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文联马鬃山采风作品集丨行走马鬃山
发布时间:2025-08-15 10:10 浏览量:2
谢沛宏 摄
沿着G30连霍高速一路向西,经过玉门后不远,在一个名叫桥湾的地方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你已进入边境管理区。疾驶的车子如同一匹嘶鸣的烈马,撞入了雄浑浩瀚的黑戈壁,而终点便是历史悠久的边陲小镇马鬃山镇。公路两旁,一团团不远不近的梭梭树和一簇簇骆驼刺相伴,成了远处站在山丘上的巨人。千百年来风吹日晒,荒凉的戈壁被涂上了一层独属于马鬃山的颜色,覆盖在表面的砾石被晒出了黑色的油脂。远处的大马鬃是黑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是黑的,蜿蜒曲折的公路也是黑的,厚重苍莽、无边无际。
终于抵达了马鬃山镇。在这里,天空一如既往蓝得纯粹,蓬松的云朵压得很低,似乎触手可及。秦时明月依旧皎洁、汉代边城古旧斑驳。祖国的大西北,除了肥沃的绿洲,青青的草原,巍巍的雪山,浩瀚的沙漠、雄浑的戈壁、强劲的风沙、干燥的空气、碧蓝的天空、洁净得像洗过的云朵,还有那些承载过悠久历史文化担当的古城关隘、驿道村庄、湖泊河流、井渠村落、摩崖石窟等文化古迹和遗存,更有在恶劣的气候与环境中生生不息的骆驼、牛马羊群、红柳、骆驼刺等沙漠动植物……
国门坐落在马鬃山的茫茫黑戈壁之上,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496号界碑西南侧百米处的恩来井井水清冽如镜,倒映着戈壁亘古的蓝天。盛夏正午,滚烫的井沿能烙熟鸡蛋;严冬深夜,冰层下仍涌动着不冻的活水。官兵们定期为井台描红,朱漆顺着石缝流淌,宛如戈壁血脉。这口井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界碑旁的精神图腾。每当戍边的战士捧起第一掬井水,老班长总会说:“喝过恩来井的水,骨头里就长了戍边的根。”
当寒夜降临,边关便显露出它最真实的模样。公婆泉下暗涌的,是王昭君琵琶弦上冻结的泪;营房窗棂震颤的,是战马嘶鸣的余韵。而黎明前最早那道曙光,总会先吻过界碑的国徽,再照亮万家灯火。
清晨的薄雾中,小镇慢慢苏醒。沙枣树的银叶翻卷着露珠,红柳的根系在地下织成密网,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鼓胀如帆。
傍晚,找一块平整的石头坐下,望着远处的天际。时间不动声色转动,天空变成橙红色。像一把金粉均匀地洒在广袤的大漠上,边境小镇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光芒。
几只不知名的鸟儿轻轻掠过夕阳,为这片天空画上了最点睛的一笔,和那些坚韧的植物一起见证着那些年轻人,他们将青春年华、忠诚信仰、辛勤汗水甚至鲜血生命都倾注给了马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