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岁小伙通宵打游戏晕倒,医生赶到时已处于“死亡”状态
发布时间:2025-08-03 15:33 浏览量:1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安静得像一潭死水,直到那台急救推车被飞快地推进来,一位20岁的男孩,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心跳几乎检测不到——他是在网吧连续打了三晚游戏后晕厥的。没有交通事故、没有酒精中毒、也没有任何原发性疾病,但他的心脏在我们到达前已经停止跳动。
很多人以为,年轻就是最大的通行证,熬夜、久坐、暴饮暴食,这些小习惯不过是“年轻人特权”。
但在临床上,我们越来越频繁地看到类似的悲剧: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年龄正在悄悄下移,而诱因,往往就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
通宵打游戏并不是这个病例的全部原因,但确实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我们在抢救后发现,他存在极其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血钾低到2.1mmol/L,属于高度危险范围。
钾是维持心跳的重要元素,就像电线上流动的电流,一旦断流,心脏就会“停电”。而电解质紊乱,往往是长时间缺水、饮食不规律、咖啡碳酸饮料摄入过多、过度疲劳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临床上,低钾血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律不齐、肌肉无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而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误判为普通疲劳,尤其是在年轻人身上。就像屋顶的瓦片,看起来结实,其实早已裂痕累累,一场大雨就能让它彻底塌陷。
我曾接诊过一个和这个小伙情况几乎一样的大学生,连续三天只靠外卖和饮料维持,结果在课堂上突然晕倒,检查时发现不仅低钾,还合并了横纹肌溶解症。
这是由于长时间肌肉缺氧、脱水导致肌细胞崩解,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进入血液,最终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就像水管炸裂,肌肉里的“废水”灌进了身体的下水道——肾脏,后果可不是抽根烟那么简单。
心源性猝死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近年持续上升,尤其在男性中更为明显,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猝死,80%为心源性猝死,其中约有13%发生在35岁以下人群。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冰冷的现实。
很多人误以为猝死是心脏病患者的“专属”,但诱发猝死的因素很多,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风险行为正不断堆高这座“倒塌的塔”。
比如长时间静坐、精神高度集中、睡眠严重不足,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此时身体却没有足够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进行支持,心脏功能就会出现“短路”。
在治疗层面上,针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所能做的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一旦超过6分钟,脑缺氧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就会导致即使心跳恢复,人也很难苏醒。这就像断电后的电脑主板,电流接上去了,但主控芯片已烧毁,一切只能归零。
所以更关键的,是预防。不是那种口号式的“注意休息”,而是基于现实细节的干预。比如我在门诊中常建议夜班司机、程序员、电竞选手等高风险群体。
随身携带一小瓶口服补液盐,定时补充水和电解质,而不是靠饮料刺激提神。口服补液盐看起来像“运动饮料”,但它的配比更科学,补的不是“爽”,而是命。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长时间打游戏时,大脑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肾上腺素持续分泌,加快心率、升高血压,诱发心律紊乱。
很多年轻人晕倒前都会有“胸口闷”“心跳忽快忽慢”的感觉,但没有人会真正重视。就像车子在高速上打滑,刹车灯亮了,但你却不踩刹车。
在健康管理上,我们不妨做一次“反向思考”:不是等身体给我们警告,而是提前做风险评估。比如血压、心率、心电图检查,哪怕一年一次,也能在关键时刻把握生机。
尤其是那些家族有心脏病史的人,更要定期筛查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WPW综合征等隐匿性心律异常,这些疾病平时无症状,但极易在压力、疲劳、兴奋状态下引发猝死。
有一次,一个程序员在体检中被发现QT间期延长,他完全没有症状,但我们建议他避免熬夜、不要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并定期复查。
两年后,他在一次打球时突然晕倒,幸好身边人知道情况,立刻进行心肺复苏,送医后成功复苏。这个“被幸运救回的人”,其实早就被命运盯上了,只是他提前识破了“杀招”。
令人唏嘘的是,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信息一无所知。不是他们不在意健康,而是没人告诉他们,健康的底线其实比他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心脏并不是只在老年人才会出问题的器官,它也会因为连续几天不睡觉、一顿饭不吃、几瓶饮料下肚而突然“罢工”。
身体不是游戏角色,没血条也没有“复活币”,一旦倒下,很可能就是终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4.
[2]陈琦,刘金鹏,朱磊,等.电解质紊乱相关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27(1):12-18.
[3]李志勇,张春雨.青年猝死的临床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2):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