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浙江风
发布时间:2025-08-10 17:02 浏览量:2
@地包天小高
转眼已是立秋时节。中国有句谚语叫“立了秋,把扇丢。”这话放在江南并不合适。眼下江南尚未出伏,即便是出了伏,后面还有只暴躁的“秋老虎”等着,因此扇子是万万丢不得的。
扇子,曾是中国人消暑的主角。在古代,又被称作摇风、凉友,而除了做引风驱暑之用,史料中还常可见名士执扇以显智谋、美人摇扇以寄闺思、文人怀扇以藏雅志……扇之一物,在历史的流变和演进中,逐渐成为中国人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的重要载体。
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扇子各有不同,但几乎每种扇子,都少不了“浙江制造”。
那些年,从浙江扇底引动的风潮,不仅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向了世界。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类型之一。
《说文解字》曰:“扇,扉也。从户,从翄声。”由此可见,早期扇子的形制与禽鸟扇动羽翼有关。
仿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长柄羽毛扇
中国扇博物馆藏
起初,扇子只是一种礼仪工具。晋崔豹的《古今注》中有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汉魏六朝时期,用以遮阳引风的小型羽扇开始流行于江南地区。西晋灭吴后,名士陆机等人入洛,将使用羽扇之习带入中原,时人“翕然贵之”。
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羽扇“代言人”,当属诸葛亮。
《太平御览》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刘旦宅《万古云霄一羽毛》画轴 图源:成都武侯祠
事实上,从汉末到魏晋时期,士大夫中自诩才智无双的人物都爱使用羽毛扇。如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顾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败陈敏。又有东晋道士吴猛,拥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画水渡江,不假舟楫。
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也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
在民间,羽扇因体型轻巧,“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因此也广受欢迎。
古时羽扇产地遍布,尤以浙江湖州为盛。唐代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在他的《石柱记》一文中曾记吴兴事,兼及吴兴姚苌雉尾扇,这说明吴兴(湖州)制羽毛扇至少在唐时已闻名于世。
19世纪玳瑁骨羽毛扇 中国扇博物馆藏
至明清时期,吴兴羽毛扇更是名满天下。钱塘人氏黄模曾赋诗云:“吴兴团扇名天下,诸葛王雎不绮罗。淮海帆樯回羽客,春风门巷认金婆。”古时,湖州制扇工匠大都居住在金婆弄。今湖州城内尚有金婆弄地名,弄的北面便是苕溪的一条支流,古时沿河而建的街坊遗址至今依稀可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湖州出产羽毛扇的历史带有疑问,虽说湖州地处苕溪太湖流域,大面积的浅沼苇间深处,栖息着雁、鹤、鹭鸶、白鹭等鸟类,这些鸟类的羽毛曾是湖州羽毛扇的原料,但羽毛并非湖州特产,为什么制扇却独擅于湖?
对此,清代王延鼎在《杖扇新录》中做过详细的考证和说明:“禽羽枯而散,惟江湖郡骆驼桥下之水,上承苕溪,剽急厚重,浣羽其下则粘而不枯,光滑如缎,故羽扇独产于湖郡。”
湖州羽毛扇的制作要求除水质优良外,选料严格,制工精细也很关键。羽毛扇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采羽、选羽、刷羽、染羽、造柄、成扇,缀氄、饰绒这8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分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共有36道之多。
近现代以来,湖州羽扇制作基本继承和保存了古时的传统工艺,花色品种繁多,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扇等百余种扇形,造型别致、风格俊逸、质柔风软,堪称消暑纳凉之上品。
20世纪80年代的全盛时期,湖州羽毛扇厂年产羽毛扇32万把,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还远销日本、新加坡、印尼、缅甸、柬埔寨、锡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出口数量占到年产量的五分之一。
1981年,在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湖州羽毛扇中的桃形扇和半月扇还曾同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的第一名。
湖州羽扇非遗传人殷根毛开发的新款绒折扇
而今,在集生产、教学、研学接待及理论研讨于一体的湖州羽毛扇省级非遗工坊里,传承人正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挖掘和整理羽毛扇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着湖州羽毛扇的保护和传承。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团扇与美人,总是佳配。
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百无聊赖,“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的娇怯含羞,还是“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寂寂闲情……团扇的审美属性及其体现出的文化心理,都使其与女性关联在一起。
@Christina
在江南,手持团扇的水乡女子,更是夏日里的绝美映像。携扇行走在深巷小弄中,摇曳生姿;娴静坐于河边桥凳上,衣袂风扬……细腻的心思,深藏的情愫,纤指素扇,盈盈一握,使人顿生“团扇不摇风自举”的遐想。
团扇又称纨扇,或是合欢扇,以丝织的绢、绫、纨、罗之类织品为扇面,形状团圆似明月,盛于西汉至宋朝的一千多年间。
汉朝推崇洁白素雅的团扇。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里的“合欢扇”即没有任何装饰的团扇,与当时“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观念十分契合。
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
魏晋时期,公卿大臣、后宫嫔妃等不惜重金购买新颖的绢制团扇,团扇成为奢靡之风的代表,以至于东晋孝武帝专门为扇子颁布过一条法令,禁止民间绢扇的流通。
到了唐宋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团扇逐渐流行于各阶层。此时,随着扇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功用的增强,在绢本扇面上进行绘画创作的形式也日益盛行。
宋徽宗曾带头创作扇面,其中《枇杷山鸟图》绢本笔墨面一直流传至今。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曾提到,“昔年高宗在寿宫时,赏桂,曾命画工为岩桂扇面,仍制御诗分赐群臣。”
北宋 赵佶《枇杷山鸟图》
在帝王的影响下,民间也兴起了画扇、藏扇、玩扇的风潮。譬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夜市中,就出现了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对此,陆游诗中曾有过描绘:“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据《春渚纪闻》记载,北宋时的杭州,还发生过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被本地人传为美谈。
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掌管诉讼事务。任职期间,有位绸缎商人状告一位制扇工匠欠其两万钱的绫绢货款。工匠则表示,近来因父亲去世忙于操办后事,又不巧今年春天阴雨连绵,天气寒冷,所制扇子销量惨淡,多方面困难才导致无法按时偿还欠款,绝非故意拖欠。
苏东坡见被告本是守信之人,于是心生不忍,帮他在空白的夹绢扇面上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嘱咐他尽快偿还欠款。工匠感激涕零,抱着扇子前去售卖,刚离开通判府门,扇子便遭万人哄抢,很快销售一空。工匠顺利还清债款,也就此化解了与绸缎商人的矛盾。当时整个杭州称赞感叹,甚至有人感动落泪。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官微
历史上的绢面团扇,以产自浙江湖州双林“轻如朝雾,薄似蝉翼”的绫绢扇最负盛名,其与檀香扇(江苏苏州)、火画扇(广东新会) 、竹丝扇(四川自贡)并称“四大名扇”。
湖州双林地处杭嘉湖水网地带,历来盛产蚕桑,缫丝业相当发达。绫绢系双林一带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原按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古风可朔”。
从唐代起,双林绫绢就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明清时期,双林“名客商云集,贩往他方者不绝”。清代诗人姚文泰的《双溪棹歌》记述了当时的兴旺景象:“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船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通四方”。清末民初,绫绢织造进入鼎盛时期,产量在国内独占鳌头。
绫绢扇 图源:“浙江女性”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在新中式风的影响下,绫绢扇因其轻薄柔软的质地,手感舒适,上绘山水写意、工笔花鸟等图案,颇具古意,在社交媒体上走红。2024年夏天,双林绫绢团扇销量同比增加30%到40%。
今天的双林古镇,时常能看到身着轻盈绫绢汉服,手持轻巧绫绢扇的游客,在水乡的街巷中,或半遮羞面,或轻摇引风,成就一抹可人的风景。
折扇与江南文人在气质、调性层面相仿佛,界定为天然契合也不为过。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描述了明后期江南士子的一般打扮:“头戴一顶时样绉纱巾,身穿着银红吴绫道袍,里边绣花白绫袄儿,脚下白绫袜,大红鞋,手中执一柄书画扇子。”明清时期,文人雅士携扇出行是一种社会风尚,江南地区尤甚。
折扇的竹制线条流利平直、扇骨瘦而铮铮,方寸之间,扇面又可彰显志趣。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常视折扇为“怀袖雅物”。日常出门,便将折扇放在袖子中,经常边摇扇,边吟诗作赋。
陈稚玉作品 @杭州经信
杭州是中国生产折扇的名邑,以其产地得名的杭扇,制作精良、造型典雅,历来被誉为杭州雅扇。
历史上,杭州夏长而苦热的自然环境,周边丰富的竹木资源,发达的丝绸业造纸业,加上文人雅士和能工巧匠聚集,为杭扇的发展提供了卓越的条件。
南宋时,北方的匠人随皇室南下聚集杭州,他们带来的制扇技术和本地工匠的技艺相融合,让杭扇的品种和样式大量增加。而杭扇作为皇室贡品,制作自然更为精美,用料考究,从而成为中国扇子的主要代表。当时制作杭扇的作坊就集中在今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长达2里的巷弄里,该巷由此得名扇子巷。
南宋名人赵彦卫在其著作《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梦粱录》则记:“杭州城大街买卖不绝”,其中扇子就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和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等多种。扇铺有“中瓦子前(今清河坊至洋坝头一带)徐茂子家扇子铺、炭桥河下青篾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中的扇铺
明清时期,折扇开始取代团扇、羽扇的地位,独领风骚。杭扇也在这一时期将折扇工艺发扬光大。
明永乐年间,日本、朝鲜的折扇大量流入国内,杭扇取其精华,将书画、雕刻、镶嵌、剪贴等艺术手段用于扇面的装饰中,使杭扇成为实用与鉴赏兼具的工艺品。
到了清康熙中叶后,杭州扇庄与作坊之多,空前绝后。17世纪至18世纪,杭扇大量出口,曾远销欧洲,以其精美的做工和绚丽的图案深得贵族人士的喜爱,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杭州扇子巷内的制扇名匠王星斋创办了“王星记扇庄”。王星斋出身于三代制扇世家,其制作的黑纸扇,经历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涂漆、修饰等86道工序后,日晒不翘、雨淋不透、水煮不烂,既可纳凉,又可遮雨,有 “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图源:政在解读 摄影 | 法鑫
150年后的今天,扇子巷虽已不复存在,但王星记的品牌仍因其“精工细作”焕发着迷人的光彩。与此同时,王星记也不忘紧跟时代潮流,探索着新的发展路径。
2004年,王星记成为淘宝上最早的一批“老字号”。从2012年开始,王星记相继与动漫、美妆、酒业、珠宝、汽车、服装等各个行业推出联名款,跨界合作,销量逐年攀升。2016年G20峰会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王星记的扇子被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各国元首。
2024年12月4日,为宣传杭扇文化,一部以王星记扇庄百年历史为背景的原创舞剧《一扇百年》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上演。该剧以曼妙的舞姿,为杭州观众再现了“杭州雅扇”在历史的波折与沉浮中,坚守初心、坚韧不拔的发展之路,收获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图源:舞蹈中国 摄影 | 刘海栋
一把小扇,扇骨秀颀,扇面隽永,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摇曳之际风流生发。暑热未尽,且执扇行,听风等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