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高压输电全面升级,为何西北风电外送仍面临瓶颈?
发布时间:2025-08-01 23:35 浏览量:1
我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总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40%。2025年,我国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实现全面升级,新增特高压线路总长度达到2.8万公里,输电容量提升至1.5亿千瓦。然而,西北地区大量风电无法有效输送到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那么2025年特高压输电全面升级,为何西北风电外送仍面临瓶颈?
第一,运输路线太长。西北地区风电基地距离东部负荷中心平均距离超过2000公里,其中新疆风电基地距离长三角地区达到3200公里,距离珠三角地区更是超过3500公里。据统计,输电距离每增加1000公里,输电损耗增加约3-5%,输电成本增加0.08-0.12元/千瓦时。
我国能源分布(图/网络)
整个新疆的风能资源储量高达9.2亿千瓦,这是什么概念?全国超过三分之一(37%)的风能潜力都藏在这里。特别是哈密地区,那风刮得叫一个带劲,年平均风速达到7.2米/秒,一年里头能有超过3500小时的风力足够强劲来发电,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天生就是建大风场的好地方。
新疆的风电起步其实挺早,1987年就建成了第一座风电场,不过那时候规模很小,装机容量只有200千瓦。但发展势头是真猛,到了2010年,新疆的风电装机一下子冲破了500万千瓦大关。等到2020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了2387万千瓦,稳稳坐上了全国风电装机量的第二把交椅。
甘肃的酒泉,也是西北有名的“风都”。这里的风资源同样优秀,年平均风速6.8米/秒,每年有效发电小时数也超过了3200小时。2009年,国家看中了这块宝地,启动了雄心勃勃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装机容量高达1271万千瓦。到2015年,基地基本建成,实际装机容量达到了915万千瓦。这里发的电可真不少,资料显示年发电能力能达到200亿千瓦时。但有个头疼的问题——电送不出去!受限于输电通道的瓶颈,实际能外送的电量只有大约120亿千瓦时,相当一部分清洁能源被“憋”在了本地。
风力发电(图/网络)
再往西看,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也是个藏风聚宝的所在,风能储量估计有1.8亿千瓦。尤其是海西地区,年平均风速高达7.5米/秒,放眼全国也是数得着的风能富集区。青海大规模开发风电相对晚一些,2011年才开始发力。但进步很快,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也达到了397万千瓦。
宁夏的风能资源则主要“藏”在山里,贺兰山、六盘山等地区是主力,风能储量约1200万千瓦。别看总量不算最大,但利用率很高,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就达到了1020万千瓦,开发程度相当可观。
第二,电网结构不匹配。
咱们国家的电网,一直主打的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大格局。但问题来了,这套为传统火电、水电量身定制的“衣服”,给西北的风电穿,就显得特别“不合身”。为啥?因为风电天生“脾气”不一样——它间歇性发作(时有时无)、波动性还大(出力忽高忽低)。要伺候好这种“脾气”,电网得特别灵活,能随时调节。可惜啊,咱们现有的那些特高压输电“大动脉”,主要是按着稳定输出的煤电、水电设计的,灵活调节的本事,实在有限。
特高压线路搭建(图/网络)
说到特高压,它其实分两种“流派”:
特高压交流 (UHV AC):电压等级高到1000千伏。咱们国家的第一条,是2009年1月6日投运的晋东南-南阳-荆门这条1000千伏的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特高压直流 (UHV DC):电压等级是±800千伏。第一条直流工程更有名——2010年7月8日投运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线路,把西部的清洁水电送到了大上海。
特高压建设速度是真快。到2020年,全国已经建成了35条特高压线路,总长度4.1万公里,输电能力高达1.9亿千瓦!国家电网还计划到2025年,把线路数增加到46条(24条交流+22条直流),总长拉到5.2万公里,建成一张更强大的特高压骨干网。但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 这么多“大动脉”,绝大多数是奔着送水电、火电去的。真正专门用来送西北“大风车”发电的特高压通道,掰着手指头数,也就6条。
风电不仅“脾气”怪,还特别“挑时候”。晚上风呼呼刮得猛,正是发电好时机,可大家睡得正香,用电需求低得要命;到了白天,工厂机器轰鸣、空调呼呼转,用电高峰来了,风却常常变小了。这种“错峰”,让风电消纳难上加难。具体到地方:
新疆风电:冬天利用小时数能达到600-800小时,夏天就蔫了,只有200-300小时。
甘肃酒泉风电:最“风光”的是春天,3月到5月这三个月,发电量能占到全年总量的40%!
风电这种“看天吃饭”、出力起伏大的特性,跟东部地区稳稳当当的用电需求,根本对不上节奏。电网“衣服”不合身,加上发电和用电的“时差”问题,风电想顺畅地送到千里之外,难度可想而知。
特高压输电通道(图/网络)
第三,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
想把西北的风电千里迢迢送到东部,得打通“发电-输电-用电”一整条链,这可不是一个省自己能搞定的事,必须几个省区坐下来好好协调。但现实呢?协调的“肠梗阻”真不少。
首先,地方保护的小算盘打得响。 各省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为了保护本地的电厂、税收和就业,当然优先用自己地盘上的电。对于外省来的清洁风电?不好意思,常常设置各种看不见的“玻璃门”。东部地区用电大户是多,但人家也更倾向于用本地电厂发的电,或者干脆进口电力,对远道而来的“西北风”,热情度真不算高。
特高压建设(图/网络)
国家层面其实决心很大:
2016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白纸黑字写着:2020年风电装机要达到2.1亿千瓦。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要大发展!
然而,政策落地时,跨省交易的“篱笆墙”依然坚固。 问题出在哪?
电网调度各管一摊: 电网公司是按省来划分地盘的,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总调度”来协调跨省送电,效率自然打折。
价格“剪刀差”卡脖子: 这是最现实的拦路虎!2020年那会儿,西北风电的平均上网电价是0.52元/度,而东部地区煤电的上网电价才0.38元/度。风电比煤电贵一截,东部省份买起来当然肉疼,积极性能高吗?成本差直接限制了“西风东送”的动力。
电力市场“半生不熟”: 虽然2015年就启动了新一轮电改,电力市场化交易量也在涨(2017年占25.2%,2020年占到37.1%),但风电这个“特殊商品”参与市场交易的比例还是太低了。大部分风电,还是得按政府定的“计划价”走,灵活性不足。
中国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示意(图/网络)
雪上加霜的是:储能这味“解药”,现在还太贵! 给风电配上储能,就像给它装个“稳定器”,能有效平抑那忽大忽小的出力,让电网更敢接、更能接。国家也看到了这点,2021年专门发文《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是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要干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前储能成本实在高,风电场要是配上储能,每千瓦装机成本得多掏800到1200块钱!这对本来就精打细算算收益的风电项目来说,简直是“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经济性大打折扣。
说白了,政策方向是清晰的,目标也是宏大的。但一到执行层面,地方利益、价格矛盾、市场机制不完善、再加上储能成本高企这些难题交织在一起,让“绿电畅行全国”的美好愿景,在实践中走得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