层面的考验,允许发动机进入真正使用阶段。
到2027年适航证下发之后,发动机将会批量生产装机,到2030年,装载了国产发动机的大飞机将能进入规模化的商业运营阶段。
正所谓一步一个脚印,民航发动机的研制一直在遵循着此前的规划。相比于飞机本身,发动机的研制步骤更加精密,所需的时间可能也更长。
业内人士也坦言,航空发动机制造的难度很大,性能要求相当严苛,尤其是民航发动机,相比于军用发动机,难度实际上更大。
因为民航发动机要装载在大型的民航客机上,需要的动力就更大,可是又必须要保持低油耗、低排放甚至是低噪音的标准。
如此一来,围绕发动机的性能,实际的情况和技术的实现一直是矛盾的,只有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发动机的性能才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所以业内人士也清醒的指出,虽然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知,还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因为不管怎么说,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就当发动机装载到飞机上,然后飞机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商业运营,这才更有说服力,才能让外界相信这是一款成功的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产民航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与发动机相关的周边产品也会处在蓬勃发展阶段。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制造业上的皇冠明珠,其实也不用进行多么专业的介绍,大家在网上也都看到过航空发动机内部的照片,看看上面密如蜘蛛网般的零件,就知道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有多难了。
而且这从侧面也说明航空发动机上的零部件规模很大,尤其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它们的制造和研发也承载着很多的技术。
这里先列举一个十分负面的例子,那就是印度三哥,他们此前也想为自己的光辉战斗机研发发动机。
印度人没有技术怎么办呢?他们就找到了俄罗斯人,又找到了法国人,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来研制发动机。说是合作,实际上就是想白嫖人家的技术。
因为大量的关键零部件,不要说让印度制造,印度国内都没有这样的工厂乃至设备。经过多年的进程,印度最终和俄罗斯以及法国不欢而散。
由于急切需要发动机,印度人最终只能向美国人求助,没有了合作直接购买的美国产品,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来。我要说,整体制造发动机就是生产一些关键零部件,如果没有技术,自己的国家也做不到。
我国既然要攻克民航发动机的研制,肯定也要攻克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和生产,而现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同样是在近期,民航局向中石化颁发了一项新的技术标准批准书,因为中石化研发成功了一种航空液压油,而这种航空液压油未来正是要用在民航发动机上的。
这是我国第一款获得了适航认证的国产航空液压油产品,而在这之前,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生产抗燃磷酸酯液压油。
单从这一点就能想象得到,要研制一款合格的民航发动机,难度究竟有多大。
在没有研制出这款航空液压油之前,我国民航发动机的维修维护只能依赖于进口产品。
当然了,现在大量的民航客机,要么是空客的,要么是波音的,全部都是进口货,所以相关配套产品从国外进口也没什么说的。
但是接下来就不同了,既然我们要研制国产的民航发动机,一系列配套的产品也必须得国产化,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大费周折的去研制了。
除了这款航空液压油产品,我国自主研发的1000kW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AES 100, 也成功取得了生产许可证。
这款发动机产品同样是我国第一款产品,可以用于倾转旋翼机等多种飞行器,可以执行运输、观光、巡逻、救援等一系列任务。
除此之外,合肥的一家技术公司还取得了一种新的飞机雷电防护技术,如果这套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国产飞机的安全声誉,有利于我国的大飞机获得国外的适航认证。
通过这一系列成就就能够看出来,围绕民航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要国产化,一系列周边的产品乃至配套系统也应该有清晰的国产化思路。
说一千道一万,民航飞机不仅仅是一个外壳,内在的一系列产品,甚至于运营的思路都应该国产化。
我国的民航发动机以及民航客机本身,相比于西方国家发展就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晚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这一领域。
现在我们系统性的推进自己航空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建立自己的航空体系,这个过程当然不会很快,而且未来还有一个漫长的适应期。
国外不管是波音还是空客,都走过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尤其是想要获得更庞大的市场份额,整个体系的打造就更加关键。
就比如波音飞机,虽然这两年来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波音依旧是整个民航领域的领头羊。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有市场,而在市场的背后,则是波音遍布全球的生产研发体系。
从飞机的制造到发动机的研发,再到周边一系列产品的生产制造,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有一些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他们很可能只生产一款零部件,但就是因为这款零件是用在飞机上的,所以这样的企业就必不可少。
未来我国民航业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思路,大型的企业要制造飞机和发动机,一些小型化的企业可能会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产品,而且这些产品还必须得质量过关。
只有建立起这样一整套体系,未来的航空业才能发展的更好,不管是飞机的批量制造,还是民航发动机的批量制造,速度也才能够更快。
现在的C919大飞机已经正式商业运营,飞机在日常也要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而飞机的发动机是国外的产品。正因为如此,在上海的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内,才有来自通用的航空航天上海发动机现场支援服务快修厂。
简单来说,发动机是他们研制的产品,所以围绕发动机的维修保养,国外的公司就在上海设立了支援快修服务点。
说白了,这不是自家的产品,我们只能依赖于发动机的制造商。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我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果我们的大飞机卖到了世界各地,类似于这样的维修服务点肯定也会开设到国外。
所以说打造自己的航空产业,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说一架飞机生产出来了就高枕无忧了,围绕这架飞机还有整个产业需要被盘活,需要发展。
因此,这才是关键,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自主创新,关键还要稳扎稳打,不能够出现任何差错。
这就是为什么,国产化的民航发动机,一直被外界非常关注的缘故,接下来就要看它的表现了。
未来的民航市场还相当庞大,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民航飞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只要把握住这个趋势,只要我国的民航发动机研发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就会日益繁荣。
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理念还在不断更新,比如排放量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达到零碳排放。在这种前提下,围绕民航发动机的研制就得不断做到技术的升级乃至观念的革新。
换句话说,我们不仅仅要能够制造出民航发动机,不仅仅是要跟西方拥有技术的国家平起平坐,关键是在新时代还要在观念上超过他们,提出自己全新的技术理念。
参考资料:
《重磅突破,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A进入适航认证,距离腾飞还有多远》 航空知识 2025年8月6日
《中国需要攻克的短板,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短舱之困》 中国航空网 2018年4月25日
《本土创新提升效率,中国民航发动机如何实现提质延寿》 澎湃新闻 2025年8月14日
《2024年民用航空动力发展》 航空动力 2025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