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文脉行者”实践团赴河南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2 00:19  浏览量:1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深入河南安阳、洛阳、郑州、开封四地,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甲骨文的刻痕、青铜器的纹路、大运河的波光,在考古遗址与文物对话中,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基因密码。

实践团队首站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队员们惊叹于巨大的仿刻甲骨片墙,亲手拓印“福”“龙”等甲骨文字,在沉浸展厅见证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文化遗产专业队员陈一凡表示,要以科技赋予古老文字新生命力。

殷墟博物馆内,历史学专业队员刘永灿临摹甲骨文“祀”字时,感慨汉字延续体现的文明韧性;在殷墟遗址,队员们观察祭祀坑甲骨碎片与夯土层,印证了《礼记》“殷人尚鬼”的记载。

河南博物院中,从甲骨文到东汉《熹平石经》的展陈链,串联起中原文明轨迹;洛阳方志馆里,泛黄方志与族谱让队员们读懂“根在河洛”的迁徙密码,闽南《陈氏族谱》“始祖出自颍川”的记载便是明证。

走进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绿松石龙形器在灯光下闪耀着幽光,青铜爵的纹饰诉说着夏代的礼制初成。“二里头的发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曹操高陵遗址中,“铁质编钟架”替代传统铜架,印证三国冶铁技术对礼器制作的改变;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群与原址重现的定鼎门等建筑,彰显创新基因与盛唐气象。

黄帝故里的青铜鼎铭刻“赫赫始祖,肇启八荒”,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文化象征,成为凝聚华人的精神纽带。实践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官方祭祀大典,还是民间寻根活动,黄帝的形象始终在“历史人物”与“文化象征”之间切换。

洛阳关林的关羽崇拜,体现中华文化对“忠义”价值观的普遍认同。离开关林时,夕阳为古柏镀上一层金边。“古代靠的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文化整合实现统一。”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程雅雯的话引发了全场掌声。实践团成员们意识到,自己刚刚走过的,正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化认证”之旅,中华文明用最柔软的方式,完成了最坚韧的整合。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文化认同在洛阳博物馆具象化呈现,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胡人俑穿着汉式官服,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上的胡姬弹着琵琶,正是“胡人汉化”与“汉物胡风”的双向塑造。

这种包容性在开封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封清明上河园“波斯珠宝店”复原场景与犹太碑刻,印证北宋汴京多元社群共存的开放胸怀,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北宋繁华,体会中华文明的活力。

实践团队走进龙门石窟,领略千年石刻文明,感受千年文化传承。龙门石窟作为石刻艺术巅峰,见证丝路文化交流,队员们通过“云上龙门”体验数字化保护。“龙门石窟不仅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诠释了‘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旅游管理专业的胡新浩感慨道。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宋代“万石船”货舱清单,显示运河为经济纽带。博物馆里,古运河的遗迹与史料,诉说着古代交通的繁荣与南北文化的交流互鉴,让队员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历史基因。

在黄河文化公园,队员们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寻水溯源,河脉探索——沿黄地区文化传承与数智调研实践队”携手探索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开展共建活动。两校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知识交流分享会。淮北师大的队员们凭借专业优势,生动讲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故事。对方队员们则从水利工程和数字技术的角度切入,分享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指导教师鼓励队员们:“这次共建活动为两校学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继续用脚步丈量黄河,用知识守护文明。”

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队员们与洛阳理工学院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开展了一场“文明互鉴·民族交融”主题共建活动。两校学子围绕“从石窟艺术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入交流,他们纷纷表示,要做文明火种的传递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物保护的志愿者。最后,队员们拉开旗帜,用青春语言诠释文化自信。正如带队教师陈郑云所说:“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交融,更见证了青春的共鸣。”

6天行程、5处遗址、8座博物馆、4个文化公园、2场跨校交流共建……在安阳看“起点”,在洛阳看“融合”,在郑州看“辐射”,在开封看“升华”,方能理解何以“中国”历久弥新。当实践团离开开封时,成员们行李箱里已塞满了各种简介、手册、样本和近百G的影像资料。

但比实物更珍贵的,是那条逐渐清晰的认知链:从甲骨文到二维码,是连续性与创新性共生;从青铜范铸到石窟开凿,是统一性与包容性并存;从二里头宫城无城墙防御到运河的经济联结功能,和平性贯穿始终;从“协和万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当代诠释。队员们表示,将以专业之力守护文化遗产,以青春之志推动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