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陈勤:年薪154万的留美精英,为何从脸书顶楼跳下?
发布时间:2025-08-08 08:54 浏览量:1
文| 毒蜂
编辑| 毒蜂
——【·前言·】——
1999年福建乡下的土坯房里,邮递员扯着嗓子喊“陈勤,省理科状元!”时,父亲的锄头“哐当”砸在泥地里,母亲哭着抹泪:“俺儿再也不用遭罪了。”
20年后,加州阳光刺眼的上午,这个曾考赢全省几十万人的状元,从脸书总部顶楼纵身跃下,口袋里的纸条写着:“我只是想让爸妈过得好一点。”
陈勤的名字,是父亲蹲在门槛上,想了半宿定的,是贫瘠土地上,最朴素的期许。
父母在田间耗尽气力,但饭桌上,还是常年清汤寡水,土墙上的奖状,是这个家唯一的光芒。
那时候的穷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陈勤不用父母催,他像一头沉默的牛,把所有的力气、所有的憋屈,都狠狠摁进书本里。
1999年高考放榜那天,陈勤考了635分,是福建省理科状元,消息像惊雷炸翻了小山村。
母亲攥着那张薄薄的成绩单,泪水止不住的砸在上面,她的儿子有出息了!
那天,陈家的土坯房,第一次挤满了人,连村支书,都拎着两瓶酒来道贺,大家都认为,这个从泥地里爬出来的状元,未来一定是一片坦途。
陈勤没选清华北大,而是报了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然而浙大的电气工程,没能留住这头倔强的牛。
一学期后,他径直敲开院长办公室:“我要学计算机。”
可是转专业的难度,不亚于再考一次状元,陈勤又比别人,少学半年的课程,之后每天泡在图书馆,凌晨才回宿舍。
当期末榜单上,他的名字再次高悬榜首,所有质疑,都化作了惊讶,这头“牛”,在全新的旷野,照样犁出了最深的垄沟。
同学打趣他“状元到哪都是状元”,他只是笑了笑,眼底藏着,只有自己才懂的压力——他得快点成长,快点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3年毕业后,陈勤进了一家,不错的科技公司,可看着同事们讨论出国深造,他又动了心思。
可那时候出国不容易,光是申请学校的费用,普通家庭就承担不起,陈勤没伸手要,自己攒了三年工资,又申请了奖学金,2011年,载着美国梦,他坐上了去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飞机。
在洛杉矶,陈勤过得比在浙大时还省,别的留学生周末聚餐、看球赛,他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图书馆。
图书馆凌晨四点惨白的灯光、冷水就着干硬三明治的吞咽声、刷盘子后红肿发皱的手指……
三年,他用别人一半的时间,生生撕下了那张硕士文凭。
当他在硅谷,签下第一份工作的合同,在并不宽敞的公寓里,拿到购房钥匙时,握笔的手抑制不住地颤抖,他认为离“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014年,陈勤在美国买了套房子,不是很大,但老两口得知儿子买房后,留下幸福的眼泪,他们觉得儿子总算熬出头了。
2018年,互联网巨头脸书,向他敞开大门,22万美元年薪,折合人民币154万。
进了公司,他被分到广告技术部门,这里是公司的“钱袋子”,但也像个高压锅,一个代码写错,可能就损失几百万美金。
他仿佛回到了,高考冲刺的岁月,晨光未露人已在工位,星斗满天时才踏上归途。
当公司高层拍着他肩膀,赞许“干得漂亮”时,那簇名为“希望”的火焰,在他眼底跳跃。
他仿佛清晰地看见,父母坐在旧金山新家的阳光房里,脸上是他从未见过的、安详满足的笑。
为了这个画面,他愿意榨干自己最后一丝精力
看似一切向好,可命运往往就是这样作弄人……
2019年初,公司开始裁员,陈勤的考核评级突然一路下滑,但经理找他谈话时,却笑眯眯地说“再努努力,下次一定给你好评级”。
可转头就在会上暗示他,跟不上节奏,陈勤这下慌了,他不是怕工作累,是怕丢了这份工作。
他在美国的房子还在还贷,更重要的是,他拿的是工作签证,不是绿卡,一旦被解雇,两个月内找不到新工作,就得卷铺盖回国。
最终他还是被裁了,这种被当众扫地出门,的奇耻大辱,令他无法呼吸,这对于一个背负着家族荣光、习惯了“状元”赞誉的寒门骄子,是比破产更难以承受的毁灭。
他冲进经理办公室,激烈的争吵声,隔音玻璃都挡不住。
十几分钟后,陈勤走出办公室,领带歪斜,双眼布满骇人的血丝,像一头被逼到悬崖边缘、走投无路的困兽。
尊严被系统性地碾碎,退路被彻底堵死,身份悬于一线,父母的期望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出路似乎都消失了。
他进了电梯,按了顶层的按钮,顶楼的风,呼啸着灌进他的西装,他俯瞰着这片曾为之燃烧全部青春与热血的土地,手指无意识地触碰到口袋里的手机。
屏幕亮起,是父母在国内老屋前,笑得满脸皱纹的照片,那套承载了无尽孝心的阳光房,终究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空中楼阁。
大洋彼岸,福建山村的父母,此刻是否正守着那部老旧的电话,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再响起的、报平安的越洋铃声?绝望的浪潮,彻底淹没了他,纵身一跃,万籁俱寂。
陈勤冰冷的葬礼上,白发父母死死抱着那个小小的骨灰盒,浑浊的老泪纵横,那个从小用奖状糊满土墙,让他们在村里挺直腰杆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冰冷的盒子被带回来。
这件事让美国的,华人圈炸了锅,几百个在硅谷工作的华人,涌到脸书总部,举着“中国人的命也是命”的牌子抗议。
可再大的动静,也换不回那个从福建乡下走出来的状元了,也唤不回那个从顶楼坠落的灵魂。
看了大家的评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人说他“不回国报效”,有人怪他“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也有人惋惜“何必把自己逼到绝路”。
其实换个角度想,陈勤的选择,或许藏着太多普通人的影子,我们这代人,谁不是被“要争气”,“要出人头地”的念头推着往前走?
当我们有了孩子,大概都能懂陈勤父母的痛,我们总觉得“孩子要争气”,总把“出人头地”挂在嘴边。
我我们却忘了告诉他们,输了也没关系,回家就好,就像有朋友说的,“当年何苦呢,把孩子辛辛苦苦养大,结果……”
可为人父母的,哪个不是盼着孩子飞得高、走得远?只是我们忘了,飞得再高,也得有回头的勇气,走得再远,也得知道家的方向。
有人说他“虚荣心强”,可谁又没点自尊心?从穷山沟里考出来的状元,一路靠自己拼到硅谷大厂,他怕的哪里是“丢工作”,是怕辜负了那些年的苦,怕对不起父母眼里的期待。
就像评论里说的,“他应该没拿绿卡,就不先买房”,可他太想给父母一个“安稳”的信号了,太想证明“我能行”了。
至于“回国不回国”的争论,其实更像一面镜子。
当年钱学森们冲破阻碍回国,是因为祖国需要,如今有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或许也有他们的考量。
但无论在哪,有一样东西不能丢,那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底气。
就像评论里说的,“遇不公可以回国再找工作”,是啊,厦门的IT企业不少,以他的学历和能力,回来未必没有出路,可他偏偏被“不能输”的念头困住了。
陈勤的故事,不是一个“状元陨落”的悲剧,而是一个关于“成功”的反思。
我们总以为年薪多少、职位多高才是成功,却忘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能笑着起床,能安心睡觉,能在累的时候说一句“我不干了”。
想起陈勤父亲说的“勤,就是靠自己刨食”。可刨食的目的,是为了活着啊,要是连命都没了,再大的“出息”,又有什么用?
要是陈勤能听到,真想告诉他:回福建老家吧,种点地,陪爸妈晒晒太阳,比什么154万年薪都金贵。
你说呢?要是你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坎,你会跟他说句啥?
- 上一篇:5分钟学会暗黑4最重要技巧!必看技术贴
- 下一篇:年轻人穿搭升级,“奇葩”丑鞋火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