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哀王:衰世君主的挣扎与无奈,魏国沦为“大国棋盘”的二十三年
发布时间:2025-08-01 12:26 浏览量:1
各位老铁,今儿咱唠魏国这位“衰世君主”——魏哀王。这主儿接过襄王的摊子时,魏国早就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了,更像一头被狼群追得只剩喘气劲儿的老黄牛,东边齐国人踹一脚,西边秦国人啃一口,南边楚国人还时不时来扒层皮。哀王在位二十三年,没少折腾,可越折腾越像在“给别人当棋盘”,自己的地盘被各国当棋子挪来挪去,说多了都是泪。
一、五国攻秦:雷声大雨点小,魏国又当“冤大头”
哀王元年(前318),上来就凑了个热闹——跟韩、赵、楚、燕一起搞“五国伐秦”。按说这是合纵抗秦的好机会,可结果呢?“不胜而去”——打了半天没打赢,灰溜溜撤了。
这仗输得不冤:五国各怀鬼胎,韩国怕秦,楚国想保存实力,燕国离得远出工不出力,赵国刚被秦揍过没底气,就魏国还想当“带头大哥”,结果成了“出头鸟”,打输了最惨的还是魏国。这就像一群各揣心思的人凑钱开店,没赚着钱,最先垫钱的那个亏得最狠。
二、东西受气:齐揍观津,秦薅曲沃,魏国成了“软柿子”
魏国的日子,就没消停过:
- 二年,齐国在观津(今河北武邑)把魏军揍了一顿——东边的齐国看魏国好欺负,也来踩一脚;
- 五年,秦国派樗里子(秦武王的叔叔,有名的“智囊”)伐魏,抢了曲沃(又是曲沃!这地方跟魏国犯冲,丢了抢,抢了又丢),还把魏国大将犀首(公孙衍)赶到岸门(今山西河津)。犀首是当年合纵抗秦的主力,连他都被打跑了,可见魏国多窝囊;
- 六年,秦国更过分,直接干涉魏国内政,“立公子政为太子”,还逼着哀王在临晋(今陕西大荔)会盟——等于魏国的储君都得秦国点头,这哪是诸侯,快成秦国的“附庸”了。
那会儿的魏国,就像个被两大流氓堵在巷子里的老实人,西边秦国人抢钱,东边齐国人扇耳光,只能捂着伤口说“别打了”,可没人听。
三、伐卫闹剧:如耳的“小算盘”,把魏王耍得团团转
八年,魏国总算找了个软柿子捏——伐卫,一下子占了两座城。可接下来的戏码,比打仗还精彩。
卫君急了,找说客如耳帮忙:“先生要是能让魏国退兵,罢免成陵君(魏军主将),我卫国立世世伺候您!”如耳转头就去见成陵君,忽悠他:“当年魏国伐赵,差点把赵国劈成两半,赵国没亡,全靠魏国当合纵老大。现在卫快完了,要是被逼急了投奔秦国,秦国得了卫,魏国啥好处没有;不如咱放卫一马,卫肯定一辈子感激魏国!”成陵君被说动了。
转头如耳又对哀王说:“卫是周室宗亲,虽小但宝贝多。现在卫快亡国了还不献宝,为啥?因为他们觉得‘救卫’的功劳不在您这儿,宝器就算献了也落不到您手里。我猜啊,最先劝您放卫的,肯定是想私吞卫的好处!”
如耳刚走,成陵君就进来劝哀王放卫,说辞跟如耳预判的一模一样。哀王立马觉得成陵君想私吞好处,当场下令退兵,罢免成陵君,一辈子不见他。
你看这事儿:卫君保住了国,如耳得了好处,成陵君背了锅,就哀王被蒙在鼓里,还觉得自己“识破了奸臣”。魏国朝堂的智商,这会儿已经跌到底了。
四、相位之争:苏代的“连环计”,魏国相权成了“各国提款机”
九年,哀王跟秦王在临晋会面,刚想缓和关系,国内又出了乱子——相国田需死了。这相位一空,可把各国急坏了:秦国想让张仪(这会儿在魏)上,韩国想让犀首上,齐国想让薛公(田文)上,楚国怕这三人上台对自己不利,赶紧派苏代来搅局。
楚相昭鱼跟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怕张仪、犀首、薛公里有一个当魏相,你得想办法让魏太子自己当相!”苏代拍胸脯:“包在我身上!”
苏代去见哀王,编了套说辞:“楚王那边昭鱼老担心魏相人选,我说‘魏王您是明主,肯定不会用张仪——他当相,魏国就得听秦的;犀首当相,就得听韩的;薛公当相,就得听齐的,哪样对魏好?’您要是让太子自个儿当相,这三人准得讨好太子,各自让秦国、韩国、齐国巴结魏国,魏国不就稳了?”
哀王一听,觉得有理,真让太子自己当了相国。这事儿看着魏国占了便宜,实则更惨——连相国都得靠“平衡各国”来选,魏国的国政早就成了各国博弈的“棋盘”,自己说了根本不算。
五、战战和和:张仪死、函谷胜,魏国的“回光返照”
后面的日子,魏国就在“被秦揍”和“跟秦好”之间反复横跳:
- 十年,张仪死了——这位坑了魏国一辈子的“卧底”总算没了,魏国喘了口气;
- 十一年,跟秦武王在应地会面;十二年,太子去秦国当人质;十四年,秦国把秦武王的王后(可能是魏女)送回魏国,算是给了点面子;
- 十六年,秦国又抢了蒲反(今山西永济)、阳晋、封陵——刚给点糖,转头就捅一刀;
- 十七年,会盟临晋,秦国假惺惺还了蒲反;十八年,又跟着秦国伐楚——当秦国的“小弟”,就得帮着大哥打架;
唯一的亮点是二十一年:魏国跟齐、韩联手,在函谷关打败秦军(“共败秦军函谷”)。这仗赢了,不是魏国突然变强了,是齐、韩也怕秦国太横,三家总算真心联手了一次。可这“高光时刻”太短暂,二十三年,秦国又把河外、封陵还给魏国求和——还是老套路:打服了就给点甜头,让你接着当“小弟”。
六、哀王去世,昭王继位:魏国的“下坡路”,快到沟底了
二十三年,哀王去世,儿子昭王继位。他这二十三年,没干成一件“扬眉吐气”的事:合纵抗秦失败,被齐秦轮番欺负,朝堂被说客忽悠,相权被各国操控,唯一的“胜仗”还是靠盟友帮忙。
魏国到这会儿,已经从“战国首霸”沦落到“谁都能捏一把”的地步,地盘被秦国啃得只剩中原一小块,国力空虚,民心涣散。哀王就像个推着破车爬坡的车夫,使出浑身力气,车还是一个劲往下滑——不是他不努力,是这车早就散架了。
哀王的“无奈”,是魏国衰落的“墓志铭”
魏哀王这辈子,说好听点是“勉力支撑”,说难听点就是“随波逐流”。他接手的魏国,早就没了文侯时期的锐气、武侯时期的霸气,只剩下惠王、襄王留下的“烂摊子”: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齐国蠢蠢欲动,南边楚国伺机偷袭,连身边的韩、赵都想从魏国身上刮点油。
他想合纵抗秦,可各国不同心;想依附秦国,又被反复拿捏;想欺负小国找面子,还被说客耍得团团转。说白了,魏国到这时候,已经没了“自主选择权”,只能在大国的夹缝里苟延残喘。
哀王去世,昭王上台,可魏国的气数,已经快尽了。下一回,咱就唠魏昭王,看这“破车”还能往沟里滑多远。老铁们想听不?评论区吱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