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志愿军而推出的“光荣”香烟,曾是时代记忆,却于1967年停产
发布时间:2025-08-14 20:38 浏览量:1
在近现代战争中,战场上的香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物资,由于战士们时常与战火相伴,残酷的环境又难以让身心得到缓解的机会,因此一支香烟总能成为战士们的精神慰藉。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堪称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由于当年的物质条件十分有限,物资供应十分紧缺,香烟问题也是后勤部门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光荣”香烟应运而生。
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他们在经历二战后已经有了强悍的后勤补给能力,号称“全球达”,前线士兵的粮食充裕毋庸置疑,就连可乐、酒水、口香糖等物资都能安排妥当,香烟就更是如此了。
当年美国大兵悍然介入朝鲜半岛,所吸的香烟主要有“骆驼”、“万宝路”、“好运”等老牌香烟,尤其是“好运”香烟,还被固定列入士兵的单兵口粮当中。
与美军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也经常能缴获到这种香烟,战士们也很适应这种香烟的口感,当时部队内经常传出“美国烟”的说法,其实所说的就是这一种香烟。
对于数量庞大的志愿军来说,吸烟问题仅靠缴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稳定的供应才行。
关于前线的香烟故事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基伟将军。
1952年上甘岭之战打得十分焦灼,总指挥秦基伟在面对美军总攻时放出狠话:“抬着棺材上上甘岭!”
为了指挥好这场硬仗,秦基伟手中的香烟几乎就没有断过,后来他回到北京见到毛主席,毛主席递出一根烟,可秦基伟未经思考脱口而出:“主席,我不会抽烟。”
从这一刻开始,为了兑现这个无意之间的“承诺”,秦基伟竟然真的把几十年的烟瘾给戒掉了。
而在前线上,更多的将士们需要一根香烟作为慰藉。
面对长期的坑道战、夜间行军作战,还有老兵这么说:“阵地上的一根香烟能够让人暂时忘却寒冷和饥饿。”
志愿军的条件无法与美军相提并论,后来也有被释放回国的美军战俘描述他们看到的场景:“中国士兵烟头传递着轮流抽,甚至还出现了烟草要比食物更加重要的景象。”
其实,这也能解释为何美军身上的“骆驼”更加受欢迎,因为这种香烟的劲头更大。
同样是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后续物资无法运送到前线的情况下,还出现了有士兵就地取材找到葡萄藤作为烟管,混合碎茶、干草自制土烟的情况,足以证明当时条件之局促。
女兵吸烟的例子也不是少数,比如马天蕴,她在押送粮草弹药时为了赶走疲惫,最终成为“烟不离手”的战地女兵。
如此庞大的吸烟人群摆在这里,后勤部门就该更重视这件事,全国人民也应当帮忙、出力。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整体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为了争取和平发展的时间,必须要先解决国家周围的隐患,因此抗美援朝不得不打。
香烟行业在中国也算发展多年了,不过总体是以国外资本介入为主,经过这么些年的战争和时代变化后,只能说还有基础、但未成型。
早期,往前线运输的香烟总体上也是有什么就运什么,种类繁多。
1951年,国营中华烟草公司便站了出来,这家烟厂虽后来并入了上海卷烟厂,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厚的一笔。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央慰问团成员来到前线慰问志愿军时,有战士提出了一个意见:“我们在和英美打仗,还抽他们的香烟,有些不妥。”
消息传回上海后,上海卷烟厂决定临时创造一个香烟品牌,把原本就存在的“白锡包”香烟重新更名和包装,这便成了“光荣”牌香烟。
起这个名字还有个良好的寓意:志愿军光荣。
烟盒总体上比较简单,但人们拿到烟盒就能看出其用意:工业生产的场景、田野景色,烟盒的正中央印着一只手绘的和平鸽,烟盒副标则有字样,上面写着“中朝人民军队并肩保卫世界和平”。
前线的战争仍在持续,后方的生产也在逐渐扩大。
烟草行业也在跟随国家政策推进公私合营制度,“光荣”烟标则由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的卷烟厂共同生产,前线的需求很大,后方的工人们也是加班加点。
其实,按照当年的卷烟制作工艺与水平,三家烟厂一起上都难以满足需求,上海卷烟厂还特意挑选了7家私营工厂代工,依然是一副供不应求的局面。
前线有很多士兵都抽到了“光荣”牌香烟,漫长的战争岁月,一支支香烟也承载了太多历史使命。
即便战争结束,这款香烟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光荣”牌香烟来到前线,注定是战士们的首选。
并非美国的“骆驼”不好抽,而是美国曾派遣空军大搞心理战,称“抽美国烟,享和平生活”,看到这样的标语后,志愿军战士立即有了抵触情绪,把美国烟视为糖衣炮弹。
香烟、炒面、冻土豆属于刚需物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坑道里面明明灭灭的火星。
铁原阻击战之后,彭德怀将军还特批给各个连队七八条好烟作为犒劳,也能从中看出香烟对部队积极性的调动。
很多原本不吸烟的战士,在上了前线后也渐渐有了抽烟的需求,在一些关键的埋伏作战中,部队就曾下发过“控制吸烟量,避免咳嗽、火光暴露目标”的规定。
有时有战士烟瘾上来了,就会用棉被闷住脑袋,以此来掩盖火光。
停战协定签署后,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大部分参战士兵撤回国内,那段血与火的记忆,伴随着一个个难忘的物件被埋藏在内心深处。
对和平充满希冀的“光荣”牌香烟迎来了理想中的模样,它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这并不代表着这段历史的结束。
不知何时,烟盒渐渐发生了变化,正面的标志改为了五角星图案,侧面则是大红花,更加具有辨识度了。
不少“光荣”牌香烟流入市场,当时的价格是单包0.37元,结合彼时的物价来看,定位也是在中端市场。
老百姓对于“光荣”香烟认可度也很高,逢年过节时这款香烟也总作为热门商品出现。
而“光荣”香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创新,留下了深厚的时代印记,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50年代中后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烟草行业面临着原料不足的问题,原料不足必然意味着产品质量下降,当时的上海卷烟厂可为此伤透了脑筋。
大家集思广益,还是想出了“土地发酵”等方法,可用这种方式发酵的烟叶依然无法媲美原本的产品口味,市场上有很多消费者也反馈过“香烟品质下降”的问题。
同样负责生产“光荣”的青岛卷烟厂还去尝试更换了原料,把地瓜秧、玉米叶都给用上了,然而这种“代用烟”依然因品质原因没能纳入“光荣”牌的体系之中。
这段时期“光荣”香烟的价格依然定在单包0.37元,很快出现了销量下滑的情况。
地方政府总希望能把所有事情做好,盲目追求产值,还出现了一些虚报的事情;天津卷烟厂曾宣传厂内每日的产量都能达到1000箱,可实际上的产量恐怕连600箱都很很难达到。
市场不买账的现象渐渐出现后,各大生产“光荣”香烟的烟厂都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很快就去找了小工厂代工。
小工厂的设备情况层次不齐,生产出来的香烟质量也难以统一,再度导致“光荣”口碑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边,因为时代早已发生变化,原本支援抗美援朝的标语也被替换,在那些年曾出现过“劳动光荣”、“鼓足干劲”等标语,还有些地区生产的香烟干脆在副版区域直接写上毛主席语录。
若是按照市场规律,“光荣”香烟恐怕很难维持下去,但关键就在于,当时的民众对于“光荣”香烟是有心理认同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总有“光荣”香烟的忠实消费者。
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会用粮票兑换香烟,“光荣”香烟并不属于口粮烟范畴,总是出现在婚丧嫁娶等场合。
城市工人则将“光荣”香烟视为劳动奖励,“面子”则是支撑“光荣”香烟走下去的另一大动力。
1960年,有消费者直接给上海卷烟厂写信,指出了“光荣”香烟的问题: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烟丝就跟木屑一般,抽起来非常辣嗓子。
上海卷烟厂其实是知道问题所在的,但他们没有能力解决,为了能维系品牌继续走下去,厂家这边只好给出“质量问题是前进中的小插曲”此类答复。
同时期,还有一个香烟品牌大放异彩,那便是“劳动”。
“劳动”牌香烟是始终保持着工农联盟主题的,在那段充满斗劲的岁月中,很快就超过了“光荣”香烟。
“光荣”香烟则在口碑恶化中急转直下,直到1967年因为政策调整而正式停产。
基于这款香烟的过往,它的烟标很快成为了热门收藏单品,几十年过去后,仅一枚烟标在拍卖市场的价格已经能够突破2000元,已经能够体现香烟的品牌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新征程后,烟草行业再度发生了巨大变动,地方香烟品牌也逐步被全国性香烟品牌所体现,想要让“光荣”香烟重见天日,恐怕也很难了。
回望“光荣”香烟的历史,其实更多是与抗美援朝那段战争岁月紧密相连的,早期的和平鸽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后期的大红花图案也呼应着主流的“劳动光荣”的口号。
“光荣”香烟见证着一段段历史的变迁,这本身就是它的最大意义。
2019年,中国烟草博物馆还举办了一场独特的烟标展览,“光荣”香烟的烟标作为重要展品出现,这更说明了其历史价值是受到官方认可的。
无论是前线作战的将士、付出汗水的工人与农民,他们都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