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盛魁精神,赋能现代企业——呼和浩特企业联合会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研学
发布时间:2025-08-05 14:59 浏览量:1
传承大盛魁精神,赋能现代企业——呼和浩特企业联合会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研学
作者/孙树恒
2025年8月4日下午,呼和浩特市细雨濛濛,我跟随俞敏洪老师“俞你同行”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直播,又与呼和浩特企业联合会350家会员企业代表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研学。呼企联党支部李冬元(杨帆口腔经理)、走访部江岩(奥淳酒业招商部经理)、活动部王轩(荣美传媒公司总经理)带领内蒙古农推官、巴盟农产品销售公司温维刚总经理;新潮传媒阿如娜总经理;华荣房地产公司刘欣经理;华夏国际影视城吴美玲总经理;智慧旅游十AI周智慧总经理;航天医学李瑞芬经理等20位企业家走进大盛魁文化博物馆。通过大盛魁文化博物馆赵正伟馆长的讲解,开启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商业文明对话。这场研学活动不仅是对大盛魁精神的溯源,更是现代企业寻求文化赋能的深度探索,为呼和浩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思考。
一、百年商号的历史回响:大盛魁的商业传奇
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八个展厅,如同打开的历史长卷,在实物、图片与文献的交织中,诉说着这个亚洲首个股份制企业的兴衰历程。在研学中,我抛砖引玉,让大家增强对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自信,赵正伟馆长讲解大盛魁从康熙年间的创业故事开始,将众人带回那个驼铃声声的年代,三位山西籍创始人随清军征噶尔丹进入蒙古高原,从随军贸易起步,逐渐建立起覆盖蒙古草原、俄罗斯乃至中亚的商业帝国。
"大盛魁最鼎盛时,财富可从乌兰巴托铺银至北京,在蒙古高原代国家收税,开展的赊销贸易堪称现代期货的雏形。"这种"春季赊货、秋季收羊"的模式,靠的正是"诚信"二字。"这种精神在展厅的"号规墙"上得到印证:员工禁止拜访领导家属、同事间不得私自送礼、打架斗殴直接开除……严苛的制度背后,是对商业伦理的极致坚守。
最令企业家们震撼的是大盛魁对人才的培养体系。"学徒需十年方能出师,必须精通汉、蒙、俄三种语言,还要练就双手打算盘的绝技。"大盛魁商号的员工从十三四岁入号到二十四五岁独立经商,十年间学徒不仅要学习商道,更要修行"仁义礼智信"。这种"育才先育人"的理念,让在场的现代企业家陷入深思:在AI时代,企业的人才培养是否丢失了这种长远视角?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呼和浩特市企业家的"活态课堂"。"我们依托博物馆的非盈利属性,衍生出教育科技、生物科技、酒业等实体公司,正是想让三百年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落地。"赵馆长的话点明了博物馆的使命。
二、古今对话的思想碰撞:企业家的研学思考
参观结束后,研学座谈会在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企业家们结合自身行业,从大盛魁的历史中寻找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奥淳酒业招商部江岩经理首先发言:“大盛魁让我深受启发。他们当年能垄断草原贸易,靠的是对客户需求的极致理解。我们现在为供电局做福利卡服务,更要学习这种'万物皆可服务'的灵活思维,从单一业务拓展到全链条服务。”这番话引发了服务业企业家的共鸣,大家谈到,大盛魁分号遍布各地却能统一管理,靠的正是"标准化+本地化"的模式,这对当下连锁企业的扩张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从事AI行业的周智慧总经理则关注到大盛魁的"流量思维":"三百年前没有互联网,但他们通过'旅蒙商路线'构建了线下流量网络。现在我们用AI技术打造IP、引流获客,本质上与他们在草原建立羊马店、票号的逻辑相通。"她以AI技术为例,建议博物馆将线下客流转化为线上私域,用短视频传播大盛魁故事,"就像当年他们靠驼队传口碑,现在我们靠算法传文化。"
呼企联党支部李冬元(杨帆口腔经理)聚焦于品牌传承:"大盛魁从旅蒙商号到中华老字号,靠的是文化赋能产品。我们生产的乳制品,如果能融入'万里茶道'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他的观点得到文旅行业从业者的响应,大家提出,可借鉴大盛魁"从茶叶到绸缎"的跨界思维,开发融合蒙元文化与旅蒙商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座谈会上,"诚信"与"创新"成为高频词。企业家们意识到,大盛魁的成功不仅在于严格的号规,更在于其对商业环境的敏锐适应,从随军贸易到民间通商,从实体商号到票号金融,每一次转型都紧扣时代脉搏。这对当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具有深刻启示: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保持战略灵活性。
三、文旅融合的构想:活化历史的实践建议
如何让大盛魁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企业家们结合呼和浩特打造文化名城的战略,为博物馆的文旅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实操建议,形成了"文化赋能+商业变现"的完整思路。
旅游渠道创新成为讨论焦点。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企业家直言:"现在旅游团更愿意带客人去能产生二次消费的景点,大盛魁需要设计'免费参观+文创消费'的模式,就像当年他们靠'赊销'吸引客户,我们可以靠体验感留住客人。"建议与文旅等机构合作,将博物馆纳入"万里茶道"研学路线,针对高标团配置专业讲解员,"让游客不仅看展品,更能听懂背后的商业智慧。"
沉浸式体验设计是另一重要方向。华夏国际影视城吴美玲总经理提到,可利用博物馆的戏台打造实景演出,让游客扮演大盛魁掌柜、账房先生,体验"双手打算盘""三语谈生意"的乐趣。"就像河南大戏台靠相亲节目出圈,我们可以靠'晋商职场体验'打造爆款。"从事文化传媒的王轩和阿如娜建议,结合研学推出"少年掌柜"计划,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道文化,"这比单纯参观更有教育意义,也能形成家庭客群的口碑传播。"
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华荣房地产公司刘欣经理和航天医学李瑞芬经理主张跳出"纪念品思维",打造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载体。"大盛魁当年把茶叶做成砖茶方便运输,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融入日常用品。"可开发印有商号印章的茶具、融入算盘元素的办公用品,甚至推出"大盛魁酒"等衍生产品,"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物件,更是一段历史记忆。"
线上推广方面,企业家们提出"AI+文化"的方案:用数字人技术复原大盛魁掌柜,通过直播讲解历史;开发VR体验项目,让用户"穿越"到归化城的商号街;在短视频平台发起"重走茶道"挑战,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技术是手段,文化是内核,就像当年大盛魁用骆驼队而非马队,因为骆驼更适应草原环境,选对载体,文化才能走得远。"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
这些建议最终凝结为一个共识:大盛魁文旅发展不能停留于"参观展览",而要构建"体验—参与—传播"的闭环,让静态的历史变成动态的文化生产力。
四、研学启示:从大盛魁精神看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这场跨越三百年的对话,最终沉淀为几点深刻启示,不仅是对参与研学的企业家,更对所有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具有普遍意义。
坚守价值观,方能立长久。大盛魁300年的历史证明,商业的本质是信任。从"16两秤代表福禄寿三星"的诚信文化,到禁止行贿的号规,再到"春季赊货、秋季还款"的契约精神,正是这种对商业伦理的坚守,让它在动荡年代屹立不倒。现代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若想成为"百年老店",必须将价值观融入制度设计,而非停留在口号层面。
懂变与守常,辩证求生存。大盛魁的转型史堪称一部商业应变教科书:从随军贸易到民间市场,从实体经营到金融创新,从单一商品到全产业链布局,始终在变;但"服务客户""诚信经营"的内核从未改变。这启示当代企业,面对技术变革与市场波动,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具备迭代勇气,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
文化为根脉,品牌方长青。大盛魁从商号到文化符号的蜕变,印证了"文化是最高级的品牌力"。它的故事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承载着晋商的智慧、民族的交融、城市的记忆。现代企业要实现从"卖产品"到"树品牌"的跨越,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基因,让产品成为价值观的载体,就像大盛魁的茶叶,卖的不仅是饮品,更是中原与草原的文明对话。
开放促共生,平台聚合力。大盛魁当年能整合草原、中原、俄罗斯的资源,靠的是开放的合作心态。如今的企业家们也意识到,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呼和浩特企业联合会的350家会员企业,正如当年大盛魁的分号网络,唯有通过平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合力,这也是研学活动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研学活动结束时,雨过天晴。企业家们在博物馆前合影,背景是复原的大盛魁商号招牌。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从三百年前的旅蒙商到当代企业家,从驼铃悠扬的草原商道到数字经济的虚拟网络,变的是技术与形式,不变的是对商业本质的探索、对文化价值的坚守。
正如赵正伟馆长在总结时所说:"大盛魁的价值,不在于它赚了多少银子,而在于它证明了:诚信能走通万里茶道,文化能穿越百年时光。"在呼和浩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无疑将成为重要支点,而这些从中汲取智慧的企业家们,终将让旅蒙商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让这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城市,在文化自信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