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号据说所有公司都要为员工交社保,这事能成功吗?
发布时间:2025-08-09 23:10 浏览量:1
九月一号,最高法的一纸文件直接宣布社保的“游戏规则”,将彻底被改变,简单一句话:不管你或者企业愿不愿意,社保必须缴纳,任何形式的不缴纳社保的约定,都将无效,这句话算是平地起惊雷,别管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很头疼,个人拿到的钱变少了,用人单位支出的钱变多了。
大面积的小企业,小商户,小工厂,只要是雇佣员工的,很可能还会面临倒闭的风险,同时还有大量的年轻人在质疑,如今生育率越来越低,未来还有人缴纳社保养活我们吗?
如今很多人为什么不愿缴纳社保?“每月工资刚到账,就被社保扣走几百块,感觉像割肉。”我相信这是很多年轻人最深刻的感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琢磨“要不要缴社保”,甚至有人主动放弃缴费,这种看似“短视”的选择背后,藏着的是一代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的焦虑与盘算,眼前的压力,比几十年后的保障更真实,对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工资条上的数字往往经不起细看,一线城市应届生月薪六七千不算低,但扣掉房租、通勤、吃饭,能剩下的寥寥无几。
这时候,每月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社保缴费,就成了负担,因为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是,下个月的房租都要精打细算,没人会考虑几十年后的退休金问题,或者说,九月一号社保新规“强制”缴纳,将让很多人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年轻人的未来确定吗?压根不确定,这就削弱了缴费的动力。
社保的核心是“长期投资”年轻的时候存一笔钱,到老了有保障,但年轻人对“长期”的信心正在动摇,延迟退休这个事大家都知道吧,你对你未来能不能领上养老金,能领多少,有信心吗?生育率持续走低是事实。
2018 - 2022 年期间,生育率从 1.55 一路下滑至 1.18,2023 年总和生育率更是低至 1.0 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这一趋势深刻影响着年轻人对社保的态度,在现收现付制的社保模式下,年轻人缴纳的社保很大程度上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可随着生育率下降,未来劳动力数量锐减,当这一代年轻人步入老年,缴纳社保的年轻人数量大幅减少,却要供养相对更多的老年人口,这也是事实,父母那一辈,五十多岁就退休了,到现在可能要六七十五岁,也不说几十年后会变什么样子。
男性平均年龄也就六十九岁,这个时候,社保作为“长期投资”来看,竞争力正在下降,即使你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健健康康活到退休,你也不能保证“人口结构”一直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等你退休时,劳动人口减少,养老金池可能“入不敷出”。
到时候能领到的钱未必能覆盖生活成本,现在缴的钱,可能是在养现在的老人,等轮到自己,说不定就没那么多了,很可能这笔钱也不够用,日本大量的老人需要去打工的新闻不少见吧,日本很多老年人都面临活不起的问题。
为啥活不起?因为年轻的时候缴纳的钱不够用的,暂且不谈日元贬值和物价飙升的问题,单纯的日本养老金制度,就不够一个普通日本老年人好好生活的,日本养老金分三轨制,最下层的一轨叫国民年金,这个是要普遍缴纳的,中间那一轨叫厚生年金,正规企业都要交,但是小企业和自由职业的很多人都不交,最上面一轨叫企业年金,企业自愿缴纳,只有大企业的退休人员才有机会享受到。
日本老人退休时要是有厚生年金和企业年金,自然是够用的,但是绝大多数老人只有国民年金,根本不够填饱肚子的,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现在日本六十岁以上无工作老人的实际月福利收入为十一万日元,实际生活最低所需费用为十五万日元,也就是每个月还有四万多日元需要靠提前储蓄或自己去挣,什么是最低生活所需?就是仅仅满足吃喝,生病没钱,培养兴趣爱好没钱,后来日本才有了,《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和银发人才中心。
为老人提供了就业辅导,技能培训和就业保障,咱们国家的养老金政策,也是三轨制,日本的国民年金对应的我国基础养老金,厚生年金到了我国叫做城镇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对应我国的就是企业年金,公务员则叫职业年金,这个和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团体险再加传统的五险一金并称为六险二金。
小岛国步入老龄少子化社会以后,尚且如此,现在我们这边的年轻人老了以后又会怎么样?这是个未知数,谁也不好说,社保的本质是什么?
社保这个东西,其实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才有,计划经济时代,你上班是不用考虑未来的问题,你在哪个单位上班,哪个单位就保障你医疗,生育,养老这些事情,也就是单位给你兜底,也就不需要社保。
看病不要钱,退休有工资,工伤单位养着,但这种模式有个大问题,农民和没单位的人没人管,而且全靠单位扛着,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改革开放后,“单位包到底”的模式扛不住了。
1984 年,我国开始试点养老保险改革,让企业和个人都缴点钱,不再全由国家兜底,1998 年,医疗保险也开始改革,从“单位医保”变成 “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2009 年,新农合推开,第一次让亿万农民有了医保。
社保的本质是给不确定的未来一个确定。
它的核心是用制度把大家的钱聚起来,帮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人,年轻人缴的钱,一部分在帮现在的老人养老,没生病的人缴的医保,在帮生病的人看病,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但是时代在改变,社会结构在改变,一切都在变,很可能我为“人人”,没人为我。
当下年轻人对社保抱有迟疑的态度,并非年轻人不是不需要保障,而是社保的很多规则,并不符合当下的需求,他们反感的不是“保障”本身,而是缴费与回报之间的模糊感,以及现实压力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感,比如医保,几乎没人会主动放弃。
毕竟谁都可能生病,住院报销、门诊统筹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养老保险的“遥远感” 就让人提不起劲,毕竟要等几十年后才能兑现,而当下的生活压力却迫在眉睫,这种矛盾背后,是年轻人对“安全感”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是不想要保障,而是更渴望 看得见、摸得着、能灵活调整 的保障,把钱存在自己的账户里,随取随用,心里踏实,关于年轻人不愿缴纳社保的问题,实际是社保也不懂年轻人在焦虑什么,强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更要从现实出发,解决他们的顾虑,而且社保制度实施到现在,实际受益人群就是六零后和七零初,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没有社保,结果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国家突然开始补缴社保了,条件也很宽松,这是真正的一笔投资钱,现在这代人正享受着当年的福利。
八零后又是一个样子,几十年时间换工作的特别多,搞不懂社保的规则,单位给交就要,不给就不要,除了一些事业编和公务员,很多人上班以后都没缴纳过完整的社保。
到了九零后,零零后就更不一样了。现在的就业形式多种多样,搞强制就是告诉大家,现在社保的税收属性更大,甚至还有很多用人企业搞劳务派遣搞外,只知道他们给你安排到哪个厂子干活,和哪个公司有劳动关系都说不清,制度是统一的制度,但是人不是,而且还都在搞去单位化,交了吧,亏得慌,不交吧,又怕没保障。
强制缴纳社保,不止影响到个人,还有中小企业,不亚于一场小型风暴,成本是真的抗不住,社保强缴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便是成本的显著增加,在当下竞争本就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许多中小企业利润微薄,生存艰难,以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为例,若原本工人月薪 5000 元,企业此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在强缴令实施后,按照单位部分缴纳费率加总约25% 计算,用工成本将飙升至6250元,这意味着企业每年要为每位员工多支出15000元。
倘若企业利润空间有限,这新增的社保成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导致企业陷入亏损,面临倒闭风险,你不能否认,在中国就是有很多中小企业,在勉强维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餐饮、零售、建筑等行业用工量大,且利润普遍处于2% - 8%左右,社保强缴令的推行,会使这些行业的企业人力成本飙升一大截。
例如,一家典型的十人小型餐饮店,若全员合规缴纳社保,按照当前社保缴费比例(养老保险单位缴 16%、医疗保险约 8%、失业保险 1.5%)计算,企业需额外承担员工工资25%-30%的社保费用,具体到不同地区,因社保缴费基数存在差异,压力也不尽相同。
在上海,2025 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7384元每月,企业每月最低需为每人支出约1898元,北京基数下限为 6821 元,企业最低月支出也达1876元每人,十个人就是近二十万,这可能就是一家饭店一年的利润,那老板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降低成本,要么裁员,要么降薪
强制缴纳社保,也许会成为一种筛选机制,很多中小企业会被筛选下去,市场会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占据。
不能说这样不好,但是一定很阵痛,一方面是很多员工不愿缴纳社保,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负担不了社保,这就很尴尬了,所以强制缴纳社保的消息一出,网上的回复几乎是一边倒的不支持,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缴纳社保实际是信任问题,我们从不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
每月盯着工资条上被扣除的社保费用,不是在计较那几百块钱的得失,而是想弄明白,钱去哪里了,是怎么被管理的?几十年后能拿到多少回报?
这是公民对公共事务应有的知情权,是对自己未来的合理规划,年轻人愿意为值得的制度买单,如果社保的每一笔收支都晒在阳光下,如果政策调整能提前倾听民意,如果遇到问题时投诉渠道畅通无阻,他们绝不会吝啬那部分缴费。
但当制度总是遮遮掩掩,当疑问得不到明确回应,当承诺的保障看起来像空中楼阁,迟疑便成了最自然的反应。
这代年轻人见过太多“画饼”,所以更看重“兑现”,他们不是不明白“法定义务”这四个字的重量,只是觉得,在谈论义务之前,制度应该先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把规则讲清楚,把漏洞补完整,把流程理顺畅,这种要求,不过是想让自己的付出能有确定的回报,让未来的生活多一份踏实,这才是社保制度该有的样子。
它不依赖强制力,也不诉诸道德绑架,只凭透明、公平和可预期,就让每个劳动者心甘情愿地为未来下注,毕竟,能让人心甘情愿付出的,永远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