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历史上最抢手的女人,被6个皇帝轮流霸占,老了也有人抢着要
发布时间:2025-07-30 18:29 浏览量:1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城的佳人歌,让她貌美的妹妹被汉武帝看上。
封为李夫人,此后颇为受宠,还生下一子。
除李夫人外,历史上有一位确实“倾国”的女子,一生被六个皇帝争来抢去。
年过半老仍然有人霸占她不放。那么,她是谁呢?
她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萧皇后”。
萧美娘生在西梁皇室,偏巧是二月降生,宫里人都说是不祥兆头。
亲爹娘不敢留,先送叔叔家,叔叔家也怕惹祸,又转给了舅舅张轲。
张轲在江陵乡下种地,她就跟着学种桑养蚕,天天赤脚踩在泥里,手上全是茧子。
十六岁那年,隋文帝要给晋王杨广选妃,派了相士满江南地瞅。
瞅到江陵说“这有贵女”,找来一看竟是个在地里摘桑叶的姑娘。
就这么洗了泥脚进了晋王府,成了晋王妃。
杨广待她是真上心,不光因为她长得好看,主要是这姑娘有主意。
进府就张罗着编《江都集礼》,建了座藏书楼,天天叫文士来抄书校书,还把诗文绣在屏风上。
隋文帝后来见了,都夸她“婉顺聪慧”。
618年江都血夜,杨广被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宫,她抱着传国玉玺站在阶下,脸上没什么表情。
宇文化及伸手来接玉玺,她却慢慢从衣襟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兰亭集序》的摹本——
“玉玺你们拿去,这个我得自己带着”,她当时是这么说的,“真迹烧了就再也没了”。
后来跟着宇文化及跑,又落到窦建德手里,直到突厥的义成公主派人来接,才往北去了草原。
在突厥住了十二年,当地人都叫她“宁胡阏氏”,她就教贵族家的孩子写汉字。
用琵琶弹《兰陵王入阵曲》,还把汉诗绣在绸布上送给突厥王妃。
那些绣着“举头望明月”的绸子,后来成了草原上最稀罕的礼物。
630年唐军灭了突厥,64岁的萧美娘被接到长安。
头发都白了大半,李世民给了她个昭容的名分。
她从突厥带回来一箱子书,最要紧的是本《乐府新声》。
里面夹着她用朱笔写的批注,都是突厥学者没弄明白的中原乐理。
还有本她自己注解的《开皇律》,在“宫刑”那条旁边画了红圈,写着“此刑不当留”。
后来她就住在长安的旧宅里,天天抄书编书。
那些手稿后来都成了编《隋书》的人翻烂了的宝贝。
宫里人背后说“一个老太婆凭啥住这么好的院子”,她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
照样在窗下校勘那些发黄的竹简。
647年冬,长安的雪落满了她住的小院,81岁的萧美娘就躺在窗下的竹榻上。
手里还攥着半卷没校完的《江都集礼》。
她的棺材过长安通化门那天,河西商队正歇脚。
几十号人突然齐刷刷跪倒,骆驼垂下脖子,商人额头贴地——他们刚从西域来。
听过草原上“宁胡阏氏”教孩子写汉字的故事,见过绣着汉诗的绸布在突厥贵族帐篷里挂着。
宫里人还在嚼舌根,说这老太婆就是“六嫁妖妃”。
可商队跪的不是那些风言风语,是替中原保住文脉的人。
李世民下了旨:“以皇后礼葬,与炀帝合扬州。”
后来扬州挖开隋炀帝墓,旁边真有座小墓,埋着身高约1.5米的老年女性遗骸。
随葬品里有突厥金镯子,也有江南的笔墨砚台——
那是她从江陵带到江都,从江都带到突厥,又从突厥带回长安的东西。
都说红颜祸水,而事实却是,但凡古代君王身边的美丽女子都难逃这一称呼。
可她这一生,从弃婴到王妃,从草原到长安,没要过权,没干过政。
就守着那些书、那些字、那些曲子。
河西商队跪的,就是这个在乱世里没让文化断了根的老太太。
纵观她的一生,除了感叹其可怜外。
更多的则是对许多与她一样身处乱世的女子不幸遭遇的同情。