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后的藩属国:70多年前还在朝贡,至今仍无条件支持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15 08:52  浏览量:1

在帕米尔高原西南角,有一块长 300 公里、宽 100 公里的谷地。这里雪山环抱,河流纵横,世代居住着六千多塔吉克族人。这个地方,名叫坎巨提。

如今它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却总在公开场合说:“无论何时,我们都无条件支持中国。” 这份情谊,藏在两百年的朝贡史里,浸在风雪洗礼的岁月中。

一捧砂金的约定

1761 年深秋,叶尔羌城(今莎车)的城门迎来一队特殊的使者。他们头戴皮帽,身披毡袍,牵着两峰骆驼,驼背上驮着个黄绸包裹的木箱。


为首的老者掀开木箱,露出十五小包砂金。“这是坎巨提的诚意,” 他用生硬的汉语说,“愿年年进贡,做大清的属民。”


叶尔羌大臣新柱将此事奏报乾隆。皇帝看着奏折笑了:“一两五钱砂金,不多,却是份心。” 当即下旨:接纳贡品,每年回赠绸缎、茶叶,再赏银器一套。

从此,坎巨提的贡金成了定例。每年深秋,使者都会准时抵达新疆。他们不进京,只在叶尔羌完成交接。当地官员会备好车马,送他们到喀什噶尔的集市,让他们换些布匹、瓷器带回。


1917 年,新疆财政厅职员谢斌曾见过这些贡金。十五个小包用黄绫裹着,放在红木匣里,总重刚好一两五钱。“当地人叫它‘十五塔哈’,” 谢斌在日记里写,“说是祖宗传下的规矩,少一钱都不行。”

丝绸路上的守路人

坎巨提的分量,从来不在贡金多少。


翻开裴矩的《西域记》,第三条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从罗布泊西行,沿昆仑山入印度,坎巨提是必经的隘口。唐代驻军于此,防备吐蕃;清代时,它仍是新疆与西藏、南亚贸易的枢纽。


1847 年,七和卓叛乱席卷南疆。叛军围攻叶尔羌,城中粮草将尽。坎巨提首领赛福达阿里亲率三百骑兵,翻雪山、绕戈壁,突袭叛军后路,解了城围。


战后,清政府将莎车附近一片山麓赏给坎巨提。“那片草地水草丰美,” 当地老人说,“首领每年都去看看,说这是大清给的‘定心丸’。”

大国夹缝中的挣扎

19 世纪末,英俄在中亚展开 “大博弈”,坎巨提成了争夺焦点。


1891 年,英军突然攻占坎巨提首府。赛福达阿里带着家人逃到新疆,跪在叶尔羌衙门哭求:“臣的土地没了,只求朝廷收留。”


清政府与英国谈判了三年。最终约定:坎巨提仍向中国进贡,但由英国 “保护”。赛福达阿里回去后,偷偷让人带话给新疆官员:“砂金会一直送,心永远向着大清。”

1930 年代,民国战乱不休。坎巨提使者仍坚持来新疆,只是贡金常被军阀截留。有人劝首领停了吧,他摇头:“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让中国人知道,我们没忘本。”

未竟的归附之路

1947 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坎巨提使者突然带着一份密信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


信是首领写的:“愿归入中国版图,设自治区,派官员治理。” 当时的民国政府派人与他们谈判,1948 年 1 月 7 日签下《临时协议》,约定将坎巨提划为新疆的一部分。


可协议还没落实,国民党就开始败退。1949 年,坎巨提又派代表到喀什,想与新中国接洽。但那时边境未定,加上印巴分治引发混乱,这事暂时搁置了。


“我们等了两年,” 当地史料记载,“后来巴基斯坦派人来,说愿意保障我们的自治,才不得已点头。”

不变的牵挂

1963 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边界协议,正式确认坎巨提归属巴基斯坦。


消息传到坎巨提,老人聚集在清真寺前。有人拿出祖辈传下的绸缎,那是清代回赠的赏赐;有人捧着磨损的茶砖,说是民国时从新疆换来的。“不管归谁管,” 老人们说,“我们身上流着中国的情义。”

如今的坎巨提,首府改叫罕萨。当地市场上,中国商品随处可见;孩子们学中文的越来越多。2019 年,中巴公路修到这里,通车那天,当地人举着 “中巴友谊万岁” 的牌子,跳了一夜的民族舞。


“爷爷说,” 一个年轻的塔吉克族人说,“当年大清护过我们,现在中国帮我们修路、建学校。这份情,我们记一辈子。”


从乾隆年间的砂金,到今天的公路桥梁,坎巨提与中国的故事,从来不是疆界能隔断的。就像当地那句老话:“雪山会变,河流会改,但向着东方的心,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