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小学王慧杰:让每节语文课都生长着时光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01 02:45 浏览量:1
在珠海香洲区的语文教育圈,王慧杰的语文课总带着生活的温度。从初登讲台时面对吵闹课堂的手足无措,到带领工作室成员深耕课堂的名师;从景园小学的青涩探索,到广昌小学支教时的教育观重塑,再到凤凰小学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生动课堂…… 十余年教学生涯里,他如尼采笔下的精神蜕变:先如骆驼负重前行,再如狮子挣脱束缚,终如婴儿回归本真。更像一株深耕土壤的树,把根扎在语文课堂的本体里,让枝叶在学生的成长中自然舒展。
凤凰小学教师王慧杰 受访者供图 初入讲台:从“失控的课堂”到学生掌心的纸条
2010年,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王慧杰走进景园小学的校门。彼时的景园小学老教师居多,年轻的他成了“稀缺资源”。可这位从未想过会成为小学教师的高材生,第一节课就遭遇了“滑铁卢”。
9月1日的四年级“开学第一课”上,学生们像刚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吵了一整节课。“我站在讲台前,手心冒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还不下课?”王慧杰至今记得那份煎熬。学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会不会凶?好不好‘拿捏’?”一个不留神,课堂就彻底失控了。
为了“镇住”学生,办公室老教师支招:“小王,要‘凶’一点!”他默默用毛笔写了个 “凶”字贴在宿舍墙上,每天睁眼就看,可天生温和的性子怎么也“凶”不起来。那段时间,自我怀疑如影随形:“连课堂都组织不好,我真的适合当老师吗?”
第一节校内公开课《游山西村》,他复刻着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逐字翻译诗词,让学生记满两页笔记,自己则沉浸在文史知识的“独奏”中。课后,师傅一句“你觉得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他哑口无言。这个问题成了萦绕心头的困惑,推着他一头扎进教研:把课程标准翻得卷了边,观摩名师课例时连板书位置都一一记录,教案改得密密麻麻。“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留白。”在一次次试错中,他慢慢懂得,课堂的价值不在于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收获了多少。
转机出现在区级公开课《杨氏之子》上。下课铃响时,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女孩跑过来,塞给他一张纸条:“王老师,上您的课太有趣了,您还会再来吗?”这张纸条比后来的全国特等奖更让他动容。“原来让学生‘忘记时间’,才是课堂最好的样子。”他开始在课堂里融入浙江水乡的记忆:讲《少年闰土》时对比“珠海的海”与“水乡的滩涂”,聊《落花生》时分享童年的趣事。学生们回家总念叨“王老师的故事”,家长的反馈成了最暖的“强心剂”。
课堂上的王慧杰 受访者供图 支教淬炼:在差异里看见教育的更多可能
2019年,王慧杰到广昌小学支教,接手了一个“特殊”的六年级班——校长说,这个班有不少“江湖传说”,上一任语文老师都连连摇头,连班主任的数学课都要时刻“盯梢”,更有小元(化名)同学,这个曾经需药物调节注意力的孩子,常在课堂嬉闹、拿个大号矿泉水瓶敲桌子,成为各科老师的重点“关照对象”。
第一次走进教室,王慧杰没急着“立规矩”。他发现小元无聊时会翻书架,可架上都是低年级图画书。于是,从《埃米尔擒贼记》到《手斧男孩》,从《不老泉》到《洞》……他每天带一本书给小元,下课就问:“今天读到哪了?讲了什么?”一本本有趣好玩的图书成为小元最期待的读物,他会兴奋地分享,说长大了想当“吃火鸡面的主播”,还聊起“爸爸房间里的钓鱼竿”,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和骄傲。
当小元安静看书时,王慧杰会当众表扬他。渐渐地,矿泉水瓶不再敲桌子,课堂里多了专注的身影。疫情期间的在线直播课,王慧杰通过视频看到了孩子们的家,杂物堆砌的房间里,网络差得总掉线,学生调试无数次仍坚持上课……这些细节让他感慨:“也许,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支持。对于很多孩子而言,40分钟的课堂就是他们语文学习的全部。”
在景园小学时,他以为优秀学生“自带光芒”;到了广昌才明白,教育的真功力是“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土壤里扎根”。支教结束时,这个曾让老师“逃跑”的班,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眼里有了对语文课的期待。
赴阳春合水镇中心小学“组团式”送教磨课 受访者供图 课堂坚守:在“不变”中应对教育的万千变化
“不管AI怎么发展,教育信息化怎么变,语文教育的‘根’与‘魂’不会变,语文教师要坚守的课堂‘阵地’不会变。”作为珠海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慧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课堂没有花哨形式,却有学生不愿下课的专注。
工作室第一年,所有研修都围绕“听课评课”展开。“什么是好的语文课?”他带着老师逐字逐句磨课:《山居秋暝》的齐读节奏、《少年闰土》的提问设计,抠到每个细节。“学生记满笔记却读不好课文,是教育的异化。”他反对“教材全解式”教学,坚持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读书、表达、思考”。
2012年,他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第一篇文章《用我们的爱,写我们的故事》,从此笔耕不辍:在《小学教学设计》里谈“诵读是美的艺术”,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写“笔尖流淌的故事”。这些文字里藏着他的教育观:“语文不止于课堂,更要完善人性,追求幸福。”
在凤凰小学的课堂上,他会向孩子们推荐《我的妈妈是精灵》《马克的完美计划》等课外书,抽课时做班级读书会,开展阅读分享,这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时光,甚至一些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在阅读分享之后,都会和父母兴致勃勃地说起课堂上自己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的难忘瞬间。一个内向女孩分享后,回家跟家长滔滔不绝,家长特意发消息:“孩子说这是她最勇敢的一次发言。”
王慧杰的语文课,是对话和交流的课堂,“我们王老师总是娓娓道来,像讲故事一样把我们吸引到课文里。”孩子们这样说。王慧杰带学生聊《落花生》的可贵,讲《少年闰土》里那些有趣的经历……让语文在生活里生长。
开展各级各类语文教学教研活动示范引领 受访者供图
薪火相传:在香洲沃土上延续教育温度
“如果要从自身成长经历来看香洲教育的优势,那一定是‘传帮带’的延续性。”王慧杰这样说,“在这里,每一个青年教师,都会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机遇、贴心暖人的成长关怀。”王慧杰的成长轨迹里,藏着这片沃土的密码:初入景园小学时严杏老师、桂也金校长、吴希华主任的手把手指导,如今也成了他带团队的方式。“我很幸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许多前辈、师长的托举和引领。”在广东省严杏名师工作室,他从工作室助理到正式学员,从工作室教学成果的参与者到国家级成果推广项目的实践导师,如今,这份香洲教育人的温暖还在延续。
因为学员人数限制,他的工作室虽只有10名正式成员,却有无数“编外学员”主动参与。“不用非得是正式成员,想学习就来。”他带着老师从课程标准、教学评价、观课议课等基本功练起,今年暑假在格力学校做香洲区小学语文“菜单式”培训时,他特意选“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这个“过时却长青”的主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是教师的‘望、闻、问、切’。”
指导青年教师参赛时,他延续团队作战传统。在凤凰小学,李玲瑶等一批青年教师参加区、市甚至代表珠海市参加省级教学大赛,都有团队作战的身影:抽到课题后,备课团队连夜分工:定教案、做课件、磨语言,通宵备课。“从无到有的磨课,既是帮选手,也让我们自己成长。”一大批青年教师先后斩获省市区语文教学最高等次的奖项。这种“抱团成长”的氛围,让香洲年轻老师总能快速站稳讲台。
开展新教师教学实践听课评课 受访者供图 理想课堂:让教育在时光里自然生长
《庄子》中这样记载孔子讲学的情景:“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在一片树影摇曳中,琴声、书声、歌声丝丝入扣。这是王慧杰心向往之的教育场景,老师与学生围坐畅谈志向,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诚表达。他认为,课堂不必刻意,教育自会在自然中发生。
“教育的本质是‘目中有人’。”他总结道,“看到每个孩子的情绪、节奏和可能性,哪怕他现在写错字、答错题,也要相信他会慢慢长大。”这份信念,让他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始终脚步坚定,目光温暖。
从浙江到珠海,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慧杰的故事里没有传奇,只有对课堂的坚守、对学生的温柔、对教育的赤诚,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就像那株深耕土壤的树,在时光里静静生长,让语文的根须扎进学生心里,让教育的美好自然舒展。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模样。
策划:周洋、吴国颂
统筹:张文媛、赵丹、何叶舟
执行:何叶舟、郑达、李旭、钱瑜、杨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