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丨河北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2 16:39 浏览量:1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河北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拍摄的阜平县骆驼湾村。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
“干活不出远门,家门口挣钱,钱包鼓了,家也顾了,一举两得。”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唐秀英笑逐颜开。
“村子越变越美,生活也更加舒心,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崔有宝满脸笑意。
燕赵大地上,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的壮美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河北是京畿要地、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成为乡亲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乡村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太行山深处,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在村外的山坳里,香菇大棚鳞次栉比。
8月4日,菇农薛永军忙着给香菇大棚通风,查看香菇长势。
“第一茬香菇已经采完,再过几天,第二茬就可以出菇了。”说起种香菇,薛永军算是行家里手。今年他种植了4个香菇大棚,香菇产量可观。
小香菇撑起了致富伞。顾家台村优质的空气、纯净的山泉,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很适合香菇种植。
“香菇品质好,一直供不应求,平均每棚年利润3万元左右。”薛永军说,专家现场指导、技术推动,加上阜平县打造区域品牌“老乡菇”,他种植的小香菇走出了深山,走进了石家庄、北京、广州等地的大超市。
村里有产业,村民有事干。脱贫后的顾家台村没有松劲儿,在旅游、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四大富民产业基础上,又打造了油牡丹种植基地、露营基地等项目,促进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腰包鼓不鼓,农民很关注。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说,2024年顾家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85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20多倍。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河北将脱贫地区产业纳入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实施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带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是远近闻名的富岗苹果种植地。苹果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标准化种植,绿色有机,苹果增产又增收。”岗底村村民刘海燕说,她严格按照“128道工序”进行种植管理,苹果产量高,果品质量好,一直供不应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河北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扩大“河北净菜”在京津市场份额。富岗苹果、保定冰柿、鸡泽辣椒……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扎扎实实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办好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好的村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夏日时节,行走在卢龙县蛤泊镇青龙河村,水泥路宽阔平坦,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绿树中掩映着红瓦平房。
看着不断变美的村庄,青龙河村的村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住着舒心。”村民郭新民说,村里由于地势较低,过去的土路特别不好走,尤其是一下雨,泥泞的道路让出行非常不便,现在一出家门就是硬化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脚下踩泥了。
硬化的是道路,通达的是民心。青龙河村2300多米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修建了排水边沟,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如今的河北,越来越多的乡村像青龙河村一样,村容村貌稳步提升。
乡村之美,不仅要外在美,还需要内在美。
中午时分,赞皇县西竹村爱心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三三两两围桌而坐,一边享用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
“猪肉肥而不腻,白菜软烂入味,这大锅菜好吃着哩!”作为爱心食堂的常客,年过七旬的西竹村村民王连群竖起大拇指,“吃完饭还能和大家坐在一块儿聊聊天,感觉挺不错。”
西竹村全村约650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43位,“做饭难、吃饭愁”问题困扰着村内大部分老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西竹村“两委”班子碰头商议,开办了爱心食堂,让老年人吃出幸福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
乡村建设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难事出发,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蝶变满目新,和美乡村入画来,越来越多的村庄向美而行——
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元氏县东于科村村民董彦辉喜滋滋地说:“家里通了自来水,安上了智能水表,吃水方便多了。”
直播进深山,农货上“云端”,涉县王金庄村连上了大世界。“上网方便多了,直播带货成了每天少不了的农活。”王金庄村“新农人”王虎林说。
邢台市信都区前禅房村曾是一个空心村,抗大路给村里带来了新机遇,引来了投资商,古村石屋变成康养民宿,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村民喝上“放心水”,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农村路成为“致富路”……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办成,汇聚成燕赵大地的山乡巨变。
文明乡风吹进老百姓心坎里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婚礼车队控制在轿车6辆以下”“香烟价格控制在10元以下”……在河间市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22条约定”长期悬挂在村委会的墙上、滚动播放在广场电子屏上。
“22条约定”全称《二十里铺村红白事改革制度》,包含12条白事、10条红事规定。
“最初村里红白事攀比厉害,办一次事,单是吃喝就要花至少3万元。村里反复开会商讨,最终确定了这22条。”二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强说,如今,村里婚事开销普遍减少,攀比之风也没了。
乡风民俗看似日常,实则发挥着维系乡村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纽带作用。我省持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抓好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如何有效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石家庄市藁城区倪家庄村的做法值得称道。
在倪家庄村“德善驿站”积分兑换超市,洗衣液、水壶、电吹风等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
“喜事新办加5分,勤俭节约加3分,1积分抵1元,做好事就能换奖品。”倪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胡立民说,村民可以在村里的商超使用积分兑换商品,这种物质奖励让村民感受到了做好事的价值。
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明乡风吹进老百姓心坎里。河北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今日河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小胜为大成,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