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VS坚决否认:这桩收购陷入“罗生门”?

发布时间:2025-08-10 06:20  浏览量:3

作为典型的快消品,运动行业的“买买买”“卖卖卖”稀松平常,很多看起来远开八只脚的品牌,背后很可能就是同一个后台大老板,旗下的品牌,有的是自身培育的,有的干脆就是收购来的!

近日,市场上有传闻“安踏体育即将完成收购美国运动鞋品牌Reebok锐步”。凤凰网财经则表示“多家媒体称相关实缴已完成”,对此安踏第一时间出来表示“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未承认也未否认。

安踏之所以被卷进锐步的事件,其实也不算完全空穴来风:早在2021年,安踏就曾“示好”阿迪达斯旗下的锐步,但彼时品牌管理公司ABG最终以25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时隔四年,锐步又传出“卖身”传闻,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安踏不置可否,舆论的另一方ABG的态度似乎更为明朗——坚决否认!

据外媒,ABG方面明确表示,现在不会出售锐步,将来也不会。并强调,ABG在拥有品牌的16年里,从未出售过任何一个品牌,并且完全致力于锐步的全球增长和成功。

要知道,ABG旗下拥有超过50个全球品牌,每年全系统零售额约320亿美元,其中亚太区域280亿美元。

旗下全球知名品牌包括Shaquille O’Neal、David Beckham、Reebok(锐步)、Champion、Brooks Brothers、Nautica、Hunter、Sports Illustrated、Judith Leiber、Barneys New York等。这么多大品牌,原来是同一个后台老板!

一方面不予置评,另一方态度明确,反倒锐步夹在当中。但事实上,锐步之所以传出卖身传闻,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身的经营状况也着实不甚理想,当年才被阿迪达斯脱手,如今在ABG的经营下依然乏善可陈,不复昔日辉煌,才会再度传出“卖身”传闻。

而一旦交易成真,意味着安踏“买买买”版图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过去的几年里,安踏已经多次上演这样的大戏!

锐步

是怎么跌落神坛的?

锐步这个品牌,其实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创立于1958年,前身始于1895年英国福斯特跑鞋,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钉鞋。

1979年,美国商人保罗·法尔曼接手后,锐步迎来黄金时代,不仅在1982年推出首款女性健身鞋,到了1987年更是凭借14亿美元销售额超越耐克,成为全球运动鞋第一品牌,总销售额几乎和后来的东家——阿迪达斯平起平坐!

此后锐步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发力:1989年推出PUMP充气技术,通过气囊定制包裹感;1997年开发DMX流动气垫缓震系统,巩固专业运动形象。

与此同时,锐步还在商业赞助上不断开疆拓土:1996年签下NBA新星艾弗森,推出经典“Question”和“Answer”系列篮球鞋;2003年签约刚进入NBA不久的姚明,打开中国市场。同时通过一系列赞助合约,占据北美职业运动的核心。

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阿迪达斯出于进军北美市场的考量,看中了锐步在北美的深耕,以38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要知道,2005年Nike营收为137亿美元,而阿迪达斯与锐步两家的收入总和达到123亿美元,几乎持平。因而这场收购,当时被称为“老二+老三”携手对付老大的较量!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收购成功后,阿迪达斯对锐步采取的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就是要将其原先的品牌调性全部抹去,转而彻底成为自身的棋子!

举几个例子好了:阿迪达斯将NBA、NFL赞助权转移至主品牌,到2017年取代锐步成为NHL赞助商,却未给锐步新资源,致其品牌力衰竭。二者均主打专业运动鞋,内部竞争激烈。阿迪达斯优先保障主品牌,锐步则有沦为“弃子”之嫌——这种操作在体育界屡见不鲜,正如ABG总裁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阿迪达斯的管理下,锐步并没有延续之前的状态,反倒是因为两个品牌在同一市场上以一个产品组合竞争,成为了直接竞争对手”!

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并购,最终落得个“双输”结局:非但锐步元气大伤,阿迪达斯也没能动摇耐克在美国的“垄断”地位,昔日的预言有多美好,如今的耳光打得就有多响!

2021年,阿迪达斯以25亿美元向ABG出售锐步,净亏19亿美元,CEO承认这是“最昂贵的错误”。“世界是一个巨大草台班子”的论断,此刻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据相关资料,ABG在收购锐步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品牌运营经验,只有体育IP运营的经验。主要运作逻辑是,通过收购陷入困境但仍有认知度的品牌,再通过区域授权合作(如分销商、零售商)进行市场运营,自身不参与产品生产、供应链或直营零售。

2022年,从ABG获锐步特许经营权的联亚集团,为锐步新增投入约3.97亿港元。但到2024年,锐步全球份额依然有限,直到此番再度传出“卖身”传闻。

收购锐步

安踏下一场“买买买”?

实际上,早在锐步的上次“卖身”,安踏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也可能是“被参与”)!

2020年底至2021年初,多家外媒报道称,安踏与威富公司(VF Corporation)、私募基金Permira等一同被列为锐步的潜在竞购者。

当时阿迪达斯刚刚启动锐步剥离程序,安踏因成功收购FILA(中国区,下同)并成功运营的案例被资本市场看好,认为其具备品牌重塑能力。不过当时,安踏方面明确表示“暂时没有收购锐步的计划”,与这次的模棱两可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不过阿迪达斯“犯过的错误”,安踏肯定会坚决“避雷”:早在2009年,安踏已经将FILA中国区收入麾下,并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其5年内就实现了盈利!

而锐步的健身、潮流属性与FILA高度重合,可能引发内部竞争。更何况,当时的安踏,刚刚历经两年的筹划,于2019年并购了始祖鸟的母公司亚玛芬(Amer):联合腾讯等一众力量,并购总金额46亿欧元(约360亿人民币),创中国体育行业并购纪录!

而且,亚玛芬2017年营收26.85亿欧元(约210亿人民币),远超安踏同期营收(166亿人民币),因而被市场称为“蛇吞象”并购。并购刚一两年,正是将其整合进自身品牌矩阵的时候,有限的现金流要优先保证核心业务,对于锐步这样25亿美元的“大单”,兴趣寥寥也属正常!

这次安踏会收购锐步么?笔者当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但可以从安踏以往并购的逻辑中探寻一二——特别是那场“蛇吞象”并购,堪称运动乃至快消品牌并购的经典!

相关资料显示,亚玛芬旗下拥有始祖鸟(户外)、萨洛蒙(越野跑)、威尔逊(网球)三大专业品牌,填补了安踏在高端户外运动市场的空白。收购后,安踏形成“大众(安踏主品牌)——中端(FILA)——高端(亚玛芬)”的品牌梯队,覆盖从基础运动到专业垂类的全场景需求。

而始祖鸟的GORE-TEX面料、萨洛蒙的鞋底科技等专利技术,强化了安踏在功能性产品上的竞争力。而安踏将FILA验证成功的直营模式(DTC)复制到亚玛芬,也有效释放了后者的品牌价值!

资本市场的回报数字,是最好的答案:2024年,亚玛芬全年营收增长至51.83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增长3倍多,达到2.36亿美元,首次扭亏为盈。而2024年2月亚玛芬体育在纽交所的上市,其发行市值达63亿美元,如今市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安踏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

回顾安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买买买”的历史:且不说FILA(那太古早),2015年收了斯潘迪,2016年拿下迪桑特,2017年纳入可隆,2019年通过收购亚玛芬一下子多了11个品牌,2023年又把MAIA ACTIVE收入囊中,2025年再添德国运动品牌狼爪……甚至前一段时间,市场还有声音呼吁安踏“拯救加拿大鹅”!

据统计,现在安踏“买买买”来的旗下品牌已经超过20个。而且每个品牌都各司其职,通过精准定位、场景细分和资源协同,最大可能避免“同门互踩”,这就引申了一个问题:即使收了锐步,往哪里摆——会不会重蹈阿迪达斯的覆辙?

正如前文所言,和巅峰相比,锐步的品牌影响力大不如前。数据显示,2024年,锐步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1.5%,在二线品牌中苦苦挣扎。

销售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锐步在淘宝、京东、抖音三大电商平台的销售额总计仅1.6亿人民币。而曾经并肩而行的“友商”耐克,在今年618天猫平台上开卖首小时成交便破亿,跻身天猫618“10亿俱乐部”,宛若云泥。

谈判,是需要筹码的:以锐步目前的地位,安踏旗下品牌众多,即使锐步加入,在品牌矩阵中的定位想必也会相当尴尬。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大哥的“小弟”太多,要想雨露均沾,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安踏刚于2025年4月收购德国狼爪,短期内连续大手笔收购可能引发投资者对资金链的担忧。截至2024年底,安踏可用现金余额约113.9亿元人民币,虽整体资金储备超过500亿元,但大额收购仍需谨慎权衡。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一家近70年的老运动品牌,锐步能带给安踏的,也不全然是“负资产”,也有很多宝贵的资源!

据中商视点,在产品与技术层面,锐步依然有一系列硬核的专业资产;旗下健身IP带来课程与装备联动的完整生态,使其在训练与跑步赛道也具备竞争力。此外,借助锐步海外销售渠道,安踏也能加速品牌全球化扩张,协同旗下始祖鸟、迪桑特等多品牌舰队,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尾声

“花无百日红”,锐步这位昔日篮球场上的健将,如今也依然没能摆脱迟暮的境地。无论安踏收购与否,锐步未来要摆脱困境,重振雄风,前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