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脑梗的人逐年上涨!医生:不管多大年龄,午睡牢记7不做

发布时间:2025-07-30 23:34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中午刚吃完饭,不少人习惯找个安静的地方打个盹儿。

有人说,午睡能提神、养心,还能延年益寿。可近几年,有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逐渐显现:不少人午睡醒来,却被送进了医院,查出是脑梗!

难道好好午睡,竟也会引来脑血管问题?是不是不午睡就安全了?别急,这事背后其实另有玄机。

脑梗,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它常常潜伏多年,一点点积累。

当身体的血管变得僵硬、狭窄、易堵时,哪怕短短半小时的午睡,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午是人体血压波动的敏感期。吃过饭后,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脑部相对供血不足。

如果此时趴着午睡、窝在沙发打盹儿,脑部的血流再被“挤一挤”,就可能引发一场突发事件。特别是对于血管已经“老化”的人来说,更容易中招。

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午睡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方式、时间、姿势乃至入睡前后的习惯,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稳定。

脑梗,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某个血管突然被血栓堵住,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听起来可怕,其实早在发生前,身体早就发出过信号,只是多数人没当回事。

年纪大了,动脉变硬、血管壁变薄,血液流通容易受阻。

再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作“后盾”,血管的耐受性不断降低。午睡时一旦姿势不对,血压忽高忽低,血流一变慢,就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堵住本就狭窄的血管。

不少人习惯趴桌子睡觉、直接倒在沙发上,甚至吃完饭立刻闭眼。看似舒服,实际上对血管是一种“折磨”。

姿势不对会压迫颈部血管,导致脑供血下降。而午睡过长,大脑长时间处于低代谢状态,也可能加重血流滞缓。

咱们身体就像一台机器,需要定时保养。不科学的午睡,相当于给机器上了一个“错误的程序”。

一、不要吃饱就睡

吃完饭,胃里血液聚集,脑供血减少。刚吃完就躺下或趴下,血液供应难以兼顾,会加重大脑缺血的风险。建议饭后休息20分钟后再午睡。

二、不要趴着睡

趴在桌子上睡觉会压迫胸腔和颈部血管,影响心肺供血,还容易导致手脚麻木、颈椎酸痛。尤其年纪大了,脊柱灵活度下降,更容易引发压迫性损伤。

三、不要午睡时间太长

超过1小时的午睡,可能扰乱夜间睡眠节律,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血流减慢,引发心脑血管不适。建议午睡控制在15-30分钟之间,既休息到位,又不扰乱生物钟。

四、不要在沙发或车里“将就”着睡

这些位置容易导致脖子扭曲、身体蜷缩,会对脊柱和血管形成额外负担,尤其对于有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的人来说,风险更大。

五、不要睡醒立刻起身

醒来后血压会有短暂波动,立刻起身可能导致头晕、跌倒等问题。建议醒来后在床上躺1-2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坐起、站起。

六、不要空调温度过低

夏季室内外温差大,午睡时若空调过凉,容易诱发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大,可能刺激脑血管,引发不适。建议控制在26℃左右,保持空气流通。

七、不要“补觉式”午睡

不少人熬夜后中午试图通过长时间午睡来“补觉”。实际上,这样反而会打乱生物钟,让身体更疲劳。

午睡不是万能的修复方式,而是日常节律中的一部分。

想让午睡真正为身体“加分”,以下几点咱们可以记在心上:

第一,午睡时间别超过30分钟。太长容易陷入深度睡眠,醒来反而更累,还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

第二,选择靠背椅或可躺的椅子,最好有靠垫支撑脖子。平躺当然更好,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别硬趴在桌子上。

第三,午睡前少喝咖啡、浓茶,避免影响入睡质量,也别带着情绪睡觉,心静才睡得安稳。

第四,午睡前保持手脚温暖。如果身体偏冷,可以用热毛巾热敷颈部,帮助血液循环。

现代生活节奏快,不少人只有午睡时才能“喘口气”。

午睡本身没错,错的是咱们太随意地对待了这段宝贵的时光。午睡不是简单的“躺下就好”,它更像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保养”。

管住生活中的几个“小习惯”,其实就能帮咱们避开很多“大麻烦”。从今天开始,让午睡更讲究一些,让血管轻松一点,也许就能换来多几年的健康平安。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李立明,贺福初.《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中国脑卒中学会, 202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