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 ‖ 2025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鼓书艺人》
发布时间:2025-08-02 00:02 浏览量:1
【总体分析】
试题材料由两个文本组成,文本一选自《鼓书艺人》第一章,节选的是难民乘“民生”轮逃难以及主人公方宝庆出场的部分;文本二选自《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的是老舍自述以文报国的理念与实践的部分。文本使用的都是《老舍全集》2008年版,均有删改。这两个文本同为老舍的创作,同是抗战的题材,但体裁各异,一为小说,一为散文。两个文本创作时间相隔差不多十年,而且第一个文本是长篇小说片段,又是译文。这些因素使得两个文本组合在一起,具有独特意味,拓宽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维度。但考生并不需要掌握《鼓书艺人》的全部内容或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完全可通过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和理解来完成与答题相关的任务。
老舍是考生较为熟悉的一位现代作家。统编语文教材中选了老舍《茶馆(节选)》《济南的冬天》等作为课文,《骆驼祥子》是推荐阅读的名著,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2024年秋季版教材改为“整本书阅读”)中还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圈点与批注的读书方法。考生对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应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高考试题中,老舍的作品也曾多次作为试题素材。比如,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曾选考老舍的小说《马裤先生》,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曾选考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看到老舍的作品,考生在心理上首先会有一种熟悉感,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当然,这次的阅读文本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而且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与之前考查的文本都有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部分源于抗战经历对老舍思想和艺术上的影响。在虚构性的文本一外,又补充了文本二老舍的自述,帮助学生加深对老舍、其所处时代以及文学的创作源泉的理解。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两个文本,是无法仅靠已有常识或“套路”来答题的。这样的选材和组合让考生既熟悉又陌生,能考查出真实的文学阅读素养。
本试题有机融入家国情怀,能够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深考生对抗战历史的理解,激发考生担负新时代使命的意识。本试题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三个“学习任务群”,重在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理解内容、分析形象、赏析情节、鉴赏语言、鉴赏艺术特色等能力,覆盖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两个文本组合起来考查,也回应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的实践,在教考衔接的形式上进行了新探索。
命题形式与往年保持一致,不偏不怪,难度适中。选择题的选项按照相应内容在文中的顺序来设计安排,问答题的答案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试题材料】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浑浊的长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 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 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 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 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 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湍急的长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 来扭去。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 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 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 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战。偶尔一线阳光 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 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 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 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当儿。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 块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 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 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 结果是更乱,更惨。
在“民生”轮上,谁心里也不平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 伤。两岸美丽的青山映入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 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
乘客中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既不悲伤,也不发愁。这人就是方宝庆,四十开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馆里唱大鼓、说 评书吃饭。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日本人进 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北平是宝庆的 家。他唱的大鼓,全是京韵的。他要想留在北平很容易,用不着遭这么 大罪,受这么多苦。他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爱国,可是他宁愿丢下舒舒服 服的家和心爱的东西,不愿在飘着日本旗的城里挣钱吃饭。
上了“民生”不到几个钟头,他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没过 多久,船的每个角落他都熟悉,什么东西在哪里,他都知道。要是他实 在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干,就顺着狭窄的铁梯,爬上甲板,看看烟囱下面 那些没人管的,满身是煤烟的小孩儿。
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看着他们,想起他 说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 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 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
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 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 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他跑江湖卖唱,多年学来的 要来就来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习惯,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 一点儿 也使不上。他一言不发,傻里傻气地站着发愣。突突冒烟的烟囱里落下 来的黑煤灰,在他那没戴帽子的秃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
听见下面甲板上传来欢呼声,他像从梦中醒来,往下看,乘客们都 在高兴,因为船已经驶过了最后一道险滩。两岸只有平缓的山坡,江面 变得又开阔,又平静。
船拢岸时,西边天上的太阳已经现出金红色。一时间谁也没动。那 些驾着船安然穿过险滩的船长和领港,那些瞧着他们的茶房和乘客, 一 个个都累得不想动了。
宝庆掸了掸光头上的煤灰,张大了嘴,大声对孩子们叫道:“来, 快来,都来,洗个澡。”他推开人群,领着孩子们走过跳板,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
(马小弥译,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
老 舍
在大时代中,专凭着看与听,是不能够了解它的,旁观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实的动态,而不能明白事态中人物的情感。看别人荷枪赴前 线,并不能体念到战士的心情。要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 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 意。一部分自然与全面有异,可是认识了一个山峰,到底比瞪着眼看着 千重雾岭强。因此,我既然由亡城逃出来,到了武汉,我就想作一点我 所能作的,而且是有益于抗战的事。干什么去呢?最理想的当然是到军 队里服务。但是,我去不了。我的身体弱。
伤心与自怨是没用的。我决定停在武汉,写稿子,不再作赴前方的 梦。一边写文章, 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 一直到了 今年七月月尾。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 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不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已向我讨论 迁移的问题了,我不大起劲,我以离开武汉为耻。多住一天,仿佛就多 一份勇气与力量。
……
我真不愿走!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
(发表于1938年10月,有删改)
[注]老舍于1948年至194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被译为英文,1952 年出版。中文原稿遗失,后根据英译本回译为中文。
【试题6】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向西奔逃,炸弹下落与水柱溅起,富有镜头感,将“战局吃紧”真切地呈现出来。
B.文本一写“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这里的江水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C.文本一写乘客们在寒风中打战,转而又写阳光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
D.文本二是老舍在抗战中的自述,从不愿离开武汉到最终离开武汉,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包括小说情节、特定场景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文本整体意涵等。
【试题分析】A项涉及文本一的第一和第二段。第一段非常简练地交代了时间和形势,一下把读者带入了历史情境,也为整个文本奠定了基调。第二段四个句子构成两组对举,一组是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向西)奔逃,另一组是日本飞机从上空扔下炸弹(向下)与炸弹落水后溅起冲天水柱(向上),前者在水平方向对举,后者在垂直方向对举,很像电影中的镜头。叙述者就像一台摄影机,敏锐地捕捉现场画面,既有全景,又有特写,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富有镜头感”就体现在这里。而且通过两组镜头的切换,写出了逃难中的慌乱危险,真切而又形象地呈现了“战局吃紧”的情况。考生阅读这两段,在脑海中能迅速浮现出相应的画面,不难作出判断。这其实也反映了电影等媒介的发明对文学叙事的影响。开篇就体现出老舍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A项正确。
B项出自文本一的第五段,这段是对轮船在长江上艰难航行的描绘。把“江水”比喻为“怒龙”,是为了突出长江的湍急汹涌,写它“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写出了由于地势原因,长江在两山相夹的峡谷之间蜿蜒而又迅疾的流淌之势。这是一种写实化的呈现,是要表现自然之险。江水奔腾而下,不仅壮观,而且让人感到恐惧。用“发狂的怒龙”来比喻,正好兼及了江水的形象和气势,非常生动逼真。而且与下文写江轮“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难民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下的渺小无助。这里并没有特别的象征意味。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但这种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对应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无条件的。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绝对地进行解读,更不能把某些语言符号固定化为某种象征。B项说“江水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显然是割裂了文本,对只言片语进行过度解读。B项不正确。
C项出自文本一的第六段。这也是一段环境描写,也是高度写实化的。江轮在三峡中航行,两岸有高山峭崖,所以当太阳被峭崖遮挡时船上就比较阴冷,再加上江上的寒风,乘客们自然会冷得打战。而随着船的前行,太阳又间或从山间或岩石缝里露出来,江面上水汽大,阳光射入,很容易在江面上投下彩虹。难民们这时并没有感觉到希望,因为接下来第八段说他们“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第九段又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显然都表明他们的心情并没有因阳光和彩虹而变得更加积极乐观。C项中说“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与上下文不符。C项不正确。
D项是对文本二整体意涵的判断。文本二的题目是“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老舍细致交代了他对抗战中个人何为的思考。他到武汉就是要参加抗战,以文报国。他在武汉“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他不愿意离开武汉,因为他有“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的强烈意愿。待在武汉,正是他的“勇气与力量”的表现。而后来武汉战局吃紧,“迁移之议既成”,老舍无法继续待在武汉从事文艺抗敌的工作,他才乘船去往大后方。他为抗战工作的意愿并未发生变化。即使离开武汉,老舍后来在重庆仍继续领导“文协”工作,还创作了不少通俗作品以支持抗战的宣传工作。抗战后,他还写了《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所以,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他的“勇气与力量”是体现于抗战始终的。D项不正确。
【试题亮点】本题希望传递一种正确的文本细读的态度。鼓励考生贴近文本,作出真正符合文本语境和逻辑、有文本依据的判断,分析时实事求是,言必有据,避免脱离文本、割裂文本,对只言片语进行过度解读、强制阐释,更要避免简单套用陈旧的、刻板的文学阅读“套路”。这对引导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本题也引导学生体会老舍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7.关于文本一中方宝庆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宝庆不到几个钟头“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这与他“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的身份是相符的。
B.方宝庆使不上“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表明他虽有半生闯荡江湖的经验,却也无力应对眼前的局面。
C.方宝庆看着小孩发愣,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煤灰,侧面表现出他的心灵因残酷的现实已趋于麻木。
D.写船拢岸时,方宝庆赶着孩子们“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洗澡,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前文营造的沉重压抑的氛围。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小说重要细节的功能的理解。
【试题分析】在《鼓书艺人》中,方宝庆是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一名依靠唱大鼓说评书谋生的艺人。原先生活在北平。北平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在日本人占领的城市里谋生,带着全家一路逃难,最后到达重庆。在重庆他和家人经历了抗战中的艰难困苦、生死离别,对时代和社会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追求新世界的意识。他既有江湖艺人常年走南闯北养成的职业习惯和社交能力,又有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对他人的伦理关切。本题围绕方宝庆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及相关细节设题。
A项聚焦方宝庆的身份与行为的关系。小说交代了方宝庆“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吃饭”,是一个“走江湖卖艺”的艺人。走南闯北,他已练就高超的社交能力,懂得如何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习惯了表演,对人显得热情客气。上船之后不久,“他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这正体现了他常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和社交能力。他的行为与他的身份是相符的。故A项正确。
B项聚焦方宝庆面对船上孩子们的反应。小说前文已经交代,这些小孩子都是孤儿,“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他们不仅与船上其他难民一样遭受了逃难途中的艰辛与苦难,而且因为在战乱中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这些孩子尤其让人心痛与不忍。方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不仅因为方宝庆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悲惨遭遇,“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还因为现在的他并不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以给他们一些温暖和安慰,“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方宝庆的心灵深受残酷现实的震撼,这种震撼让他产生了与这些孩子同是中国人,同样身受战争之苦的命运连带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产生了身为成年人,却无法为受苦的孩子们做点什么的伦理愧疚感。在这样的局面中,良心让他笑不出来,唱不出来,所有惯性的生活习惯和表演性的姿态都失效了,他因感到震惊而无力应对。故B项正确。
C项聚焦方宝庆面对孩子们时的心态,选取了一个具体细节。方宝庆一直站着,看着孩子们发愣。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煤灰。说明他的发愣不是一会儿,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这种长时间的发愣,正照应了前文他的沉思。方宝庆看着这些小孩,想了很多,而且很投入地在想,以至于对周遭情况都不再留意,连黑煤灰落在头上也没有感觉。他的出神恰恰表明他深受触动,从原先作为一个艺人更多关心个人的生计,到开始关注更多底层人的命运,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惯性反应的失效正是因为发生了深度的共情,方宝庆没有“趋于麻木”,反而在震惊中有所觉醒,成为一个更有反思性的深度自我。这个细节使得方宝庆的形象更加丰满。故C项不正确,是答案项。
D项是关于选文结尾部分方宝庆的言行的理解。轮船历经艰险,终于平安拢岸,到达目的地,难民们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这时候,方宝庆“张大了嘴,大声对孩子们叫道:‘来,快来,都来,洗个澡。’他推开人群,领着孩子们走过跳板,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这正是他“心疼”孩子、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同情心的表现。前文说到这些孩子长时间待在烟囱底下,“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即使在战乱中,孩子们到底还有爱玩的天性。现在方宝庆让他们在江边洗个澡,既可以让这些孩子洗去身上的煤烟,又能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片刻的放松。这一段里,写方宝庆用了短促有力的言语“来,快来,都来,洗个澡”,又用了“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的比喻和拟声词,传递了一种轻松感,一种童趣和生机。而且,孩子通常让人联想到未来,写孩子洗澡这一场景甚至有一种暗含历史远景的意味。前文写逃难过程笼罩着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这里写到孩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与前文构成了反差,部分荡涤和舒缓了那种沉重压抑的氛围。故D项正确。
【试题亮点】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部分。方宝庆属于那种较为复杂的“圆形人物”,性格和思想值得认真琢磨。本题选项设计聚焦方宝庆,有一定迷惑性,如果忽视原文,直接从选项表述上来判断,很可能选错。这种设计也是为了引导考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体会内涵。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江轮穿过巫峡,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写乘客只求生存,而无心顾及眼前胜景,反映了难民们逃亡中的心力交瘁;
②江上美景和神奇传说,与山河破碎的现实构成对比,令人忧愤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考查目标】小说的关键语句对于理解小说内涵非常重要。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关键语句深层意蕴的理解,对环境在小说中的具体功能的把握。
【试题分析】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专门指出“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本题的设计引导考生把握环境在小说中的具体功能。画线段落是文本一的第七段。这段看似简单,其实综合了环境描写、典故介绍和叙述者的评述,并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描写。考生只要结合上下文,不难对这一文段的内涵作出解读。前文一直在写难民们的逃亡,这里写到江轮穿过巫峡时,尽管自然风光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但“他们都毫不动心”,紧接着的第九段又有一句,“两岸美丽的青山映入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这都是从难民与美景的主客体关系角度着眼的。美景也吸引不了难民们,这是战争逃亡中的真实情境,凸显了难民们在生存面临威胁的境遇下的焦虑。考生认识到这些,便不难答出答案中的第一点。
另一层次相对抽象,是自然与人事、传说与现实的对比。这一段写巫峡变幻莫测的美景依旧,“古迹犹存”,强调了“古往今来”自然长存。但这次人们与美景的相遇却是在战争的环境下,他们乘船是要从汉口沿江而上逃往重庆。日本侵略战争造成了中国的山河破碎,人民蒙难流亡;随着日本逐步侵入中国内陆,国家危机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巫峡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巫山云雨的神奇传说流传千年,被“多少人讴歌过”“多少人吟咏过”,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传说的神奇动人与现实的晦暗苍白也构成对比。这里的对比和叙述者介入性的评述,显然凸显了一种忧愤之情。考生认识到这些,便不难答出答案中的第二点。
如果考生从其他角度理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亮点】从关键语句出发,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把立德树人的任务有机融入试题中。
9.文本二提出:“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参考答案】
①《鼓书艺人》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
②文本一的场景再现了作者在战争中感受到的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③文本一的人物刻画投注了作者的热情,他不是旁观者,而与普通民众休戚与共;
④文本一主要人物方宝庆的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隐含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在两个文本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结合两个文本,阐释作家世界观和创作手法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两个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设题时,在题干中引了文本二的一句话作为铺垫,提示考生答题角度,激发考生探究兴趣。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是老舍自述在武汉的抗战经历及离开武汉过程的散文,最重要的部分围绕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认知和实践展开,即老舍是如何理解大时代中作家的任务以及他具体是如何参与“文协”工作的。文本二节选的正是这部分内容。在文后括号内注明“发表于1938年10月”,提示考生注意这篇文章是老舍在离开武汉后不久写作的,是他在抗战时期带有现场感的思考。文本二结尾老舍说他得了船票,最终离开武汉,“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这表明老舍的确有从武汉坐船逃难的流亡经历。事实上,老舍还有一篇《船上——自汉口到宜昌》(发表于1938年10月《宇宙风》),写的就是这段他在船上的经历。试题没有选择那个文本,而是选择《我为什么离开武汉》,因为这篇文章更能体现出老舍的时代认知和情感。而文本一作为一篇创作于抗战之后的小说节选,主要展现的正是1938年难民们乘船向长江上游逃难的情景。把这样两个文本并置起来,考生自然就会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且思考这种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逃难”在文本二中作为现实经历,而在文本一中被转化为小说的情节和场景;“操作的经验与热情”在文本二中是指作家积极投身抗战,参加“文协”,以文报国的实践与情感,而在文本一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实践与情感在多年以后对作家文学观产生的影响;“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在文本二中是作家的自我要求,而在文本一中则凝定为作家的创作成果,即通过作品来呈现这种“真情真意”。带着这些联系来重看文本一,考生就会对老舍小说创作的渊源、主题、情感态度、人物塑造等有进一步的发现与理解。
首先,从“操作的经验”角度,《鼓书艺人》的创作证明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老舍积极调用了他在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将之作为写作资源,创作了抗战题材的《鼓书艺人》(根据有关资料,老舍在抗战中的确结识了一些鼓书艺人,所以方宝庆形象是有现实原型的,当然这一点并不需要考生回答)。老舍在文本一中能详细描写人们的逃难场景,也是与他坐船逃亡经历中的观察与感受密不可分的,文本一再现了战争中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答案中第①和第②点并不难回答出。
其次,从“操作的热情”角度,老舍在文本一中投注了强烈的热情,他是带着被时代激发出的热情在写作的,不是冷冰冰的旁观式写作。他愤恨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同情普通民众的颠沛流离。这种情感尤其表现在人物刻画上,比如,文本一写到那些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以及那些仓皇逃难、在船上经历各种艰难的难民们,都带入了作者休戚与共之感;写方宝庆注视孩子们时的内心活动和身体感受,以及方宝庆赶着孩子们在江边洗澡的场景.笔触都充满温情。答案中第③点就基于此。
最后,从“一部分的真情真意”的角度,老舍在文本一中塑造了方宝庆这样一个主要人物,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鼓书艺人,但他有朴素的民族感情,“宁愿丢下舒舒服服的家和心爱的东西,不愿在飘着日本旗的城里挣钱吃饭”。他从北平一路流亡,受了很多苦,这表明他的个人遭际与国家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文本一展现出方宝庆超越小我一己私利,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方宝庆面对孩子们时的心理和言行,突出了他在心灵上受到的震动,他产生了与更广泛的底层民众相联结的需要,他的民族感情、民族认同也从自发而上升为更加自觉。方宝庆这个人物,隐含了作者关于普通人与国家民族、抗战与民族前途的思考。作者显然认为,正是抗战,深刻改变了很多像方宝庆一样的普通中国人;经过抗战,中国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中华民族将浴火重生。答案中第④点就基于此。
本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果考生从文本一中找出其他证据,表达对作者认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试题亮点】今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个文本能够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引导考生勿忘历史,从国家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增强考生在新时代担负历史重任的使命感。本题选择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重视经典,从经典阅读、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获得滋养和教益。试题把一篇长篇小说的节选和一篇散文的节选两个文本组合起来,提示学生要具备跨文体阅读的能力,要能够发现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要具备阐释作家世界观和创作手法的能力。本题同时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放回到其产生的语境中,合理调用资料,进行具体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