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骑自行车都先滑行一段再迈步上车,为啥现在人们骑车不用这种方式了?有啥科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5-08-15 01:48  浏览量:1

大家都看过老电影没?里面的人骑自行车,都得扶着车把"哧溜"滑两步,身子一扭,片腿从后头"唰"地甩过去,跟演杂技似的,要是穿裙子,基本告别骑车。

现在呢?满大街共享单车,屁股一沾座,脚一蹬就走,利索得很。这老法子咋就淘汰了?是不是因为上车方式太土了?

二八大杠:全家指望的"铁骆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可是家里最金贵的"大件儿"。当时的人都说,一辆某久或某凰的加重二八车,能传三代,"人走车还在"真不是吹的。为啥非得买这大家伙?车轮28英寸高(约71公分),前头横梁锃亮,车座都快赶上成年人腰高了。

那时候男性普遍身高也就1米6多,坐上去脚尖都点不着地。可老百姓就认它,土路坑坑洼洼,大轮子碾过去稳当;横梁焊得结实,扛得住两百斤粮食;后座捆麻袋、前梁挂箩筐,全家吃喝拉撒全靠它驮。

这么个"铁骆驼",想骑上去可费老劲了。原地跨?腿不够长。直接蹬?死沉的车身得靠惯性带起来。所以老手们就练出一手绝活,左脚踩脚蹬子,右脚"噔噔"蹬地滑两步,借着力把身子顶起来,右腿从车尾画个弧跨过去,街坊邻居都管这叫"扫堂腿式上车"。

要是后座捆着货,还得改"前跨式",滑行中把腿抬高,从横梁上翻过去,活像骑马套鞍子。

技术锁死的身高,被时代撬开了

当年不是不想省事,是实在没招。那时候车座下头那根调节高低的快拆杆,看着简单,可要精密卡扣和好钢材。80年代那会儿的工艺,还是用螺栓拧紧的固定座更保险,要不拉货时候卡扣松了,人就得栽跟头。

再说身高这事儿,1米7的汉子踮着脚勉强能够着地,普通个头就只能"掏裆骑",小孩学车时候钻在横梁底下,半圈半圈蹬着走。

赶上下雨天更遭罪,土路变成烂泥塘,一捏闸就打滑,脚又够不着地,连人带车"出溜"就进沟里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帮小子骑车的狼狈样,过来的人都懂。

计划经济那会儿,百货大楼里清一色的黑漆二八车。偶尔有几辆26英寸的"坤车"(女式车),横梁改成斜杠,总算能前跨上车了,可货架软、轮子小,拉两袋米都晃悠,老百姓都嫌它"不顶用"。买辆自行车还得要工业券,普通家庭得攒好几年,谁敢为了舒服不要耐用性能?

三个变化,让"扫堂腿"翻了篇儿

工业进步,自行车"瘦身"了,90年代往后,合金钢和一体锻压技术成熟了。车架不用再焊那么粗的横梁,几根细钢管就能组出结实的三角结构,又轻巧又扛造。

快拆杆普及了,座位高低随便调,1米6的姑娘也能双脚稳稳踩地。现在的共享单车用的铝制车架,重量还不到老二八车的一半,原地一蹬就走,犯不着滑行借力。

营养好了,个头蹿了,1982年那会儿,中国男人平均身高才1米67,到了2020年已经涨到1.71厘米左右了。这变化全靠饭碗里的油水,80年代每月半斤肉都得算计着吃,90年代鸡蛋牛奶管够,00后都是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

现在1米8的小伙子骑复古二八车,脚掌轻松撑地,再也用不上扫堂腿式上车了。

自行车从"拉货骡子"变成"健身搭档",当年一辆二八车=全家公交车+运货车。孩子坐前梁,媳妇侧坐后架,老爷们儿咬牙蹬车,五公里内全搞定。

现在呢?家家都有小汽车,快递直接送上门。自行车成了健身工具,弯把公路车、减震山地车,怎么轻快怎么来。就连送外卖的电瓶车,也设计成低梁矮座,抬腿就上,以前的上车方式早用不上了。

消失的上车法,藏着温情的记忆

虽说老式上车法淘汰了,可那份人世间的烟火气让人怀念。那时候小伙子载姑娘搞对象,刚处上的坐后面,热恋期的缩在前梁,发丝蹭着他下巴。坑洼路上"咣当"一颠,两人撞个满怀,脸红到耳根。

那时候许多孩子脚后跟常留车轮卷的疤,坐后座得绷紧腿,脚伸太靠里绞进辐条,能扯掉一块皮。

要是哪个当爹的心里没数,没发现后座孩子的脚掩到车轮里了,还站起来使劲蹬,孩子准疼得哇哇直哭;侧坐的姑娘更危险,跳车时裙子挂住轴钉,摔个结结实实。

那时候赶时间的老爸,右手扶自己车把,左手推另一辆空车,"双车漂移"过闹市。孩子坐后座搂着他的腰,汗味混着烟草味,成了童年最安心的味道。这些都是我的童年回忆,相信也是你的。

从"滑行跨栏"到"抬腿就走",自行车上车的变迁,像一把尺子量出咱们过日子的进步,工业底子厚了,材料工艺掰开了卡脖子的手;饭碗里油水足了,孩子个头蹿过父辈;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再不用大轮子扛颠簸。

这些变化都沉淀在普通人蹬车起步的一瞬间,省了力气,稳了日子,也迈向了更轻快的远方,哎,好久没骑自行车了,你们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